- 相關推薦
佛山市管道燃氣價格形成機制改革思路
摘要:燃氣是現代化城市的重要基礎設施之一。燃氣價格水平與人民生活、工業生產息息相關,燃氣價格管理狀況同時也關系到燃氣行業的生存與發展。本文試圖按照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要求,以佛山燃氣行業的有關資料為分析依據。從燃氣行業的生產、消費特點出發,對當前佛山市管道燃氣價格管理中存在的問題提出自己的觀點,探討佛山市管道燃氣價格形成機制改革的基本思路。
1燃氣的生產與消費
1.1燃氣生產的類型和特點
城市燃氣一般包括煤制氣、油制氣、液化石油氣和天然氣等四種類型。煤制氣是通過煤炭氣化制取煤氣,又分為焦爐制氣、碳化爐制氣和發生爐制氣,工藝簡單,生產成本相對低廉,但熱值較低,供應能力不強,且制氣過程中造成很大的環境污染;油制氣主要通過對重油或輕油進行催化裂解制取出的燃氣,生產過程有一定的環境污染,且熱值比液化石油氣小;液化石油氣主要來源為開采石油過程的伴生氣和石油提煉過程中的煉廠氣,熱值高、無污染;天然氣主要為開采石油過程中的甲烷氣,高效、干凈,為現代化城市中最理想的能源。
管道燃氣的生產輸送客觀上要求保持較強的連續性。從經濟性角度分析,持續性生產的單位成本要遠低于間斷性生產的單位成本。然而,產氣的目的在于用氣,燃氣的生產又受制于燃氣的消費。從實際情況看,由于燃氣消費的非均衡性而導致燃氣生產輸送具有一定的波動性。
1.2城市燃氣消費的對象和特點
城市燃氣的主要消費對象是居民和各類工業、商業單位。燃氣消費的主要特點,一是消費時間相對集中。從季節看,冬季消費量大,夏季消費量小;從晝夜看,餐前炊事和夜間淋浴時段消費量大,其余時段消費量小。二是居民用氣比重大。例如,1999年佛山市居民用氣量占全年總用氣量的82%。燃氣生產和消費的特點,決定了燃氣供給與需求
之間內在關系的不平衡性。燃氣價格管理尤其要重視這個特點,合理運用價格杠桿,起到均衡供求,緩解矛盾的作用。
2佛山市燃氣價格存在的主要問題
2.1佛山市管道燃氣價格調整簡要回顧
佛山市管道燃氣雖說只有短短八年的歷史,卻創造出驕人的成績。1992年佛山市開始對市區管道供氣進行全面規劃,分區建設,采用90年代世界先進水平的高新技術設備,引入當時最先進的工藝施工,以安全質量第一。高起點設計、高標準建設、高效能管理的總方針進行建設和管理,同時注意節約資金。1993年7月首期供氣點火以來,佛山市區共建成氣化站三座,鋪設地下供氣管網173公里,用戶達3.65萬戶,年供管道氣232萬立方米,加上瓶裝氣,目前佛山市區居民氣化率達95%以上,基本實現了城市燃氣化。同時,管道供氣工程榮獲國家建設部頒發1994年度“全國城市環境治理優秀工程”獎。 ‘
1993年供氣以來,佛山市管道燃氣價格經過三次調整:1993年7月開通管道氣時,每立方米氣價為8.3元,1997年調高到9元,1999年7月調低為8.5元,2000年7月恢復為每立方米9元,2000年10月調高至每立方米lO元。
2.2目前燃氣價格存在的問題
佛山市管道燃氣價格管理經過八年的改革,從一定程度上促進了佛山市管道燃氣事業的發展。但這一時期的改革側重于單純地調整價格水平,并未涉及體制和計價方式等問題,價格關系從根本上說仍未理順,按照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目標,根據價格既要反映價值,又要反映供求的客觀要求,佛山燃氣價格主要存在以下問題。
(1)價格水平偏離市場
佛山市現階段管道燃氣的氣源為液化石油氣,經氣化后由城市地下管網輸送至千家萬戶,到2005年左右將轉換為更優質高效的天然氣。作為石油附屬品的液化石油氣主要來源為開采石油過程的伴生氣和石油提煉過程中的煉廠氣,其價格受原油產量、價格和能源需求的影響很大。
