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如何做好小學數學學科教學設計
如何做好小學數學學科教學設計
在新課改理念的影響下,教師的角色和教學行為發生了很大的轉變,從傳統的知識傳播者到學生發展的促進者,從教室空間支配者的統領地位到教學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引導者和合作者,由傳統的"教師帶著知識走向學生"變為"教師帶著學生走向知識".在成功的轉變之后,課堂教學質量有了顯著提升。同時,也有部分青年教師的課堂教學質量還很低,一個重要的原因是前期的教學設計不到位。下面,以北師大版(2011版)小學數學四年級上冊《圖形的變換》一課為例淺談如何做好教學設計。
一、什么是教學設計
對于教學設計的理解,很多人都曾經做過專門的闡述。加涅認為"教學設計是一個系統化(systematic)規劃教學系統的過程。教學系統本身是對資源和程序做出有利于學習的安排。任何組織機構,如果其目的旨在開發人的才能均可以被包括在教學系統中。"賴格盧特在《教學設計是什么及為什么如是說》一文中指出:"教學設計是一門涉及理解與改進教學過程的學科。任何設計活動的宗旨都是提出達到預期目的最優途徑(means)。因此,教學設計主要是關于提出最優教學方法的處方的一門學科,這些最優的教學方法能使學生的知識和技能發生預期的變化。"
在小學數學學科教學中,教學設計就是對教學系統中的各種因素(教師、學生、教學目標等)進行科學分析的基礎上,整合各種資源,運用相關教育學和心理學理論設計的學習程序。在進行教學設計時要以課改理念為依據,以學生為主體,以課程標準為目標,以教材為載體,以教參為輔助下的獨立思考加集體研究。教學設計時應該按照怎樣的思路來進行呢?可以分為六個步驟進行,分別是:了解教學內容,明確教學任務;確定教學目標,選擇教學素材;找準呈現方式,確定教學方法;設計課堂設問,細化教學語言;整體思考全課,完成教學設計;反復斟酌修改,完善教學設計。
二、如何進行教學設計
1.了解教學內容,明確教學任務。首先,要了解本課教學內容屬于哪一領域的知識(數與代數、空間與圖形、統計與概率、實踐與綜合應用);然后,了解本節課的教學內容在本單元、本冊教材乃至12冊教材中的位置,也就是前后知識之間的聯系;同時,還要了解學生已有的知識基礎和生活經驗。這些都了解清楚以后,再對照課程標準明確本課的教學任務,也就是說這節課的任務倒是干什么的。
2.確定教學目標,選擇教學素材。教學目標是對一節課教學任務的總體概述,在確定教學目標時,我們可以參考教參或其他一些輔助材料。為了更好地達成本節課的教學目標,我們需要對目標進行細化,要細化到可以落實的目標小點。之后,根據目標小點再選擇教學素材,教學素材指的是課堂上為了完成教學目標而選擇的載體。我認為這個載體要以教材上給予的為主,自編的為輔,畢竟教材是經過專家們多次研究過的,具有很強的代表性。但是,我們又不能原樣搬用,要根據教學目標和學生實際創造性地使用好教材,比如說可以把靜態變動態、增加一點、修改一些、整合一部分等等,讓教材內容故事化、生活化、活動化……教學素材的選擇一定要與目標點相對應,即:一個素材要對應一個或幾個目標小點。
以《圖形的變換》這節課為例,對照課程標準就可以發現這節課的教學任務是經歷旋轉過程體會一個簡單圖形經過旋轉后能得到較復雜的圖形,感受圖案的美;體會到中心點、角度、方向的不同,旋轉后得到的圖形也不同。在此過程中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增強美感。然后,對本課的三維目標進行細化,細化出7個目標小點,分別是:1.經歷圖形的旋轉過程,感知圖形的旋轉需要中心點、角度和方向;2.體會一個簡單圖形經過旋轉后能形成
較復雜的圖形;3.體會中心點的不同旋轉后得到的圖形不同;4.體會角度的不同旋轉后得到的圖形不同;5.體會方向的不同旋轉后得到的圖形不同;6.經歷圖形的旋轉過程,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7.欣賞經過旋轉后圖形的美,培養學生的美感。然后,就可以根據細化的目標小點選擇合適的素材。根據本節課的目標小點,可以選擇4個素材,即:
這些素材對應的目標小點如下:
