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動力鏈視域下功能性訓練方法與傳統體能訓練方法的比較
從動力鏈的視角比較功能性訓練與傳統體能訓練方法。傳統體能訓練方法依據起止點解剖學,主要在“相對穩定狀態”下訓練,負荷強度與負荷量度的外在數據較大;功能性訓練依據功能解剖學,在“相對不穩定狀態”下訓練,負荷強度與負荷量度內在數據較大,注重核心訓練。功能性訓練參與完成競技動作動力鏈較傳統體能訓練方法更接近競技動作真實狀態,實際負荷強度與負荷量度能夠滿足訓練要求。Abstract:Functional training method is compared with the traditional physical training method from the dynamic chain perspective, and it is believed that traditional physical training is based on load-point anatomy, mainly under the "relatively stable status" training, with larger external data of load intensity and load measurement; Functional training is on the basis of functional anatomy, under the "relative instability" training, with larger internal load intensity and load measurement data, and emphasizes core training. Therefore, functional training in competitive action power chain than traditional physical training method is closer to the real state athletic movement, the actual load intensity and load measurement can meet the training requirements.
Key words:functional training methods; traditional physical training method; dynamic chain; transfer efficiency
收稿日期:2018-11-25
基金項目:山東省社會科學基金項目(項目編號:18CTYJ17)。
作者簡介:徐樹禮 (1970- ),男,山東諸城人,副教授,研究方向功能性訓練。
通訊作者:郭力(1971- ),男,山東聊城人,副教授,研究方向功能性訓練。 動力鏈是指一個動作啟動環節產生的能量能夠依次傳遞到相鄰環節的傳遞次序鏈,基本包括1 個神經鏈、1 個肌肉鏈與 1 個關節鏈。各關節鏈不是剛體結構,而是反應形式、分工、功能等各不相同[1]的協同反應鏈。同一個動作可以有不同的動力鏈,每環節功能的差異、代償效應與環節間傳遞流暢程度等都影響動力鏈功能[2]與效率。如,舉起同樣大小的重物,若動力啟動環節是后背,可能較費力,甚至損傷腰骶部;若動力啟動環節是腿,可能較省力,損傷概率較低。因此,一個競技動作應該具有一個可預測的[3]、較省力的動力鏈,較好的訓練方法優選的動作應是較省力的動力鏈。
