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中學語文教師語文教學素養及培養策略
中學語文教師語文教學素養及培養策略
語文教學不僅擔負著為整個九年義務教育夯實基礎的重任,更要為學生一生的發展,為學生的語文學習夯實基礎。隨著新課程的啟動和新教材的相繼使用,許多具有鮮明時代特色的新理念會應運而生,與之伴隨的我們學語文教師的教學生活將煥發新的生命。語文教師要成為課堂教學、教育研究,教育實踐,教育創新和需要不斷發展的專業工作者。
一、中學語文教師應具備的教學素養
教學素養是指和教學活動有關的能力。系統、扎實、淵博的學業知識加上較強的教學能力,才能真正把語文課教好,因而語文教學能力也是語文教師業務修養的主要內容。
1.語文備課能力,包括理解教材、駕馭教材、了解學生、設計教學和編寫教案等能力。要把握好課標,鉆研好課本,利用好教學資料。要明確了解學生的內容,掌握了解的方法。
要明確教學目標,安排好教學程序,選擇好教學方法,設計好語文作業。要明確教案的內容,熟悉教案的形式,掌握板書設計的技能。 語文教師不僅要熟悉教材內容,對一些典范的名篇佳作記憶成誦,隨時能背,而且要能夠鉆深鉆透教材,對教材的內容、結構、語言作深入的鉆研,力求能鉆出自己準確的理解,獨到的理解。否則,教師對教材的理解、分析很可能是浮光掠影式的,走馬觀花式的,不可能出新意,有深度,甚至連準確度也難以保證。語文教師不能總是啃別人嚼過的饃,而應形成自己鉆研教材的真功夫,對教材要能常教常新。語文教師要能夠根據不同的教學對象及其不同發展階段的實際接受水平,對教材做出大膽合理的取舍,要能夠胸懷教材全局與學生的發展需求,對教材的構成體系與單元課文的組合做出積極恰當的調整與補充,從而確定每個單元、每篇課文、每堂課的教學重點、難點與基點,逐步引導學生步入知識的王國,讓學生學會求知。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既要放得開,古今中外的各種材料能廣征博引,為我所用,又要收得攏,教學目的能集中,這樣處理教材便達到了駕輕就熟的境地。
2.語文施教能力,包括組織教學、講話、聽話、書寫、教具運用、教學應變能力等。要控制好教學目標,發揮目標的"導教""導學"作用。要有過硬的"嘴"功,教學語言要具有示范性、啟發性、感染性、自控性,明確教學語言的種類,恰當選用。要有集中的注意力、深刻的理解力、牢固的記憶力、機智的組合力和精湛的品評力,聽話要辨音、解義、記句、合意,評話要體情、識趣、察非、審美。要有過硬的"手"功,寫得一手好鋼筆字、粉筆字、毛筆字。板書要因文制宜、因人制宜、因時制宜,要寫好"下水"文章,改好學生作文。要善于選用教具,熟練使用教具,學會獨立操作。遇突發事件,要沉著冷靜、靈活果斷,采取恰當措施,快速反應,排除"險情".要適時、適度變通教學思路、調控教學情緒。課堂上教師能敏銳地捕捉學生隨時提供的反饋信息與教師本人閃現的稍縱即逝的思維火花,即時對課堂教學內容或教學節奏或教學方法加以"妙手偶得"的靈活處理;無論是教材學習方面的機智處理,還是意外事件方面的機智處理,要想處理得巧妙、圓滿,都需要教師具有一定的教學藝術修養。因此,語文教師不僅要有廣博的知識,豐富的情感,而且還要有敏捷的思維力,靈活的決策力,努力培養出色的課堂機智。
3.語文考評能力,包括對學生成績進行考核和對教師教學效果進行評價。命題要做到依"綱"據"本",以課內為主,知識能力兼顧,以能力為主;難易適度、題量適宜、覆蓋面寬、題型靈活。評卷做到準確恰當、客觀公正。考核結果分析科學,充分發揮分數的教學"杠桿"作用。在對教師教學效果評價時,要看語文教學過程的組織是否優化,教學中相互作用的多種因素是否有機統一,是否體現了語文教學原則,從而對整個教學做出全面分析評價。分析一節語文課,要看教學目標明確與否、教學內容正確與否、教學思路清晰與否、教學方法靈活與否、語文訓練扎實與否、教學常規規范與否、教學效果突出與否。
二、中學語文教師教學素養的培養策略
1.轉變教育觀念,積極進行教育教學實踐。
教師的教育觀念,直接影響到自己的教育態度和行為。然而目前能真正意識到自己的觀念需要徹底更新的還不多。所以,更新教育觀念,樹立正確的教育觀、質量觀、人才觀,確是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當務之急,關鍵中的關鍵。教育觀念的更新是中學語文教師提高素養的根本。