隨著經濟的不斷增長,我國對液化石油氣的需求量也在快速增長1989年全國液化石油氣表現需求量為170萬噸,到1999年增加到1224萬噸,與前一年相比的增幅是22%。據專家預計,2000年我國液化石油氣的需求量約為1380萬噸,2010年將達到2970萬噸。根據這種情況推算,“十五”期間我國液化石油氣凈年進口量將以18%左右的速度增長,并繼續維持進口與國內生產相互補充這樣的供應局面。目前我國液化石油氣人均商品用氣量很低,只有幾公斤;而世界人均用量為30公斤,發達國家一般為40~50公斤。隨著我國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液化石油氣人均消費量增大
將成為必然趨勢。我國液化石油氣的生產幾乎都依靠煉廠,而我國的煉廠大都建于油田附近,造成74.25%
的液化石油氣生產和供應集中在東北、華北、華東地區,而經濟發達、能源消費量大的廣東省又缺乏能源,省內三間煉油廠1998年的液化石油氣產量僅為40.15萬噸,相對于廣東每年335萬噸的消費量相差甚遠,供需矛盾只能依靠進口解決。2000年1~7月全國液化石油氣進口量為286..03萬噸。廣東省就占65.52%。達187,41萬噸。佛山市雖毗鄰廣州,與廣州石化總廠相距不過數十公里,但該廠1999年生產的液化石油氣僅17萬噸,還不夠廣州地區的市場需求;且廣石化兼并廣州乙烯后,該廠生產的部分液化石油氣會提供給廣州乙烯作原料,估計其流向社會的商品量會進一步減少。
在上述全國及廣東省的液化石油氣供需情況下,佛山市的液化石油氣用量全數依賴進口。而佛山市區沒有可供大型液化石油氣槽船停靠的碼頭,無法建成直接經營進口氣的一級氣庫,只能向珠三角周邊城市城市的一、二級氣庫進氣,進氣價格受國際液化石油氣市場價格的變化影響非常大。亞洲金融危機期間,由于歐美、日本等發達國家受危機影響和發展中國家經濟增長緩慢減少了對液化石油氣的需求,國際液化石油氣價格疲軟;隨著近年世界經濟的復蘇,對石油的需求量不斷增加,再加上石油輸出國組織限產保價,使國際液化石油氣市場價格上漲迅速,佛山市燃氣的進氣價從往年的平均每噸2500元左右上升至現在的每噸3600元左右,升幅達44%。而管道燃氣從1993年的
每立方米8.3元到2000年的每立方米9元,升幅為8.43%,年均增幅1.05%,且僅經歷三次價格調整,相對于頻繁變動的國際液化石油氣市場供給和日益增加的市場需求偏離較大。
現時佛山市管道燃氣的熱值為每立方米25000千卡,與1千瓦電的熱值比是29.08:1,現在佛山市民用電每千瓦小時為0.7元,若以同等熱值的相互價格作比較,現行的管道燃氣價格僅僅是電價的44.22%;若與市場上的礦泉水比較,一瓶600毫升的礦泉水為2.5元,一公斤管道氣為3.82元,則同等重量的管道氣價格僅為礦泉水價格的91.68%。換算成液態時同等體積的管道氣價格則僅為礦泉水價格的50.42%。作為不可再生能源,液化石油氣與上述其它生活產品的比價不盡合理。據統計。1999年度佛山市管道氣居民
用戶月均用氣量在5立方米以下的占45.2%,5~7立方米的占38.3%,7~10立方米的占11.6%,10立方米以上的占4.9%,可見一般家庭月用氣量在7立方米以下,占用戶總數的83.5%,如以每立方米9元的單價計算,每月63元的燃氣費用支出僅占整個家庭收入的很小部分。
燃氣價格水平偏高時,從消費環節看,用戶頗有微辭,且轉用管道氣的替代品,如瓶裝石油氣、電等從生產經營環節看,對企業發展新用戶不利。燃氣價格水平偏低時,從消費環節看,低廉的氣價導致用戶節能動力削弱從生產經營環節看,經濟效率低下,發展后勁不足,企業缺乏積極性。
(2)—價格形成滯后市場
改革開放以來,為發展基礎能源產業,特別是針對廣東省這樣一個缺乏能源的大省,國家依照市場經濟規律的要求,逐漸放開了進口液化石油氣的經營,形成一、二級氣庫完全按市場經濟規律操作,售價隨著國際液化石油氣市場價格的變動而變動,而物價管制部門對此已放開管制。另一方面,由于各地的管道燃氣為地區性壟斷經營,長期以來,管道燃氣被認為是福利事業,在傳統體制下,管道燃氣的投資、生產和銷售等環節完全受國家計劃調控,排斥市場的調節作用,燃氣行業游離于市場之外;物價管制缺乏靈活性,供求關系對價格不起調節作用,進氣成本變動時,面對企業的每一次調價申請,物價管制部門都要經過詳細的市場調查,往往時間較長,待要正式批準執行新價時。國際市場的氣價已經變換了多次,價格形成嚴重滯后于市場。