1946美國Herman Kabat、Margaret Knott 在臨床上刺激功能缺失的整條肌肉鏈達到功能恢復效果應該是功能性訓練的開始。2003 年美國首次出版Functional Training for Sports (體育運動中的功能性訓練)開始引爆功能性訓練。至今,功能性訓練(也稱功能訓練、身體功能訓練)在醫療康復、競技體能訓練領域取得眾多實證性成績。但是,沒有統一的概念,比較一致的觀點是其本質特征是追求訓練動力鏈[4]與動作動力鏈的一致性,基本特征是多維性、相對不穩定性、核心區等。
體能訓練[5]是根據專項競技需要,通過一定負荷的動作練習,改善身體形態,提高器官系統機能,發展身體素質,提高運動表現的過程。傳統體能訓練方法的本質特征是非常重視運動項目需要的身體素質、技能、形態、機能的訓練,基本特征是多維性、相對穩定性,并不強調訓練動力鏈與動作動力鏈的一致性。可以看出,兩種訓練方法的訓練要素既有一定交叉性,又有明顯差異性,但均取得眾多實證成果。
體能訓練方法借鑒功能性訓練方法是一種創新性探索。雖然比較兩種訓練方法的視角很多,但是動力鏈是最重要視域之一。
1 兩種訓練方法的動力鏈解剖學依據比較
功能性訓練方法與傳統體能訓練方法均是以競技需要[6]為最終目標,遵循訓練原則,優選訓練手段,整體性、多維性、全面性發展[7]身體形態、機能與素質。但訓練依據的解剖學不同,導致在運動機理學、靜力學與動力學、動理學與運動學、運動基本要素(運動、穩定、平衡與協調)、同時與序貫運動、運動模式與動力鏈、運動比例與代償等方面的應用差異。
傳統體能訓練方法依據起止點解剖學(也稱傳統解剖學),能很好解釋解剖保存下來的肌肉模型、骨骼模型、神經模型如何孤立地完成動作。如,肌肉驅動關節動作。其最大的缺陷是完全忽視機體啟動、運動、結束時,運動員的神經鏈、肌肉鏈與關節鏈等整體真正在做什么,即起止點解剖學研究解剖后人體運動的機制。
功能性訓練方法起源于 20 世紀 90 年代 Gary Gray 創立的肌肉功能觀點,依據功能解剖學,以動力鏈理論解釋神經鏈(系統)驅動相關肌肉鏈、關節鏈,以及各鏈相互協同配合,高效、經濟性完成動作。即功能解剖學研究深入到運動員真實的運動機制。經典發現之一是腳著地時軀干以下肌肉,如臀肌、腘繩肌、股四頭肌的活動一致,共同阻止髖關節、膝關節、踝關節的彎曲幅度,或延遲屈曲過程[8]。 最近的研究發現,腳著地瞬間,股四頭肌不僅是伸膝肌,而在離心收縮,同時協助踝關節跖屈、髖關節伸展,阻止膝關節彎曲;腘繩肌不是屈膝肌,起著防止膝關節與髖關節屈曲的雙重作用。因此,腳著地階段,下肢全部肌肉離心收縮,起離心作用,共同協同阻止髖關節、膝關節、踝關節屈曲動作;幾毫秒后,起向心作用,不是產生動作。這是運動者真實的動力鏈功能,但是傳統解剖學難以解釋。
經典發現之二是當運動員進行開鏈(腳沒有接觸地面或穩定臺)的單關節(如,伸膝)訓練時,參與活動的神經鏈、肌肉鏈、關節鏈模式是競技運動時絕對不會出現的,意味著這種訓練偏離神經鏈、肌肉鏈、關節鏈競技時的真實功能,其效果等同于非功能訓練。而功能性訓練的基本特點是腳踩地面或穩定臺(閉鏈)運動時,以神經鏈、肌肉鏈、關節鏈等競技狀態下真正使用模式進行訓練,即訓練更體現出競技狀態下的功能性。這種多維、鏈式訓練被美國運動醫學會(NASM)稱為能高效增強機體三維運動方向上復合能力的訓練。因此,在動力鏈理念基礎上,拓展出神經(本體感覺)訓練、振動訓練、核心訓練[9]、懸吊訓練 、呼吸肌訓練[10]、低氧訓練等訓練方法。因此,依據功能解剖學的功能性訓練比依據起止點解剖學的傳統體能訓練方法以更接近于競技狀態下真正使用的動力鏈模式進行訓練,即動力鏈視域下,功能性訓練比傳統體能訓練方法更體現出競技狀態下的功能性。
