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淺談對語文教學的幾點感受
淺談對語文教學的幾點感受
印度大詩人泰戈爾說過:"花的事業是甜蜜的,果的事業是珍貴的,讓我干葉的事業吧!因為葉總是謙遜地垂著她的綠蔭的!"的確,教師就是一片平凡的綠葉,平凡而無悔,平凡而無私,在平凡的工作崗位上,我們用青春和生命譜寫著自己的人生,我們與學生一起快樂著他們的快樂,幸福著他們的幸福,痛苦著他們的痛苦,分享著每一份喜怒哀樂。在教與學中我和學生一起快樂地成長,教學本身是一種欣喜和興奮,但隨著教學的深入,我感覺更多的是一種責任和樂趣。教學生難,教好學生更難,如何讓學生重視語文,愛上語文成為許多語文老師共同探討的話題,現就我的實踐經驗略談幾點,借以拋磚引玉。
建立和諧的師生關系,營造一個輕松快樂的學習氛圍。
生活告訴我們,學生是一面鏡子,你對他們笑,他們也對你笑。人在笑聲中學習,帶著笑容交流思想情感,比板著臉孔要自然、要快樂、要有效,這是心理學教給我們的智慧。實踐的結果也證明一個良好的學習環境將直接影響著一個人的學習效率。現在的學生逆反心理特別嚴重,試想如果學生對老師抱著仇視心理的話,即使老師教得再好,那也是無濟于事的。因此,作為老師要用微笑搭起師生溝通的橋梁,讓學生看見你不是畏懼而是親切。
當學生做得好時,我們要及時表揚;當學生犯錯誤時,我們要及時教導,但這種教導不是隨意打罵和踐踏學生的自尊,而是建立在寬容基礎上的教誨。蘇霍姆林斯基說過:"有時寬容引起的道德震動,比懲罰更強烈。" 陶行知先生也說過:"你這糊涂的先生,在你教鞭下有瓦特,在你的冷眼里有牛頓,在你的譏笑里有愛迪生。"用寬容的心去悅納學生往往會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我們還要"以生為鏡",讓學生敢于"面刺"老師,在提倡教師做學生"良師益友"的同時,也應大力倡導學生做老師的"良生益友" 其實教師和學生就像是兩個相交的圓,知識有重合的一方面,也有完全不同的一方面,兩方面是一個互補的關系。讓以前由老師一人灌輸的課堂變成大家一起探討的課堂。古人云:"親其師,則信其道。"有了師生之間融洽的關系作為基礎,在課堂教學中,學生就敢于親近老師,敢于大膽地發表自己獨到的見解。這樣,學生自覺學習的能動性就會得到充分發揮。因此,建立和諧的師生關系,營造一個輕松快樂的學習氛圍,讓學生想上語文課,喜歡上語文課,愛上語文課,這是至關重要的。因為興趣是最好的老師。
二、讓學生在閱讀學習中增強一些情感體驗
我們的語文教學不是讓學生疲于應付高考,不僅要教語文一些基礎知識,更要讓學生在實際的語文學習中激發自己的情感體驗,用心去感受作品,提高內在的修養。曾發生過這樣一件令人痛心的事:一位學生曾在全班講述了這樣一個故事:美國9.11事件時,在國會大廈被恐怖分子襲擊即將坍塌的那一刻,一位官員在生命的最后一刻發了一條短信,不是發給妻子,也不是發給律師,而是發給了白發蒼蒼的老母親,上面寫著:"媽媽,我愛你。"說到這里講故事的女同學趴在桌上嗚咽地哭了起來,可是這時有一部分學生在那里起哄、大笑。多么可悲的一件事啊!唯命是從于高考指揮棒下的高中語文教學,其德育被架空了,其美育被抹殺了,其人文被淡化了,而強化了的智育也被扭曲了,從而導致學生感情淡漠,理想模糊,知識狹窄,文化膚淺,心理脆弱,最終連語文學習的興趣也蕩然無存。這樣的效果難道是我們所期望的嗎?這樣的人才是21世紀呼喚的人才嗎?我們不需要"冷血動物",需要的是有血有肉,更有感情的人。因此在實際教學中,我們要促進學生的情感體驗和情感表達,將學生帶進作品的意境中體驗真實的美,激發他們類似的情感體驗,從而達到"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的效果。