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論景觀概念及其研究的發展
景觀(Landscape)概念及其景觀研究的進展,反映了人們對人-自然關系的認識的不斷加深.本文試圖從縱向探討景觀這一概念的發展歷史;從橫向探討景觀作為多學科的研究對象,其內涵的變化;以及作為園林風景學科的主要對象,景觀研究的一些現狀.
一 景觀的原意--"風景"及其研究
在歐洲,"景觀"一詞最早出現在希伯來文本的<圣經>舊約全書中,它被用來描寫梭羅門皇城(耶路撒冷)的瑰麗景色[1].這時,"景觀"的含義同漢語中的"風景"、"景致"、"景色"相一致,等同于英語中的"scenery ",都是視覺美學意義上的概念.我國從東晉開始,山水畫(風景畫)就已從人物畫的背景中脫胎而出,獨立成門,風景(山水)很快就成為藝術家們的研究對象,豐富的山水美學理論堪稱舉世無倫,因此也才有中國山水園林的臻美.景觀的這種含義(作為風景的同意語)一直為文學藝術家們延用至今.
目前,大多數園林風景學者所理解的景觀,也主要是視覺美學意義上的景觀,也即風景.從60年代中期開始,以美國為中心開展的"景觀評價"("landscape assessment","landscape evaluation")研究,也是主要就景觀的視學美學意義而言的.從客觀的意義上講,景觀評價(風景評價)是指對景觀視覺質量("visual quality")的評價.而景觀的"視覺質量"則被認為是景觀"美"("beauty")的同意詞,Daniel等人將其稱為"風景美" "scenic beauty "[2];美國土地管理局則將其等同于"風景質量"("scenic quality"),并定義為:"基于視知覺的景觀的相對價值"[3].從主觀上講,景觀評價則表現為人們對"景觀價值"("landscape value")的認識,Jacques[4]認為景觀的價值表現在"景觀所給于個人的美學意義上的主觀滿足".風景評價(景觀評價),實際上是風景美學的研究中心,也是指導風景資源管理、合理地進行風景區規劃的基本依據.經過20多年的發展,風景評價的研究出現了許多學派,它們在理論和方法上各具特色.
目前較為公認的有四大學派[5-7]:專家學派(expert paradigm),心理物理學派(psychophysical paradigm),認知學派(cognitive paradigm)或稱心理學派(psychological paradigm),和經驗學派(experiential paradigm)或稱現象學派 (phenomenological paradigm).專家學派強調形體、線條、色彩和質地4個基本元素在決定風景質量時的重要性,以"豐富性"、"奇特性"等形式美原則作為風景質量評價的指標,也有的以生態學原則為評價依據.參與風景評價的是少數專家,他們在藝術、生態學及資源科學方面都有很高的素養.目前美國及加拿大等國的土地管理部門、林務部門及交通部門多采用專家評價方法進行風景評價[8-12].
心理物理學派則把"風景-審美"的關系看作是"刺激-反應"的關系,主張以群體的普遍審美趣味作為衡量風景質量的標準,通過心理物理學方法制定一個反應"風景-美景度"關系的量表,然后將這一量表同風景要素之間建立定量化的關系模型--風景質量估測模型.心理物理學方法在小范圍森林風景(如一個林分)的評價研究中應用較廣[13-16].