2 兩種訓練方法的動力鏈穩定狀態與狀態維持者比較
機體運動狀態的啟動、維持與結束是所有參與神經鏈、肌肉鏈、關節鏈等單元組成的人體動力鏈系統[11]的時空有序組合。三種鏈是否需要維持機體穩定狀態直接影響三種鏈運動時的狀態、做功量與傳遞效率。
功能性訓練的訓練理念基礎是發現除舉重及很少項目的特殊動作(如,籃球雙腳跳起投籃)外,絕大多數競技運動動作,如,田徑、各種球類、體操等項目的跑、跳、投,都是在單腳支撐的“相對不穩定狀態” (與雙腳支撐相比)下進行的;而且,將這種“相對不穩定狀態”維持到“相對穩定狀態”的是運動員自身內部,而不是外界環境。運動員身體通過外界(跑道、球場、器械)獲得的反作用力是運動的動力源。因此,功能性訓練堅持在“相對不穩定狀態”下進行訓練,維持訓練穩定性的是運動員身體內部,強調身體在維持好自身穩定性的基礎上動力鏈訓練。
傳統訓練主要是在“相對穩定狀態”(也有“相對不穩定狀態”)下進行訓練,維持訓練穩定性的是運動員的雙腳或穩定的訓練器械。強調身體或器械在維持好自身穩定性的基礎上動力鏈訓練。
從訓練外在表現看,運動員雙腳支撐或穩定的訓練器械狀態下的訓練,可能動作表現負荷強度較大。如,與單腳支撐的“相對穩定狀態”相比,雙腳支撐或訓練器械的穩定狀態下每次舉起的負荷強度較大。
但從訓練目的看,除舉重外,訓練目的是提高運動員在運動動作完成時的動作表現,如力量。而運動員雙腳支撐穩定狀態與競技動作完成狀態存在明顯差異,因此,雙腳支撐或穩定的訓練器械狀態下的訓練效果向競技動作完成狀態下的轉化率就很難確定了。
從神經系統訓練的層次上看,訓練器械的穩定狀態下訓練,表面上降低了訓練損傷風險,實際上其強化了訓練器械穩定狀態下本體感受器處理信息能力的訓練和穩定性的訓練,剝奪了類似競技狀態下本體感受器處理信息能力的訓練和穩定性的訓練。因此,運動員機體內部穩定性訓練的缺乏很可能直接影響力量的傳遞和增加競技比賽的損傷概率。
經典舉例比較,訓練目標:跑步 45 度小腿蹬伸。
傳統體能訓練方法是 45 度扶墻跑。開始姿勢:墻前站立,雙手扶墻,身體前傾 45 度,頭、脊柱、髖部、膝關節、踝關節成一直線,雙臂伸直。
動作:跑步動作,右腳腳趾蹬地,腳跟遠離地面同時(頭、脊柱、髖部、右膝關節、右踝關節成一直線),擺動左腿,左大腿擺至水平,雙臂伸直。左腿與右腿依次交替。
要求:同一只腳落回同一位置。
可以看出,扶墻給訓練者跑步提供了很大的穩定性,甚至腿的擺動頻率也提高。
功能性訓練方法是 45 度牽拉帶跑,與傳統體能訓練不同之處是兩根牽拉帶分別由肩上經體前交叉至對側腋下代替扶墻,其他相同。
可以看出,牽拉帶不能給訓練者跑步提供穩定性,甚至腿的擺動頻率也降低。
比較兩種訓練方法的動作發現,功能性訓練的動作更接近跑的真實狀態。首先,跑步過程中,運動者單腳著地,騰空,雙腳交換,另一只腳落地支撐。除跑道外,任何物沒有提供身體的穩定性,運動者是處于單腳支撐、用力的“相對不穩定狀態”。
傳統體能訓練方法提供“扶墻”,給訓練者跑步提供了很大的穩定性,也剝奪了跑步者維持跑步穩定性的動力鏈(神經鏈、肌肉鏈、關節鏈)的訓練。到真正跑步時,跑步穩定性的動力鏈成為弱鏈。依據動力鏈代償原理,機體的其他動力鏈必定進行代償,維持跑步穩定性,跑步位移移動的動力鏈功能必定應代償影響而降低功能,訓練效果比扶墻訓練的表現效果要低。
