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二上冊數學教學計劃三篇
時間稍縱即逝,我們又將學習新的知識,有新的感受,不如為接下來的教學做個教學計劃吧。很多人都十分頭疼怎么寫一份精彩的教學計劃,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初二上冊數學教學計劃3篇,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初二上冊數學教學計劃 篇1
一、 學習方式
本節課巧妙地設置數學活動情境,以數學活動、自主實踐為主線,通過學生之間的互相交流,師生之間的交往,親身感受到數學知識與自己生活的緊密聯系,從而激發興趣,增加體驗,培養能力,讓學生在活動中通過欣賞、觀察、操作、交流體驗圖案設計。因此,本節課以“主動、探究、合作”為特征的學習方式來學習,關鍵組織豐富多彩的實踐創設活動,引導學生嘗試探索與成功,能夠有效地提高學生對數學的學習興趣,并培養學生用數學的意識,發展創新的能力。
二、學習任務分析
本課教材所處位置,是在剛認識三角形及圖形的全等后,它使學生經歷從現實世界中抽象出幾何模型和運用所學內容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豐富的.情景、圖片力求使學生能體會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我決定通過問題創設、實踐活動、交流報告等環節的實踐活動,真切體驗一個學數學、用數學的過程。
三、學習起點能力
學習之前,學生已掌握了三角形的有關概念,了解三邊之間的關系、三角形的內角和以及圖形的全等,并有小學和上學期簡單圖案設計的幾何知識做基礎。而從本節內容上講,構想圖案設計相當困難,需要幾何知識和技巧。因此學生這節課是對以前知識的綜合運用,從而對知識復習和聯系。
四、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經歷用全等圖形設計圖案的過程,進一步理解圖形全等的概念,提高對全等的認識。
過程與方法:
能欣賞他人設計的圖案,培養審美情趣;利用全等圖形進行簡單的圖案設計,體驗對基本圖形的“割”與“補”。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設計活動,積累數學活動經驗,發展有條理地思考和表達能力;進一步建立空間觀念和審美觀;發展創造力,豐富想象力,培養動手能力。
五、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經歷用全等圖形設計圖案的過程,進一步理解圖形全等的概念。
難點:能欣賞他人設計的圖案或利用全等圖形進行簡單的圖案設計。
六、教學過程
小編為大家提供的八年級上冊數學圖案設計教學計劃就到這里了,愿大家都能在學期努力,豐富自己,鍛煉自己。
初二上冊數學教學計劃 篇2
一、學生起點分析
學生的知識技能基礎:在本章的學習中,學生已會利用平均數的公式進行計算,并能解決一些相關的實際問題;在《有理數》和《實數》的章節中,學生曾學習用計算器計算數的加、減、乘、除、乘方和開方運算,已初步具有利用計算器處理數據的基本技能。
學生活動經驗基礎:學生在前面的數學學習活動中,已獲得了從事統計活動所必須的數學方法,形成了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學習方式,積累了使用計算器處理數據和進行探索活動的一些數學活動經驗。
二、學習任務分析
本節課的學習任務是:初步經歷數據的收集、加工與整理的過程,通過自主探索,學會利用計算器求一組數據的平均數;通過例題和習題的學習,加強知識之間的聯系,鞏固對各種圖表信息的識別和評判能力,發展學生初步的統計意識和數據處理能力,達成有關的情感態度目標。為此,本節課的教學目標是:
1. 知識與技能:根據給定信息,會利用計算器求一組數據的平均數,并會進行數據的收集、加工與整理。
2. 過程與方法:初步經歷數據的收集、加工與整理的過程,發展學生初步的統計意識和數據處理能力。
3. 情感與態度:通過使用計算器求平均數的探索活動,培養學生的探索精神和創新意識;通過相互間合作交流,讓所有學生都有所獲,共同發展。
三、教學過程設計
本節課設計了五個教學環節:第一環節:情境引入;第二環節:活動探究;第三環節:運用提高;第四環節:課堂小結;第五環節:布置作業。
第一環節:情境引入
內容:展示引例:20xx年第一季度我國各地區農村家庭平均每人現金收入情況表:(單位:元)
請計算這組數據的平均數,在計算過程中,你體會到什么困難嗎?