在課本中我們可以欣賞 "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的靜美淡雅;"滿地黃花堆積,憔悴隕,如今有誰堪摘"的清靜悲涼;"執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的兒女情長;"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的游子情懷;"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的亡國之痛;"金戈鐵馬,氣吞萬里如虎"的豪邁氣概……作品中這些同作者的旨趣相同的語言文字就是情感的載體,語文課堂應該成為激蕩、抒唱學生情感的海洋,讓學生在深厚的情感積淀中感到愉悅,感到滿足,感受語文學習給他們帶來的樂趣!讓學生在課堂中提高文學修養,增強審美品位和情感體驗是我們當前語文教學的重中之重。
三、用多種手段提高學生認識水平,培養學生語文能力。
培養學生的語文能力,只靠課堂45分鐘,只靠課本是很難完成任務的。葉圣陶先生有一段名言,大家都很熟悉:"語文教材無非是例子,憑這個例子使學生能夠舉一反三,練成閱讀和寫作的熟練技能。"呂叔湘先生也強調過學語文"要大量閱讀"、"一學期讀它80到100萬字不為多(這里邊當然包括語文課本)".書讀得多了,"學以為耕,文以為獲"(韓愈),表達能力也會提高。所以語文教師就不僅僅要把課本教好,讓學生學好,而且必須要輔導學生多讀課外書,不僅要讀文學作品,還應讀其他各種讀物。語文教師可以把自己看到的好書向學生推薦,利用課堂時間與學生交流心得。 現在的問題是學生課外讀書不是多了,而是太少,相當多的學生幾乎根本不讀課外書。一天到晚埋首于數理化之中,對語文學習明顯缺乏耐心,認為學與不學一個樣,其直接后果是學生寫作文無素材可寫,到現在舉的還是雷鋒、達芬奇等的例子,而且錯別字連篇,作文語言更談不上優美了。更令人憂慮的是,從學生家庭到學校,都把課本以外的書(包括《讀者》、《意林》)視之為"閑書",禁止學生去讀。同時,由于眾所周知的原因,許多學生被課程壓得抬不起頭來,各科作業擠占了學生的全部課外時間,想讀課外書也不可能了,在這樣內擠外壓的情況下,學生也就僅僅限于學習課本,不能越雷池一步。
在閱讀上教師應做打開學生閱讀視野的鑰匙,每周可抽一節課的時間專門朗讀一些美文,向學生推薦一些短小精悍的文章來提高學生的鑒賞水平,引導學生與作者進行深入的情感交流和心靈對話,從而愉悅性情,陶冶情操,培養自己健康的心靈和完美的個性。
同時,在實際教學中,教師可利用朗讀錄音和多媒體手段,創設MTV情境向學生展示一個豐富多彩的語文天地。對于一些經典的篇目如《祝福》、《羅密歐與朱麗葉》可放一些經典老片,既吸引了學生眼球,調動了學生積極性,又提高了學生對課文的領悟能力。對于其他的讀背篇目,教師完全可以在每一堂課前了解、搜尋許多關于課文的各方面的評價信息,將其整理后,作為相關鏈接直接呈現于學生面前,上課時讓學生討論、識別、爭論,教師只需要指點,甚至僅僅把自己當作學生中的一員參與討論罷了。
幾年的教學生活,我收獲了很多,在與學生的親密接觸中我們一起成長,"撐一只長篙,向青草更青處漫溯"我將永不懈怠我的追求!我深信,終有一天,我會"滿載一船星輝,在星輝斑斕里放歌"!
【淺談對語文教學的幾點感受】相關文章:
淺談小學語文教學的幾點看法08-15
淺談古詩教學的幾點做法08-17
淺談作文教學的幾點看法08-20
淺談識字教學中的幾點體會08-05
淺談小學作文教學的幾點看法08-17
淺談中學素描教學中的幾點認識08-17
淺談INTERNET在教學中的幾點運用08-17
淺談小學信息技術教學的幾點思考08-07
淺談學生學習的幾點建議08-17
淺談課件制作的幾點體會08-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