功能性訓練方法提供“牽拉帶”,沒有給訓練者跑步提供穩定性,也加強了跑步者維持跑步穩定性的動力鏈(神經鏈、肌肉鏈、關節鏈)的訓練與評估。如,如果膝蓋內扣或髖部不穩定表明臀大肌、腘繩肌與脊柱旁肌弱,腳跟抬不起說明小腿肌弱。根據評估進行相應糾正性訓練,如單腿下蹲、自重交替弓步、單腿對側手臂(CLA)前伸等。到真正跑步時,跑步穩定性的動力鏈成為強鏈。依據動力鏈理論,維持跑步穩定性的動力鏈與跑步位移移動的動力鏈相互協調,促進運動表現的提高。
可以看出,從訓練穩定狀態與狀態維持者比較,功能性訓練比傳統體能訓練方法更接近競技動作真實穩定狀態,提高了機體維持“相對不穩定狀態”至“穩定狀態”的水平。
3 兩種訓練方法的動力鏈分支比較
3.1 動力鏈中的神經鏈
神經鏈是在反射弧基礎上,大腦皮質調節神經鏈-肌肉鏈反應的鏈式活動。功能性訓練研究感知運動系統[12]證明,骨盆肌力[13]不平衡容易引起膝關節、腹股溝與背部損傷。因此,應重視脊柱-骨盆鏈的核心區訓練。因為,鏈結構的某環節受損或功能弱化時,相關環節進行適應性代償[14],必定降低整鏈功能[15]。如,髖部疼痛引起腰部代償性疼痛,腰部疼痛引起頸部代償性疼痛,此種近端、遠端代償性鏈式反應以及上交叉癥、下交叉癥[16]在功能性訓練的弱鏈發現、彌補中得到很好應用。 感知運動系統和神經發展運動模式的協同維持最佳姿勢與動作[17]。兩種神經鏈同步激活,協調保障,但任何一種鏈不能單獨執行。功能性訓練重視兩種神經鏈運動時流暢程度,如牽伸訓練提高本體感受器的活性,調節訓練增強自主神經[18]。
3.2 動力鏈中的肌肉鏈
主動肌、協同肌、肌筋膜鏈、肌肉環帶與肌肉吊索組成肌肉鏈,5 種類型肌肉鏈、神經鏈、關節鏈在運動時協同配合、相互影響[19]。
傳統訓練局限于傳統解剖學“肌肉起止位置”的認知進行訓練,主要訓練主動肌。功能性訓練依據運動機能解剖學,同時進行主動肌、協同肌、肌筋膜鏈的協同訓練。畢竟,完成動作是三者協同的結果。而且,協同肌的協同水平直接影響主動肌的訓練效果[20],特別是大肌肉群。
如,臥推訓練胸大肌(主動肌)力量,如果肱三頭肌(協同肌)的力量與胸大肌力量不匹配或力量懸殊,或訓練背部肌肉(主動肌)力量,若肱二頭肌(協同肌)力量較弱,訓練效果均不會理想。因為,在主動肌訓練過程中,協同肌與主動肌的不匹配直接影響身體姿勢的固定、主動肌執行動作功能與彈性效應、降低或延緩運動疲勞。
功能性訓練重視Ida Rolf 最早提出、Thomas Myers 解剖實驗證實、Rolf 學派發展和其他學者拓展的肌筋膜鏈[21]理論。肌筋膜是包裹在肌肉組織外的一層堅韌結締組織,主要是深筋膜。目前發現 20 條,視域深入機體各處的網絡[22]。其具有良好的彈性和延遲性,能存儲彈性勢能,傳遞上、下肢動能,增加機體做功效率。運動損傷、肌肉痛疼與代償效應是肌筋膜鏈的應激效應。因此,肌筋膜鏈的訓練就是保護運動組織的訓練。
大多肌肉環帶[23]是環繞軀干的深層短肌,固定脊柱-骨盆關節鏈;淺層扁肌維持軀干伸展、屈曲與轉動。肌肉環帶能存儲彈性勢能,關鍵是穩定核心區域,有效整合其他動力鏈,在動力鏈各環節上傳遞力量和能量;借助脊柱-骨盆鏈主動轉動發力。
2014年Myers 證明機體大肌肉群與其周圍存在的結締組織(肌肉吊索)是一種肌肉鏈,包括肌肉、筋膜、肌腱、骨骼、韌帶等組織。周圍筋膜牽拉、被動牽拉后吊索被激活,增強肌肉鏈動能傳遞效率,促進動作功能完成,穩定姿勢,存儲彈性勢能,保障深層穩定肌。
