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職實踐教學設計的關鍵在哪? 推薦度:
- 相關推薦
高職實踐教學設計的關鍵在哪
高職實踐教學設計的關鍵在哪
提升實踐教學的質量是新時期高職院校深入推進教育教學改革的重要落腳點和突破點。其中,教師的教學設計能否滿足學生學習知識和技能的切實要求,對實踐教學能否順利達成教學目標具有重要影響。目前,部分高職教師在專業教學中仍沿用普通教育式的教學設計,使得本應體現“職教特色”的教學設計淪為“虛無工具”。因此,明晰高職實踐教學設計的變革訴求和基本原則,進一步梳理出基于情境性生成的高職實踐教學設計的操作模型,對于解決當前高職實踐教學過程中出現的問題十分必要。
高職實踐教學設計的變革訴求
彰顯特色——高職實踐教學變革的關鍵所在。
實踐教學的培養目標要求高職院校要以區別于傳統教育的教學形式進行專業教學,通過在真實情境中教授實踐知識和技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并以實踐性問題驅動學生實踐能力的發展。但是,長期以來對實踐教學“思想上重視,行動上忽視”的痼疾,和實踐教學設備購置昂貴、雙師型教師效用難發揮、校企合作遇阻力等,造成了實踐教學發展緩慢且薄弱的尷尬處境。
合情合理——高職教師教學設計的核心要旨。
針對當前高職實踐教學設計研究嚴重匱乏的現象,教師應基于職業教育特定的思維方式,“合情合理”地建構特色型教學設計,將實踐教學視為一種情境化的動態發展過程,持續不斷地對其過程進行調節和控制,鼓勵學生通過與真實物理環境和社會環境的有效互動,從旁觀者、參與者逐步融為實踐共同體中的核心成員,使其在真實情境中提升實踐知識和能力的同時,也進行實踐文化的熏陶和個人身份的建構。
實踐取向——高職學生學習情境的潛在要求。
隨著職業教育教學方法的深入研究,教學實踐的重心也發生了巨大變化:教學目標的重心從存儲理論知識轉向培養職業能力,引發教學方法逐漸從“教”法向“學”法過渡,實現基于“學”的“教”;教學活動的重心從師生間的單向行為轉向師生、生生間的雙向互動,導致教學方法逐漸從“傳授法”向“互動法”轉移,實現基于“互動”的傳授。由此,以教學方法為主導的高職教學變革必然要引發學生學習方法的轉變,這也從側面揭示了高職實踐教學設計的核心問題是學習情境的實踐取向性設計。
高職實踐教學設計的基本原則
設計系統——堅持整體性與有序性相統一的原則。
教學設計系統的整體性,要求做到各個教學設計要素的內容整合,以及教學設計各個要素之間的整合。教學設計系統的有序性,主要表現在教材內容的結構化和有序性,以及教學過程的程序化和模式化。需要注意的是,有序性并不排斥生成性,因為課堂教學中教與學、環境等都在隨時變化,教師必須及時靈活地調整教學結構,甚至是生成新的教學設計。
設計主體——堅持參與性與生成性相統一的原則。
高職實踐教學設計要鼓勵學生參與到教學設計中,這就要求教師能夠創設激發學生學習動機的教學情境。同時,高職實踐教學是處在一定實習場所或高仿真情境下進行的教學活動,這就要求教師能夠抓住課堂上的各種契機,在互動中及時對教學活動進行價值判斷和調整教學思路,準確挖掘和利用教學中出現的問題,運用教學智慧生成新的教案,再利用適合新教學活動的策略完成教學任務。
設計內容——堅持情境性與真實性相統一的原則。
基于教學知識情境性和真實性的要求,在具體實踐中應注意以下幾點:在真實的情境中學習,才能正確把握知識的價值和意義;提出適量、適當的劣構問題,要求學生學會用多種方法和思維解構、分析問題,才能提升其解決問題的能力;只有基于真實情境和問題的內容設計,才能給予學生極大的探究空間,激發他們自主學習和合作協商解決問題的能力。
設計教學——堅持互動性與有效性相統一的原則。
高職教師設計教學時應從教學的本質出發,把教學過程設計視為師生互教互學的“實踐共同體”,充分體現生生互動、師生互動為表現形式的教學共振效能,(www.baimashangsha.com)培養學生合作學習的精神和批判性思維的養成。此外,還應從學習需要清晰化、教學目標明確化、知識呈現情境化、教學方式多樣化、教學評價精確化等方面著手加強高職實踐教學設計的有效性。
設計評價——堅持發展性與多元性相統一的原則。