認知學派把風景作為人的認識空間和生活空間來理解,主張以進化論的思想為依據,從人的生存需要和功能需要出發來評價風景(景觀/生活環境).較有代表性的是英國地理學者Appleton,他在1975年提出"了望庇護"(Prospect-refuge)[17]理論,美國環境心理學者Kaplan夫婦提出"風景審美模型"("landscapereference model")[18,19]和美國地理學者Ulrich 的"情感/喚起"("affective/arousal")反應理論[20,]。Appleton理論強調了人的自我保護本能在其風景評價過程中的重要作用,他認為人在自然環境中是"獵人""獵物"雙重身份出現的。作為"獵人"他需要尋找他的"獵物",所以他需要景觀能給他提供"庇護"的場。在Kaplan的模型中,不但反映了人的自我保護本能在其風景評價中的重要作用,同時還反映了人是作為一種高智能的動物出現于自然環境中的。他不會只滿足于眼前的生活空間(景觀)的安全和舒適,他還要利用種種景觀信息去預測、探索未來的生活空間。所以Kaplan認為,風景的質量決定于風景的兩個特:"可解性" ("makingsense")和"可索性" ("involvement"),前者反映了人對于景觀的安全的需求,后者反映了人對于未來的求知欲。 Ulrich 的理論則融進化論美學思想和情感學說于一體,試圖通過生理測試技術(如腦電圖、心電圖)來測定人對于特定風景區的反應和評價,從而克服了語言表達對風景評價結果可能帶來的誤差。
經驗學派把景觀作為人類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用歷史的觀點,以人及其活動為主體來分析景觀的價值及其產生的背景,而對客觀景觀本身并不注重,如美國地理學者Lowental的一些研究〔22,23〕。
作為總結,我們不妨用系統的觀點,對上述風景評價研究的各個學派作一比較和分析(表1)。通過分析認為,風景評價各學派在思想、方法諸方面是相互補充的,而不是相互對立的。
表1 風景評價各學派特點分析和比
各學派比較點
心理物理學派
認知學派
專家學派
經驗學派
對風景價值的認識
風景價值是主 客觀雙方共同作用下而產生的
風景價值在于其對人的生存、進化的意義
〔客觀)風景價值在于其形式美或態學意義
〔主觀)風景價值在于它對人(個體,群體)的歷史、背景的反映
人的地位
把人的普遍審美觀作為風景價值衡量標準
從人的生存、需要出發,解釋風景
被動〕風景作為獨立于人的客體而在存,人只是風景的欣賞者
主動強調人(個體或群體)對風景 的作用
對客觀風景的把握
從"風景成份"(植被、山體等)分析風景
用"維量"(復雜性、神秘性等)把握風景
分解從"基本元素"(線、形、色、質)分析風景
〔整體〕把風景作為人或團體的一部分,整體把握
二、景觀作為一個地學概念
無論在中國或是在歐洲,最初的大規模旅行和探險推動了地理學的發展,也加深了人們對景觀的認識當然,景觀一詞在漢語中直到近代才出現,山水、風景一直被沿用)。人們已不滿足于對自然地形、地物的觀賞和對其美的再現(文學、藝術活動),開始更多地從科學的角度去分析它們在空間上的分布和時間上的演化。特別是14-16世紀大規模的全球性旅行和探險(包括1492年美洲的發現和1498年去東印度航線的發現),使歐洲人對"景觀"這一概念的理解發生了深刻的變化。這時德語的"景觀"(landschaft)已用來描述環境中視覺空間的所有實體,而且不局限于美學意義。19世紀中葉,偉大的動植物學家和自然地理學家洪堡得(Humboldt),將"景觀"作為一個科學的術語引用到地理學中來,并將其定義為"某個地球區域內的總體特征"〔1〕。隨著西文經典地理學、地質學及其它地球科學的產生,"景觀"一度被看作是地形(landform)的同意語,主要用來描述地殼的地質、地理和地貌屬性。以后,俄國地理學家又進一步發展了這一概念,賦之以更為廣泛的內容,把生物和非生物的現象都作為景觀的組成部分,并把研究生物和非生物這一景觀整體的科學稱為"景觀地理學"("landscape geography" )。這種整體景觀思想為以后系統景觀思想的發展打下了基礎。
三、景觀作為生態系統的載體
景觀生態思想的產生使景觀的概念發生了革命性的變化。早在1939年,德國著名生物地理學家Troll就提出了"景觀生態學"("landscape ecology")的概念。當然,關于景觀生態學的思想產生得更早些。Troll把景觀看作是人類生活環境中的"空間的總體和視覺所觸及的一切整體",把陸圈(geosphere)、生物圈(biosphere)和理性圈(noosphere)都看作是這個整體的有機組成部分。景觀生態學就是把地理學家研究自然現象空間關系時的"橫向"方法,同生態學家研究生態區域內功能關系時?quot;縱向"方法相結合,研究景觀整體的結構和功能〔1〕。另一名德國著名學者Buchwald(2〕進一步發展了系統景觀思想,他認為:所謂景觀可以理解為地表某一空間的綜合特征,包括景觀的結構特征和表現為景觀各因素相互作用關系的景觀收支,人的視覺所觸及的景觀像、景觀的功能結構和景觀像的歷史發展。他認為,景觀是一個多層次的生活空間,是一個由陸圈和生物圈組成的、相互作用的系統。他指出,景觀生態的任務就是為了協調大工業社會的需求與自然所具有的潛在支付能力之間的矛盾〔1〕。