顯然,當一組數據比較大且比較多時,用筆計算平均數較麻煩,因此,需要一個幫手—計算器,這節課就來學習用計算器求平均數。
目的:通過以上用筆計算一組較大且較多數據的平均數,使學生感到筆算的麻煩與困難,產生用計算器求平均數的欲望,從而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主動性。另外,給這組數據賦予“我國各地區農村家庭平均每人現金收入情況”的背景,是想讓學生關注社會的發展,增強社會責任感。
注意事項:引例不一定非要算出結果來,只要讓學生嘗試一下用筆計算較大且較多數據的平均數的困難,產生用計算器求平均數的欲望,就可引入課題,不要過多地耽誤課堂時間。
第二環節:活動探究
內容:學生分組(拿同類型計算器的同學分在一起)活動探究,看哪個小組做得好:
(1)估計一下自己課桌的寬度,并將各組員的估計結果統計出來(精確0.1厘米)。
(2)用計算器求出估計結果的平均值,你是怎么做的?與同伴交流。 在學生分組合作探究的.基礎上,全班總結交流不同類型的計算器求平均數的一般步驟,教師根據反饋的信息,及時進行評價。
(3)用尺子量一量課桌的寬度,看看大家估計的結果怎么樣。
各組派代表談談本組估計結果的準確度,對準確度較高的小組進行表揚,并評為優秀小組以資鼓勵。
目的:活動(1)是讓學生初步經歷數據的收集、加工與整理的過程,進一步發展學生初步的統計意識和數據處理能力。
活動(2)是通過相互比較,引起學生對計算方式的思考,做出自我評判,從而正確掌握用計算器求平均數的方法。全班總結交流不同類型的計算器求平均數的一般步驟,可以開闊視野,增長才干。
活動(3)的評價是為了學生的成功感和自信心,激勵他們繼續探索和創新,把數學做得更好。
注意事項:教師首先要是熟悉本班學生所用各類型計算器的使用方法,其次在學生分組活動時,教師要巡視、傾聽,鼓勵學生自己探索計算器的用法,但在必要時可做適當的指導。
第三環節:運用提高
內容:1. 利用計算器計算下列數據的平均數:
12.8,12.9,13.4,13.0,14.1,13.5,12.7,12.4,13.9,13.8,14.3,13.2,13.5。
2. 觀察下圖1,利用計算器計算上海東方大鯊魚籃球隊隊員的平均年齡。
3. 英語老師布置了10道選擇題作為課堂練習,小麗將全班同學的解題情況
4. 利用計算器計算本節課的引例中我國各地區農村家庭平均每人現金收入的平均數、中位數和眾數,并回答下列問題:
(1)如果要如實反映我國農村的現金收入狀況,你會用哪個數據?
(2)如果要展示我國農村發展形勢好,你會用哪個數據?
(3)從這些數據中,你獲得了哪些信息?有何感想?
目的: 第1題是課本上的練習題,直接利用計算器計算一組數據的平均數。第2、3題分別是課本上的例題和練習題,作用是加強知識之間的聯系,鞏固對各種圖表信息的識別和評判能力。把第2題課本例題放在練習題后,題目顯得有梯度,能更好地體現循序漸進的原則。第4題前呼后應,解決引例中“懸案”,充分體現用計算器計算一組較大且較多數據的平均數的優越性,培養學生運用現代技術手段的主動意識,以及選擇恰當的數據代表對問題作出評判的能力。
注意事項:第2、3題都有幾個相同數據的求和,在輸入這些數據時,要讓學生注意鍵 的連續使用。第4題要留出時間讓學生交流各自獲得的信息和感想,互相啟發,共同提高。
初二上冊數學教學計劃 篇3
教學目標:
1、引導學生理解中位數在統計學上的意義,會求給定的一組數據的中位數。
2、引導學生初步了解“中位數”與“平均數”的聯系與區別,體會中位數的特點及使用范圍,會根據數據的具體情況合理選擇統計量。
3、引導學生感受到數學與生活的聯系,能運用所學的知識合理靈活地分析和解決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
教學重點:理解中位數的意義,掌握求中位數的方法。
教學難點:理解中位數的意義,能根據數據的特點及所要分析的問題選擇合適的統計量。
教學過程:
一、 情境設疑 引出問題
1. 談話引入。
師:一位剛畢業的大學生去人才市場找工作,同學們,應聘工作你最關心的是什么?(工資,工作環境待遇問題)
師:很實際的問題。
他看到這樣兩則招聘啟事。
引出兩則招聘啟事。(課件出示)
本公司現有職員7名,平均每人月工資2200元,欲招一名職員,有意者請加盟。
甲公司
20xx年9月
本公司現有職員7名,平均每人月工資20xx元,欲招一名職員,有意者請加盟。
乙公司
20xx年9月
師:假如你是剛畢業的大學生,會去哪家公司應聘?為什么?