3.3 動力鏈中的關節鏈
單關節解剖結構決定肢體只能有限制、往復轉動,絕大多數運動技能的多維性和復雜性決定了單關節很難完成。
依功能與結構的不同將關節鏈分為姿勢鏈與動力鏈[24]。良好的姿勢鏈時機體重心均勻分布各關節處,發力流暢,決定關節間動能傳遞效率。功能性訓練的FMS篩查不良體姿與評估機體不平衡程度就是很好的證明。
動力鏈[25-26]是肌肉收縮的能量通過各關節傳遞的鏈結構。維持關節穩定平衡能力與靈活傳導能力決定動力鏈傳遞動力的流暢程度。
功能性膝關節康復訓練證明,閉鏈運動能更好地調整機體負荷與收縮力力矩平衡,開鏈運動的相關研究未發現。
傳統訓練包含較多主要“單塊肌肉訓練的單關節動作”,如,仰臥推舉、俯臥提拉等。功能性訓練創始人Gary Gray 與專家Vern Gambetta 認為,這類動作訓練是典型不具有訓練功能的。
功能性訓練整合數個肌肉群協同進行的多關節動作,是非常具有功能性的。其根據完成競技動作參與的關節序列,盡可能設計與其吻合度高的多中樞參與、多關節參與的動力鏈動作。
可以看出,從參與完成競技動作(動力鏈)的關節數量比較,功能性訓練比傳統訓練參與完成競技動作(動力鏈)的關節數量多。
4 兩種訓練方法的動力鏈負荷比較
現在,國內功能性訓練具有濃厚的醫療康復與健身特征,負荷強度明顯低于傳統體能訓練的負荷強度,但我們不能因此斷定功能性訓練不適合競技運動專項能力需求。
負荷強度是指負荷刺激機體的深度,單位練習負重量是其評價指標之一。如,為提高與評估位移能力,傳統體能訓練方法采用雙腿下蹲的A型框架姿勢,單位練習負重量是 60 千克,頻率是 6 次/分鐘。
功能性訓練與傳統體能訓練方法不同的是單腿下蹲對側手臂前伸(CLA),單位練習負重量是 10 千克,其余訓練要求完全相同。
那么,功能性訓練負荷強度就是傳統體能訓練方法負荷強度的 1/6嗎?
首先,功能性訓練的CLA 對所有位移動作均非常重要。單腿姿勢訓練了 7 型框架時髖部穩定性,訓練了腘繩肌伸展髖部與控制膝部彎曲與伸展,訓練了單腿臀大肌、腘繩肌與脊柱旁肌的協調性。
其次,功能性訓練的CLA 中訓練的穩定狀態以及神經鏈、肌肉鏈、關節鏈等與位移移動中穩定狀態、參與的動力鏈等吻合度非常高。
因此,同一個運動員,可能很輕松承受上述傳統體能訓練方法強度,卻承受不了功能性訓練的CLA 負荷強度。這說明負荷強度不能僅僅從單位訓練的負重量與頻率等數量去評價,還必須重視訓練的穩定狀態以及動力鏈等與位移移動中穩定狀態、參與的動力鏈等吻合程度。
5 結論
從動力鏈的視角,傳統體能訓練方法依據起止點解剖學,主要在“相對穩定狀態”下訓練,負荷強度與負荷量度的外在數據較大;功能性訓練依據功能解剖學,在“相對不穩定狀態”下訓練,負荷強度與負荷量度內在數據較大,注重核心訓練。因此,功能性訓練參與完成競技動作動力鏈較傳統體能訓練方法更接近競技動作真實狀態,實際負荷強度與負荷量度能夠滿足訓練要求。
【動力鏈視域下功能性訓練方法與傳統體能訓練方法的比較】相關文章:
800米的訓練方法08-20
成才視域下的初中英語語感培養探究08-20
初中數學學困生基礎知識有效訓練方法研究08-18
生態學視域下中學教育科研的探索與實踐08-18
新課程視域下高中語文人文價值的探究08-21
成才視域下信息技術走進數學課堂的思考08-20
供應鏈下石油企業物流管理研究08-18
大班體育體能教案0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