至于景觀系統中各要素及其相互之間的關系,Zonneveld作了深入的分析(圖1中只列出了Zonneveld關誥骯圩槌杉骯叵檔鬧饕?糠鄭?A磽猓琙onneveld還就景觀系統的層次結構作如下劃分:
1、生態區(ecotope或site):是最低一級的景觀單位,每個生態區內至少有一種地理成份(如植被、土壤、水)在空間上的分布是較為均一的,其它成份也不會有很大的分異。
2、地相(land facet或microchore):由多個生態區所組成,每一地相內的各個生態區至少在某一地理因素(主要是地形)的影響下,在空間上出現一定的關系和分布格局。
3、地系(land system 或mesochore):由一系列地相所組成,本單位最適用于繪制景觀調查圖。
4、總體景觀(main landscape或 macrochore ):是指某一地理區域內所有地系的總和。
圖1 Zonneveld關于景觀組成及其關系的分析(有刪減詳見Naveh and Lieberman, 1984)
在北美,長期以來盡管沒有明確提出"景觀生態學"的概念,系統景觀的思想和景觀生態學的思想卻很早就有所發展。早在本世紀40年代,北美最早的植物生態學家之一Egler〔25〕就認為,植物與人的活動組成了一個相互作用的整體,這個整體是某一更高級的生態系統的一部分,并作用于景觀。以后,他又提出了"整體人類生態系統"("total human ecosystem")的概念。同時代另一位北美生態學家Dansereau〔26〕也曾提出,在環境諸因素及其相互關系的高級、整體和動態水平上進行景觀的研究,并主張用"人類生態學"("human ecology")來研究人類對景觀的影響。他把人對景觀的認識和沖擊理解為一種循環的和控制的過程,并用"意識景觀/景觀"(" inscape/landscape")的概念來論述從自然到人,從無意識到有意識和從景觀知覺到景觀設計的過程。這是農學家、林學家、城市規劃人員、景觀生態學家及工程人員都要經歷的。最終,人的主觀意志將成為改造或創造景觀的模板。這種人類意識作用下的景觀,Venadsky曾用"理性圈"("Noosphere")的概念來描述,并推測,隨著人類科學技術的發展,理性圈將取代自然發生的生物圈,人類將生活在一個完全人工的世界里。該理論曾被Odumn〔27〕認為是"危險的哲學"。
Dansereau的理性圈的理論后來又得到了人類學家和自然哲學家Teilherd de Chardin的進一步發展〔1〕,他認為,憑著人類的主觀能動,通過不斷地自我反饋和調節,人對景觀的設計和改造是值得信賴的。他把這種在人類主觀能動作用下的景觀設計和改造過程稱為"理性起源"("noogenesis")。 Naveh和Lieberman 〔1〕則把景觀生態學作為實現這種"理性起源"的重要工具,指出:人既是生物圈的組成成分,同時又是它的改造者和監護者。 Vink〔28〕在總結前人關于景觀及景觀生態學的論述之后,用系統科學和控制論的觀點,明確地指出:景觀作為生態系統的載體是一些控制系統,通過土地利用及管理活動,這些控制系統中的主要成分將完全或部分地受到人類智力的控制;景觀生態學是"把大地的屬性作為目標和變量進行研究的科學,其中包括通過對主要變量的研究以實現人類對它的控制"。通過以景觀生態學為橋梁,把關于動物、植物和人類的各門具體科學有機地結合起來,以實現景觀利用的最優化 。
現將景觀概念的發展及有關研究學科列一簡表(表2),作為總結。這里必須指出的是,園林風景學科領域內關于景觀(風景)的理解也在發生著重大的變化,生態學思想所占的比重越來越大,關于這一點Zube(1986)〔29〕曾有非常系統的論述。
表2 景觀概念及其研究的發展
景觀概念 作為視覺美學意義上的概念,與"風景"同意 作為地學概念與"地形"、"地物"同意 作為生態系統的功能結構以景觀為對象的研究 景觀作為審美對象,是風景詩,風景畫,及園林風景學科的研究對象 作為地學的研究對 象,主要從空間結構和歷史演化上研究 是景觀生態學及人類生態學的研究對象,不但從空間結構及其歷史演替上,更重要的是從功能上研究
【論景觀概念及其研究的發展】相關文章:
小學數概念的發展及其教學的階段性08-17
數的概念的發展08-17
論剩余價值理論的學術價值及其發展依據08-07
慣性概念的認識及其影響08-05
我國鄉鎮企業的發展、環境問題及其對策研究08-06
——行政執法研究論經濟發展與依法行政08-05
論建筑與景觀的特色08-08
論超量學習的概念、功能和策略08-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