(3)燃氣計價方式不合理
作為局部供求均衡的調節機制,任何一種商品都有自己的差價體系,如批量差價、季節差價等。其具體功能,或是促進流通,或是縮小淡、旺季供給與需求的差額,最終使資源在空間和時間上都得到合理的配置。燃氣生產和消費具有較強的季節性特點,而現行的管道燃氣卻是一年四季一個價,由于忽視了季節差價,排斥了價格杠桿調節供求季節矛盾的作用,造成價格偏離市場,也未體現對資源與環境的保護。
另外,現行的計價方式雖然按照民用、商業等不同的消費對象,執行不同的價格標準。但在同一類消費對象中,其價格標準只有一個,燃氣單價標準與用氣量無關。這樣使得在實際中,瓶裝氣比管道氣便宜時,一些使用管道氣的居民就改用瓶裝氣,使管道氣固定成本攤分加大;而管道氣比瓶裝氣便宜時。這部分用戶又轉回用管道氣,加大企業虧損額。況且管道氣與瓶裝氣交替使用,嚴重違反了燃氣安全管理條例。對用戶的生命財產安全構成威脅。
3佛山燃氣價格改革的基本思路
3.1改革的指導思想和目標
燃氣價格改革,應當從我國還處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這個客觀現實出發,要正確處理改革、發展、穩定三者關系,按照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總目標要求。既要周密研究,審慎決策,又要積極穩妥,有計劃有步驟地加以推進。要在燃氣行業中適度引入競爭,使市場機制在燃氣行業的資源配置中起到基礎性作用。在逐步提高燃氣價格的同時,考慮到燃氣的產銷特點,完善定價機制,采用多種定價方式,起到發展生產,滿足消費,節約能源,保護環境的積極作用。所以我認為,佛山燃氣價格改革的指導思想應是:在逐步提高燃氣價格的同時,根據佛山市燃氣行業現行競爭狀況。運用價格杠桿,革新定價方式。調節燃氣的生產和消費,促進企業轉換經營機制。
燃氣作為一種商品,具有價值和使用價值。燃氣企業作為一個生產經營企業。理應通過出售商品獲得利潤,并由此不斷發展企業自身。在傳統的燃氣價格管理體制下。燃氣價格長期低于成本,企業的生產成本缺乏約束,企業的合理利益缺乏保障。而且,現行的計價方式也不符合燃氣產銷的特點。這種狀況或多或少地違背了市場經濟的客觀要求。因此,佛山市燃氣價格改革的目標應是:遵循價值規律。以社會平均成本加合理利潤為長期目標,理順燃氣價格,同時與其他能源價格保持合理的比價關系;遵循公開、公平、公正的原則,完善定價制度。提高燃氣價格管理的科學性;改變燃氣計價方式,實行合理的季節差價和分部計價。
3.2改革的基本內容
事實上,目前價格管理當局最為關心的,是怎樣擺脫“提價也難,不提價也難”的尷尬境地,并怎樣配合國民經濟結構的調整。而這些問題在傳統價格制度內不可能得到根本解決。必須改革價格形成機制。所謂價格形成機制,一般理解為價格形成各要素的性質、結構及相互關系。因此,價格形成機制的改革應包括兩個方面的內容:一是定價主體的轉換,如由政府定價轉為市場定價或市場定價轉為政府定價;二是再造價格管理機能,如管制機構的調整,管制規則、管制保障體系的確定和改革等。根據以上的指導思想和目標,佛山燃氣價格改革的基本內容應包括:
(1)轉換定價主體
燃氣行業屬自然壟斷性行業。一個企業單位成本最低時產量水平足以滿足全部市場需求,而且按此單位成本定價的情況下,就會產生自然壟斷。一個國家供水、電力、燃氣、熱力供應、電信、郵政、鐵路、航空等產業,都是典型的自然壟斷行業。傳統的自然壟斷理論認為,由于自然壟斷行業具有規模經濟效益和范圍經濟效益,因而由一家或極少數幾家企業提供產品能達到最小平均成本,即實現最大生產效率同時。自然壟斷產業又存在很大的沉淀成本,新企業的進入會導致重復建設的浪費和毀滅性競爭。自然壟斷行業的特點決定了在該行業只能由一家或幾家企業經營,才能實現社會福利最大化,國家必須賦予特定企業以壟斷供給權,從制度上確保壟斷供應,并進行價格管制,通過模擬市場價格的強制執行,來替代市場對企業的外部約束和優化資源配置。
