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習作教學:從立言走向立人
習作教學:從立言走向立人
金立義
黨的十八大報告提出,把立德樹人作為教育的根本任務。我認為,習作教學也該承擔這樣的重任。
習作教學,"立言"是出發點,"立人"是歸宿點。從"立言"走向"立人",是習作教學的應然訴求,是當下習作教學的本質彰顯與回歸。古人說得好:"一名之立,旬月踟躕。"《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以下簡稱《語文課程標準》)中,把第二、第三學段的"作文"改為"習作",雖然是名稱的改變,但其背后是教學理念的深度變革。《論語·子路》說:"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習作是一種訓練,一種練習,而作文是一種用文字來表達某一主題意義的方式。把"作文"改成"習作",充分考慮到了小學生的認識水平、思維水平和表達水平,降低了習作的難度,遵循了兒童的特點,體現了對生命的尊重,是從"立言"向"立人"的轉軌。
一、習作指導:要引導學生做真實的人
1. 習作就是"我手寫我口"
古人說過:"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言為心聲,文貴情真。回憶我們讀過的那些膾炙人口的名篇,寫人敘事也好,繪景狀物也罷,無不蘊含著感人肺腑、引人共鳴的真情。朱自清的《背影》抒發了父愛子、子愛父的人間真情;魏巍的《我的老師》表達了一個學生對老師那種最真摯的熱愛、依戀之情……作文貴在寫真話,抒真情,重構以真情表達為基本價值觀的理念,引導學生做真實的人,是習作教學變革的必然趨勢。
(1)表達對現實生活的認識。《語文課程標準》指出:"寫作教學應貼近學生實際,讓學生易于動筆,樂于表達,應引導學生關注現實,熱愛生活,積極向上,表達真情實感。"習作教學要貼近兒童,貼近現實生活。習作就是學生對現實生活的一種認識,一種體驗的表達。看到母親為你做了可口的飯菜,自己心中涌起的是感恩之情;因為做錯事,傷害了別人,自己懊惱不已、痛心疾首,這是悔恨之情……生活中處處有真情,學生寫作壓根兒就用不著去為文造情。兒童的現實生活應該說是豐富多彩的。有淚有笑,有愁有喜,有失敗也有成功,有平淡也有滋味,有孤獨也有情誼……生活是寫作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源泉。
請看一篇例文:
媽媽回來了
前段時間,媽媽去杭州學習,去了好長時間,可能有一個月吧。今天媽媽終于從杭州回來了,我非常高興!因為媽媽的懷抱很暖和,因為媽媽回來了,爸爸的生日就能過得更好,因為媽媽在家里會給我讀書。……
媽媽不在家的時候,我很想她,想媽媽的感覺,是一種想哭的感覺。
這篇習作是年僅7歲的酈思哲讀一年級時所寫的。寥寥100多字的作品,因何奪得首屆"冰心作文獎"小學組一等獎?就是源于真實表達。"想媽媽的感覺,是一種想哭的感覺",不加任何修飾與雕琢,源于內心真切的感受。感動了讀者,也打動了評委,獲獎是必然的。
"文必己出"是古今一條寫作原則。習作一開始就要引導學生維護自己的話語權,發展自我言說力,堅守寫作的原點。要堅持"我手寫我口",沒有必要為別人代言,表達的內容要指向自己的內心世界,抒發真情實感。習作教學不要過度強調"模仿",讓學生養成"套襲"的依賴心,把習作變成"鸚鵡學舌"的機械活動。仿寫僅僅是一種手段,并非是習作的本質。讓學生放棄自我的生活,寫他人的生活,那是習作教學得不償失的事。
基于生活,真情表達,寫出從心窩里掏出來的真心話,讓學生享受寫作的快樂,讓學生在寫作中學做真人,這應該是習作教學追求的價值觀。