第一個素材:經歷圖形的旋轉過程,初步感知圖形的旋轉需要中心點、角度和方向;體會一個簡單圖形經過旋轉后能形成較復雜的圖形;第二個素材:體會中心點、角度、方向的不同旋轉后得到的圖形不同;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第三個素材:欣賞經過旋轉后圖形的美,培養學生的美感;第四個素材:經歷圖形的旋轉過程,知道圖形的旋轉需要中心點、角度和方向;體會一個簡單圖形經過旋轉后能形成較復雜的圖形;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
3.找準呈現方式,確定教學方法。教學素材確定后,我們就需要考慮這些素材的呈現方式。一般情況下,素材可以靜態呈現、直觀演示、課件演示等等!秷D形的變換》一課中所用素材的呈現方式分別是:大風車圖案的呈現方式是動手操作、課件演示;三角形圖案的呈現方式是課件演示,三角形分別以不同的中心點、角度旋轉;第三組素材采用的是教材中數學萬花筒中的圖案,采用靜態呈現的方式,讓學生在觀察中感受圖案的美;菱形圖案是自編素材,呈現方式是靜態呈現、課件演示。靜態呈現的是十字架形狀的簡單圖形,課件演示的是復雜圖形,從十字架形狀演示到復雜圖形的旋轉過程。
在使用這些素材的時候,我們要遵循"用盡用全"的原則,即:一個素材要達成一個或幾個目標小點。然后,我們就可以根據學生實際選擇合適的教學方法。要注意的是課堂上學生是主體,教師是引導者,素材的呈現方式和教學方法一定要符合學生的特點,一定要注意學生的興趣,一定要把課堂上大量的時間還給學生,讓學生在自主探索、動手實踐和合作交流過程中學習知識、發展能力。
4.設計課堂設問,細化教學語言。一個素材其實就是一個教學片段,在形成教學片斷的時候,我們需要考慮教師的課堂設問,也就是要確定教師教學語言。常見的教師課堂設問有五種,分別是主干問題、追問問題、引導問題、交流問題、轉問問題。主干問題是教學設計中的框架問題,具有思考性。要求語言準確、清晰,數量不宜過多;追問問題是主干問題下的深刻提問,能夠引起學生對學習內容進行深刻理解,具有深刻性;交流問題是師生交流時隨機產生的問題,具有全面性;引導問題是引導學生進一步作答的問題,具有啟發性。需要注意的是,教師的引導一定要順著學生的思維進行;轉問問題是同伴間需要互助的問題,具有鼓勵性。課堂語言除了以上五種設問外,還包括過渡語言、交流語言等。
5.整體思考全課,完成教學設計。教學片斷形成后,用過渡語言連接起來就形成了初步的教學設計。在連接片段形成完整教學設計時必須用過渡語言,既能起到承上啟下作用,又能使教學設計具有完整性。一般情況下,過渡有二種形式,一種是按一定順序的過渡,也就是從上一環節的結果過渡到下一環節,這也是我們經常使用的;另一種是跳躍式的過渡,也就是不從前一環節的結尾過渡到下一環節,因為這二個環節之間沒有很大的聯系,而恰巧與前一個環節或更前一個環節聯系緊密,所以就從那個環節直接過渡到下一環節,這樣中間就跳過了一個或幾個環節,稱為跳躍式過渡。這兩種過渡方式的語言是不同的,在設計時需要注意。同時,還要考慮課件使用等方面問題。
6.反復斟酌修改,完善教學設計。好的文章是改出來的,不是寫出來的。同樣道理,好的教學設計也是經過反復斟酌修改出來的。因此,我們在完成教學設計后、在上課之前一定要經過幾次的琢磨、修改,使教學設計不斷完善。在修改時,我們既可以有宏觀上的結構調整,如教學片斷的調整;也可以有微觀的細節修改,包括教師設問、過渡語言、課件,甚至是一個詞、一句話、一個動作、一個表情……在這個反復調整和修改的過程中,也是我們深入理解教學設計、熟記教案的過程。
以上是基本的教學設計思路,不一定對每一個人適用,只是一個借鑒和參考,要根據個人情況和學生實際來確定,只有適合自己的方法才是最好的方法。
按個再走啦!
出自微信公眾號(物格室或wu_geshi)。
【如何做好小學數學學科教學設計】相關文章:
如何做好小學階段英語入門的教學08-24
小學數學教學設計論文08-24
對小學科學概念教學設計的思考論文05-31
如何做好初中物理教學的創新08-25
如何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滲透德育08-24
如何做好高中數學課堂教學工作08-24
淺談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如何滲透數學思想方法08-20
如何做好集體備課07-21
如何做好家訪工作0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