高職實踐教學設計應主張進行發展性教學評價,在尊重個體差異存在的前提下,激發學生自主習得知識的主體精神,并著眼于終身職業發展,使每個學生都能在教育教學中最大限度地實現自身價值。同時,發展性的實踐教學評價強調各方共同參與、互相合作和支持,其多元性的特征為實施教學評價提供了新思路,即不事先預定標準、劃定范圍,而依據評價對象的具體特點,合理選擇評價方法,全面評價學生的成就。
基于情境性生成的高職實踐教學設計的操作模型
有效的實踐教學設計是順利開展高職實踐教學活動的有力保證。在基于情境性生成的高職實踐教學設計的操作模型中,緊緊圍繞實踐性思維的生成,立足于“處在真實情境中的實踐性問題”,對實踐教學設計中的學習需要系統、教學目標系統、教學內容系統、教學策略系統及教學評價系統進行流程設計,能夠發現和解決高職實踐教學過程中出現的問題,最后達到實現實踐教學目標和提高教育教學質量的目的。它由以下四個階段構成:
前期設計——突出學習差異需求的學習需要分析,以及強調實踐能力培養的教學目標設計。
學習需要分析要求高職教師能夠根據實踐教學和學生認知發展的特點,以及教學內容和學生認知的停靠點,創設真實的情境和活動,實現高職生有意義的學習;進行教學內容分析,即教師應針對高職生的學習特點,根據教學大綱來進行教學,而不應追求教學內容的廣度、深度和難度,體現職業技能的實用性原則;進行學生特征分析,即教師應盡可能了解高職生各方面的特征,具體包括其認知能力、初始知識和能力、學習動機和學習風格等。
高職實踐教學目標設計的依據為真實的情境和活動,以及對教學內容和學生特征的分析。教師應將“實踐教學目標”作為教學活動的中心,并在此基礎上建構教學設計模式。此外,在具體的實踐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根據教學情境的變化及時調整教學目標,以實踐性問題為引導,培養學生的實踐性思維,采取相應的方法保障教學目標系統的正常運轉。
中期設計——關注真實情境問題的教學內容設計,以及注重合作參與實踐的教學策略設計。
基于情境性生成的高職實踐教學的內容設計,指向培養學生實踐能力的實習場,教師將創設“處在真實情境中的實踐性問題”,讓學生學習和理解,使他們在未來的工作崗位上能夠解決真實情境中的問題。比如,教師設計的問題應與學生今后在工作崗位中可能面臨問題的復雜性相同,其實踐教學知識應能滿足學生對實踐知識的需求和情境性遷移的要求。
基于情境性生成的高職實踐教學的策略設計,主張通過讓學生解決真實情境中的問題,在與他人和環境的互動中學習知識和技能。比如可以創設師生參與的實踐環境,學生在身臨其境的參與中完成教學任務,而教師則積極引導學生從謀求知識技能到身份確立、文化融合的轉變,同時以“處在真實情境中的實踐性問題”為核心,將各個階段的教學活動進行有機統整,建立課程實踐教學與集中實踐教學相結合的全程式實踐教學模式。
教學評價設計——檢驗和反饋教學效果效度的重要指針。
教學評價設計強調多元互動的評價理念,關注情境變動對教學評價的影響,具有情境性、動態性、生成性等特征,是一種注重過程、指向發展的教學評價方式,其目的在于促進師生發展、教學改進。實踐教學評價必須立足于真實的情境,評價者須依據該情境特征的評價標準,采取與之相匹配的個性化評價方法,對教師、學生及課堂教學質量和效果進行深入評價,以適應新的評價情境需求。
修改與完善設計——提升教學設計質量的重要環節和步驟。
在高職實踐教學設計過程中,要對評價結果進行反饋設計,如若目標達成,則實踐教學進入下一階段;如若目標未達成,則需要啟動備用設計方案并加以實施;如若達成但還有待修改與完善,則需要進行再分析、再設計,直到達成理想的教學設計形態后,加以實施并順利進入下一階段的實踐教學。
(作者:張俊生 周永平,單位:重慶市教育科學研究院職業教育與成人教育研究所)
【高職實踐教學設計的關鍵在哪】相關文章:
高職實踐教學設計的關鍵在哪?07-31
高職課程信息化教學設計的實踐探討08-05
幸福在哪里教學設計08-07
《霧在哪里》教學設計07-30
簡論高職院校電子信息教學實踐08-18
探討高職院校課堂理論教學與實踐的教學方法08-18
室內裝修設計的關鍵08-12
信息技術教學的關鍵環節之一:教學設計08-22
高職電子信息專業實踐教學體系探討08-18
過程方法在高職實踐教學管理中的應用08-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