(2)表達對精神生活的感受。兒童是"情感的王子".兒童的精神世界是五彩繽紛的。他們可以為噴薄的日出歡呼,為出殼的雛鳥歡騰,為枯萎的花朵落淚……兒童的精神生活也是寫作素材的寶庫,要鼓勵學生書寫他們對精神世界的感受。比如習作教學可以鏈接兒童的閱讀世界。在讀書中,兒童與書中的人物同歡喜、共命運,他們有太多的話可說;習作教學還可以涉足于兒童的想象天地,讓兒童放飛想象之翼,抒寫性靈,描繪想象的世界。這些內容雖然是想象的,但也是兒童的真實感言,同樣是精彩的。
2. 習作就是還原生活面目
葉圣陶先生曾說:"要寫出誠實的,自己的話,空口念著是沒有用的,應該去尋找到它的源頭,有了源頭才會不息地傾注出真實的水來。"葉老的話告訴我們,習作指導的方向是什么?就是要引導學生一步一步回憶生活,還原生活本來的面目。但由于習作內容的滯后,學生要寫的內容和學生已經歷的生活產生了一定的間隔性,學生記憶模糊不清了,給寫作帶來了一定的困難,或一時難于下筆,或寫出來的內容不細致,和真實的情況有差距。習作指導就是要解決學生的這些困難,給學生助力。指導要能幫助學生喚醒記憶,激活積累,打開思路,拓展言路。如果能做到這些,學生能很快從"冷狀態"進入"熱狀態",打開塵封的記憶,打開話匣子,易于動筆,樂于表達。
(1)創設情境,喚醒記憶。劉勰說:"夫綴文者情動而辭發,觀文者披文以入情,沿波討源,雖幽必顯。"贊可夫也曾說:"只有在學生情緒高漲,不斷要求向上,想把自己獨有的想法表達出來的氣氛下,才能產生出使兒童的作文豐富多彩的那些思想、感情和詞語。"看來情緒、情感對習作活動具有明顯的誘發和推動作用。那學生的情緒如何調動?習作指導時要創設一定的情境。一方面可以激發學生的興趣,另一方面也給學生提供了一個回憶的場景,讓學生觸景生情,喚醒沉睡的記憶,調動生活的積累,提取寫作的素材。例如指導"禮物"這篇作文,在教學時我創設了這樣的情境:上課伊始,我拿出了一個禮盒,讓學生猜猜老師給同學們帶來了什么樣的禮物;然后請一個學生打開禮盒,但是禮盒共有三層,只能一層一層打開,學生在揭曉禮物的過程中,心情起伏不斷,最后看到禮物,心情也是各異。這個情境的創設至少有三個好處:首先調動了學生的興趣,將目光吸引到主題"禮物"上面;其次激發了學生的情感,讓學生處在期盼、失望、納悶、猜測之中,這是一種情感的高峰體驗,增加了寫作的動力;最后是幫助學生回憶自己的生活,再現類似的場景,便于學生快速從記憶的倉庫中調取所需材料。
習作一旦成為學生表達內在的需要,就會產生對習作的由衷喜愛,這是習作教學的最佳狀態。因此教師要善于創設情境,誘發學生內心表達的欲望,激活內存,讓學生真情萌動,噴涌而出,寫出的作文才能撼人心魄,感動讀者。
(2)有效追問,還原生活。小學生的作文不具體,大多是沒有注意細節描寫,這就需要教師通過有效的追問去啟發,去喚醒他們丟失的記憶,讓記憶逐漸清晰起來,讓表達的內容逐步豐富起來。例如指導"禮物"這篇作文時,我是這樣啟發的:你還記得當時收到的禮物是什么樣子的?剛看到禮物時是什么心情?人家送禮物給你,說了什么?這樣的啟發與追問讓學生一步步再現收禮物的情景,便于學生真實地描述情景,真切地表達感受。
指導學生習作時,教師不僅可以自己追問,還可以引導學生圍繞話題相互追問,把沒有說清楚的地方說清楚,把沒有說具體的地方說具體。堅持有效追問,久而久之,學生就會養成自我追問的習慣:我還有什么地方沒寫明白?哪些地方還可以寫得更具體?學生經歷了這樣的過程,就能深切地感受到習作并不難,習作就是把生活一步步地還原出來,就是用筆來反映生活、表達生活。
二、習作講評:要幫助學生做自信的人