教師要努力轉變教學只為升學服務的教育觀,樹立"以提高國民素質為根本宗旨,以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重點",諸育全面發展的"四有"人才,即以育人為本的教育觀;要努力轉變以考試成績作為唯一標準來衡量學生水平的質量觀,樹立以學生的思想品德、科學文化、生理心理等素質得到全面提高和優化,個性專長充分發展為標準綜合評價的質量觀;要努力轉變只有考上大學的人才是人才的觀念,樹立教育要為各行各業培養合格的勞動者,要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輸送高素質的建設者的觀念,確立評價學生重綜合素質、重實際能力的人才觀。教師要用上述教育觀質量觀人才觀來指導自己的教育和教學,做到"三要":一是要面向全體學生。二是要促使學生的全面發展。教育教學的結果是使學生成為知能一致,知情協調,一般能力與創造品質并重,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統一,德才兼備,身心和諧發展的人,最終實現德智體美全面發展。三是要讓學生生動活潑,積極主動地發展。有句話"一切為了學生,為了一切學生,為了學生的一切"似乎說的就是這個理。應試教育是選擇適合教育的學生,而素質教育則是選擇適合學生的教育。由此可見,教師唯有不斷更新教育觀念,才能不斷增強實施素質教育的自覺性,只有不斷增強自己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教師,才能培養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學生。
2.強化專業素質,適應教材變革的要求。
語文教師要取得語文教學的成功,必須具備深厚的專業基礎知識、豐富的文化素養功底、過硬的基本教學技能。一個語文教師必須全面掌握語文活動、語文能力的方方面面的理性知識,必須懂得科學的用理性知識指導的語文技能訓練是提高發展學生語文能力的中介。語文能力達不到理性、自覺的水平,就沒有資格成為科學世界教育中的語文教師。教師要"授業",就必須掌握所教學科的專業理論知識,并應該有一定的專業特長和學術水平,這樣才能高屋建瓴地將專業知識傳授給學生。對語文教師來說,就要對自己所教的語文學科知識有比較深入的了解。廣義地說,即教材中所反映的古代、近代、現代、當代的世風人情、所闡述、所滲透的革命理論、倫理道德,所說明的物性事理,所抒發的種種情志等;狹義地說,即語音、文字、語匯、語法、修辭、邏輯、寫作、文學等方面的基礎知識。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有關科技小品、科技幻想作品的讀寫知識、運用現代科學技術搜集和處理信息的知識也應加以充實。語文教師只有具備了深厚的專業基礎知識,才能夠在教學中融會貫通,開合自如,得心應手。
進入知識經濟社會,知識更新,信息傳遞將飛躍發展。當今的學生是伴著電視長大的一代,電腦網絡的出現使學生的視野發生深刻的變化。從學科結構看,學科在高度分化的同時,出現了學科之間的相互交叉,綜合的趨勢。新課標新教材強化了語文學科同其他學科間的橫向聯系,構建了開放而富有創新活動的課程系統。如果我們不會分析新情況、研究新問題、尋找新方法就難免誤人子弟。因此,教師除必須具備較厚實的語文素養還應有寬廣的史地、藝術等人文知識基礎,乃至理科與之相關滲透交叉的知識,不斷提高自身學養,增強學科綜合素質。這樣才能促進學生全面發展,提高教學質量。語文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語文教學對于弘揚民族優秀文化和吸收人類進步文化的營養、提高學生素質,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因此,要不斷提高教師自身的文化素養和人文修養,培養教師實施文化教育、陶冶人文精神的能力。要讓學生充分認識到學習語文的重要性,以及他們身上所肩負的傳承自己民族文化的歷史使命。而現在的語文教師負擔重,閱讀量少,知識面窄,文化知識十分欠缺,這是造成語文教學質量上不去的原因之一。語文教師只有改變這種現狀,不斷充實自己,掌握豐富的文化知識,才能教好自己的學生,取得教學上的成功。
3.熟練掌握和運用現代教育技術,不斷拓展語文課程資源。
"重視創設語文學習的環境,溝通課本內外、課堂內外、學校內外聯系".現代教育技術的不斷發展,提供了這種創設的條件。諸如各種教學儀器,以及己錄制的載有教學信息的幻燈片、投影片、錄像帶、電影片、計算機軟件、多媒體教學設備等。教師要根據學科特點,自覺運用上述技術,組織、指導學生積極主動參與,把大量的信息和外部世界引入學生視野,學生通過事物的形、聲、色等的變化和發展,使學生在親歷其境的氛圍中,激發思維、感悟體驗、獲取知識,從而增加對命運、人生的思索,增強使命感和責任感,以提高教學質量和效率。