隨著經濟的發展,現階段佛山市燃氣行業中存在著自然壟斷性業務(管道氣)與非自然壟斷性業務(瓶裝氣)。且管道燃氣可被瓶裝氣、電等能源商品替代,而佛山市的瓶裝氣市場已形成競爭局面。根據上述情況,物價管制部門可放開瓶裝氣市場的管制,由政府定價轉為市場定價,使市場定價的瓶裝氣對自然壟斷性質的管道氣有替代、牽制作用。
(2)建立靈活的管道氣價格管制規則,對管道燃氣進行“動態化”管理對管道燃氣價格管制的原則。一是要考慮生產經營企業的收益,保證有一定的投資回報率,二是要考慮社會的承受能力。注意消費者和用戶的利益,三是要考慮社會總體經濟增長的影響,‘處理好優化價格結構與提高價格水平的關系。
價格是供給費用和有支付能力的需求共同作用的結果,而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由邊際投入與邊際產出的比較決定,當邊際投入小于邊際產出時,需求方面才能接受價格上漲,從而供給費用的上升也才具有合理性。即使是自然壟斷性產業,價格也不能不受這一市場法則的約束。物價部門應根據價格指數、定價成本等因素的影響,確定企業合理的利潤。定價成本的確定,既要考慮社會中等水平。又要尊重現實,適當從寬,給企業以后勁。在成本構成要素中,要注意區分主客觀因素,把主要原材料價格變動等非經營性因素與經營性因素區分開來,及時調整價格,以保證企業正常運行的條件,并避免因矛盾積累,再調整時引起對經濟和社會的震動。
(3)改變管道氣現行的計價方式
實施季節差價
和兩部計價,是改變計價方式的兩個重要內容。一般來說,一種商品的價格提高。和增加它的替代品的需求,反之價格降低,則會減少它的替代品的需求。因此。適時地提高或降低管道燃氣的價格,有助于引導用戶對管道氣及其替代品作出合理的消費選擇,使資源在空間和時間上都得到合理的配置。實行季節差價,即在歷年形成的用氣高峰期(同時也為進氣價高漲時期)實行相對高氣價政策,而在用氣低谷期實行相對低價政策,合理運用價格杠桿,起到均衡供求,緩解矛盾的作用。實行兩部計價,主要是考慮居民用氣有如下特點:一是用戶規模相對均等;二是夏季用氣少。冬季用氣多;三是依收入呈現不同的消費量梯次。實行兩部計價,即根據統計調查,核定每戶居民的基本消費量,基數內按標準價格收費,超基數部分加價收費。這樣,基數內相對平穩的價格保障了居民的基本消費和低收入家庭的消費,超基數加價收費使中等以上收入的居民也有承受能力。兩部計價實際是季節差價的一種轉化形式,同樣起到了均衡不同時段用氣量的作用。而對于停用管道氣的用戶,可考慮按月收取燃氣設施維護費。國外管道燃氣大多實行兩部制,即一部分按容量或日需要量計收,一部分按實際用量計收,以分別反映生產成本中固定費用和變動費用的影響。這不僅是公平對待用戶的需要,而且也有利于合理安排投資規模。一些發達國家的實踐證明,在供給能力相對確定的情況下,季節差價和兩部制計價是減少調峰備用設備閑置、降低成本的一項可操作性很強的措施。
(4)可考慮進氣價格高時由政府對居民或企業進行補貼
如新加坡實行的“回扣制度”,即把補貼直接給予少數困難的居民,優點在于不把財政補貼與企業經營活動混在一起,而是增強居民對價格的承受能力。而英國和美國則是直接對企業進行補貼,使之彌補虧損。得到合理的利潤。
參 考 文 獻
[1]徐華,論建立規范的自然壟斷行業價格監管體制.中國經濟問題,1998,5,
[21王學慶,王廣利,發達國家電信業由壟斷走向競爭的政策措施及啟示.中國物價,1998,3.
[3]章文,余永林,建立開放、公平的電力市場競爭體系.經濟理論與經濟管理,1998,2.
【佛山市管道燃氣價格形成機制改革思路】相關文章:
公司經營機制(燃氣公司)08-12
價格監督檢查工作思路08-12
關于農村金融改革的幾點思路08-15
2005年價格監督檢查工作思路08-12
論預算管理改革的總體思路與目標模式08-12
2005年價格監督檢查工作思路-范文08-17
城市化建設投融資機制改革的實踐與探索08-12
區域差距內生機制與區域協調發展總體思路08-12
廢除考分制刻不容緩及其改革思路08-12
當前經濟問題與國企改革思路0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