生:甲公司。(如選乙公司,有不同意見嗎?)
師:說說選甲公司的理由。
生:甲公司的平均工資比乙公司的高!
師:選甲公司的,舉手。
2.激發認識沖突:課件出示每位職工具體工資情況統計表。(課件出示)
觀察辨析:
師:仔細觀察這兩份工資報表,說說你的發現。
生:甲公司的經理掙的太多了,掙了6300元。
師:這里的6300是個特殊數據,它嚴重偏大。
在一組數據中嚴重偏大或嚴重偏小的數我們把它稱之為極端數據。(板書:極端數據)。
師:這個數據可真特殊,它一出現可不得了!會怎么樣?
生:把工資的平均水平抬高。分析的非常透徹!
師:請同學們觀察兩家公司的報表。如果可以重新選擇,你想選哪家公司?
生:乙公司。
師:選乙公司的同學舉手。噢,都選乙公司了。說說為什么?
生:乙公司員工的.工資沒有出現特別極端的數據,基本都在1900元左右。員工平均工資比較接近。
師:雖然甲公司的平均工資比乙公司高,可是甲公司職工工資中出現了極端數據,會怎么樣?
生:把工資的平均水平抬高了。
師:再使用平均數代表這組數據的一般水平合不合適?
生:不合適。
二、探究新知:
(一).感受引入中位數的必要性:通過直觀的統計圖讓學生感悟到平均工資2200元用來表示他們工資的一般水平不合適。
師:那你覺得用哪個數來表示甲公司工資的一般水平比較好呢?(結合圖表中數據比一比,找一找)為什么?
生:我選1500。
師:說說你的想法。
生:1500不大也不小。
生:1500在最中間。最能代表一般水平。(可板書)你的想法和老師的不謀而合,老師和你握握手。
師:的確在一組數據中出現極端數據的時候,可以選最中間的數代表這組數據的一般水平。
(板書:最中間的數)
師:我們把它起名叫中位數。(板書:中位數)
(二)初步體驗學習中位數
1.初步理解中位數:在一組數據中,你認為哪個數會是中位數?(處于中間位置的數)
2.找中位數:①單數個數據的中位數:找乙公司工資的中位數(無排序數據)怎樣能快速地找到?(排序 大-小或 小-大)
②偶數個數據的中位數:現在乙公司新招了一位員工G,工資1500元,你能找到中位數嗎?你是怎么想的?
3.小結:現在你能完整說說怎么找中位數嗎?(邊說邊板書)
(二)進一步理解學習中位數的意義(體驗平均數與中位數的特點)(課件出示)
1.不受偏大數據的影響:經理工資上調為4000元,想想現在什么變了什么沒變?如果是5000、6000甚至是比6000還大的數呢?(通過課件演示)
2.不受偏小數據的影響:如果員工G工資被下調為1000元呢?會怎樣?如果比1000還小的數呢?
3.體會中位數的優點:現在說說你對平均數和中位數有什么新的認識和感受?師生小結中位數的優點。(板書)
(三)加強對比,靈活選擇合理的統計量
1.甲圖:為什么用中位數表示一般水平比較合適?
2.如果是這樣的呢?(出示乙圖)用哪個數比較合適?
小結:是的,平均數和中位數都是用來表示一組數據一般水平的統計量,當數據比較均勻的時候,既可以用平均數也可以用中位數來表示,當數據中出現偏大或偏小數據的時候,用中位數表示比平均數更加合適。
【初二上冊數學教學計劃】相關文章:
初二數學上冊教學計劃07-28
初二數學上冊教學計劃03-05
初二上冊數學教學計劃02-14
初二上冊數學教學計劃03-20
初二數學上冊教學計劃(15篇)01-06
初二數學上冊教學計劃15篇11-12
初二數學上冊教學計劃精選15篇04-04
精選初二上冊數學教學計劃三篇08-31
精選初二上冊數學教學計劃四篇08-31
初二上冊數學教學計劃五篇08-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