網絡技術的發展使語文教師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機遇,充分利用網絡,拓展語文課程資源成為語文教師必須要面對的重大課題,中學語文教師必須正視網絡環境下閱讀和寫作方式的變革,積極探索基于網絡環境的新型教學模式,大力促進信息技術教育與語文課程的整合;應當盡快認識網絡,熟悉網絡環境,充分調動網絡教學資源為我所用;應當以同步提高學生語文能力和信息素養為己任,以網絡環境下的閱讀和寫作指導為突破口,身體力行,教會學生高效學習。 語文,是人們從事學習、工作,賴以思維并進行交際的基本工具。當信息化成為當今人類社會的重要特征,信息高速公路上的WWW(全球信息網)、E-mail(電子郵件)、Archie(信息查詢)、Netnews(網絡新聞)等多種服務正在明顯地改變著人類交往、學習乃至工作、生活方式的時候,傳統的語文教學面臨著嚴峻的挑戰。網絡環境下閱讀和寫作方式正在發生巨大的變革:在閱讀方式上,將從文本閱讀走向超文本閱讀,從單純閱讀文字發展到多媒體電子讀物,并在同電子資料庫對話中進行高效率的檢索式閱讀;在寫作方式上,將從手寫走向鍵盤輸入、掃描輸入和語音輸入,從傳統純文本寫作到超文本結構的謀劃與寫作,并在與電子資料庫對話中走向閱讀與寫作的一體化,以及在遠程交流中閱讀與寫作的協同化和群體化(如上傳、下載、聊天等)。網絡環境下閱讀和寫作方式的這些變革,是不以傳統的經典的語文教師的意志為轉移的。提高和培養教師的網絡運用能力是教師適應現代教育技術發展的當務之急。
4.加強心理修養,保持心理健康。
教與學都是心理活動,教育工作必須心理學化,所以語文教師還必須具備豐富的心理學知識和調節心理的技能。語文教師的學科對象言語,培養的讀寫聽說言語交往活動能力就是心理活動、心理問題。所以語文教師不但應學好普通心理學、教育心理學,更應學好言語心理學、言語教學心理學,從而掌握好調節心理的技能。這些技能的運用,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引導學生掌握語文學科的基礎知識,形成技能和發展智力,為學生順利完成語文學習任務、達到教學目標創造有利條件。所以說掌握并懂得運用恰當的教學技能,特別是掌握好言語交往技能和調節心理的技能,才能取得良好的語文教學效果,實現語文教學全過程的最優化,進而提高語文教學的質量。
就心理方面而言,教師的心理健康狀況令人擔憂,我們知道,教師的心理毛病是有很強的"傳染性"的,危害更大。因此,教師率先學習心理學知識,增強自我抵御能力十分必要。誠然,隨著素質教育的推進,教師角色要轉換。從知識的傳授者到平等參與者的轉變。傳統的教學,教師是知識的權威的傳授者,師生關系是授受型的,而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中學習,整個過程,每個環節都是學生自行決斷,教師失去了對教學內容的權威和壟斷。從勞動的個體性到合作性的轉變。長期以來,由于教師勞動個體性的特點,各自獨立工作,明確分工,交往協作有限。而語文教學是一個接力工程,一個人抓教學質量是不可能的,需要全體語文老師的共同合作,更何況研究性學習活動中還需爭取方方面面的支持,包括各科老師,以至家長、社會成員。因此,這就要求教師要有正確處理人際關系的能力、熟悉人際交往的藝術、以一種開放的心態養成與人合作的好習慣。再即從"教書匠"到"科研型"教師的轉變。順利實現上述轉變將要求教師有更健全的心理素質。
總之,國運興亡系于教育,教育興亡系于教師。教育的成敗關鍵在教師的素養。當今社會對語文教師的要求比以往任何時期都高,語文學科的基本性質也決定了語文教師的"一身多能".語文教師不僅是語文知識的傳授者和語文能力的訓練者,而且是學生智力的開發者和美好靈魂的塑造者。要成為一個合格的適應現代發展的語文教師就必須努力提高自己的語文素養。
【中學語文教師語文教學素養及培養策略】相關文章:
小學英語教學中核心素養的培養策略08-25
在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的信息素養08-17
淺談中學語文教學中段落銜接策略08-15
在閱讀教學中,培養學生基本的語文素養08-05
以生活情趣,培養學生語文素養08-17
生活——培養語文信息素養的溫床08-13
誦讀經典培養學生語文素養08-24
淺談優化中學語文教學策略論文08-15
淺談中學語文教學中創新能力的培養08-17
淺談閱讀教學中語文思維素養的培養0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