現在的學生在寫作上大都缺乏自信。為什么會這樣?先看看當下的習作講評課堂常常看到的一種場景:教師出示一篇典型習作,組織全班學生開始評頭論足,修改一番,從選材到組材,從立意到表達,從語言到標點……結果一篇習作被改得面目全非,小作者被弄得灰頭土臉,習作興趣蕩然無存。這樣的講評課且不說目標不明,最心痛的是把學生傷害得體無完膚,信心喪失。講評僅僅是手段,而培養學生才是目的。至于學生在選材、語言、標點、錯別字等方面存在的問題,隨著學生年齡的增長,閱歷的豐富,思維的發展,一切都會迎刃而解。但是寫作的興趣不能扼殺,信心不能丟失,否則無法彌補。蕭伯納說:"有信心的人,可以化渺小為偉大,化平庸為神奇。"講評學生的習作重在幫助學生建立寫作的信心。
1. 尋找讀者,付之動力
寫作是交流的需要。只有有具體的交流目的、交流對象,寫作才有意義。每一個人都是高貴的存在,每一個人都必須受到尊重。對待兒童的習作要像尊重生命一樣給予尊重,珍視兒童的感受,呵護童心,真心地為學生的每一篇習作尋找讀者,盡可能地為學生的每一篇習作擁有更多的讀者,這是教師在習作講評時最需要做的事。
當學生完成一篇習作之后,在內心深處最渴望的是得到別人的認可。讀者越多,被認可程度越高,信心就越足。作為教師需要做的事情就是搭建平臺,提供機會,讓學生的習作"發表",讓他擁有更多的讀者,甚至是"粉絲".同座位欣賞,小組欣賞,全班欣賞,這是教師在課堂上可以做到的。告訴學生學會從欣賞的角度去品讀他人的習作,要竭力在他人作文的字里行間中,用"放大鏡"找優點,從"差"中求優,發現一點一滴的進步。不放過寫得好的一句話,一個標題,一個好詞。讓學生明白你在欣賞他人之時,也是別人在認可自己之際。
教師還可以開辟新的平臺發表學生的作文,比如建立班級博客、注冊個人微信,創立班級習作期刊等,發表學生的作文,讓家長、學生都來圍觀。讀者群一旦建立起來了,擴大了,就是一把"雙刃劍".一方面給學生增加壓力,教育他做個誠實的人。因為有無數雙眼睛在盯著他,督促他習作不能說"假、大、空"的話,不能無病呻吟。另一方面也給他增加了寫作的信心。因為那么多讀者在讀他的作文,在欣賞他的作文,在點贊他的作文,這是一件多
么榮幸的事,內心充盈著自豪感和幸福感,這是無窮的習作動力。
2. 尊重感受,呵護童心
兒童的生活一般分為兩種:一是公共生活,即兒童生活在成人世界里,在這樣的世界里,兒童處在被動的狀態,他們幾乎按照成人的要求去生活,亦步亦趨,很少有越雷池半步的;二是獨特的生活,即生活在自己的兒童世界里,他們童性畢露,可以放肆游戲,盡情傻笑……在學生選取習作的素材時,通常情況下教師更多的是要求學生寫公共生活的所見所聞,而對于寫兒童獨有的生活內容常常很少給予機會,甚至是拒絕的,因為這些素材在教師看來是可笑的,幼稚的,毫無意義的。
《語文課程標準》提出:"寫作的評價,鼓勵表達真情實感,鼓勵有創意的表達。"習作的評價要珍視個人的獨特感受,倡導個性化寫作。不要抹殺學生的個性,只要是符合人性的真、善、美的內容,都應該給予肯定,這才是真正地尊重兒童,把兒童置于人的地位看待。
有個學生在描寫教師的外貌時是這樣寫的:"最吸引我的是宋老師像鳥巢似的頭發,要是在上面放上小鳥,小鳥肯定會開心地生活。"學生以自己的視角描繪了教師的頭發,表達了獨特的感受。這樣的話語成人是不及兒童的,打上了兒童的烙印,讀來充滿童趣。所以說兒童是天生的詩人。有時候他們不是寫不出來,他們擔心的是用心寫出來的習作被老師發覺,就被"槍斃"了,甚至還會被老師和同學奚落一番。
講評習作,必須構建寫作的安全環境。讓學生自然寫作,隨性表達。教育心理學研究表明,學生的生活和情感是他們作文的原動力。只有情感的自然裸露和心靈的誠摯呼喚,才會使學生有一種強烈的表達欲望,使習作成為學生傾訴心靈,表達快樂與煩憂、期盼與失落的方式,表達自己對生活和人生感悟的一種手段,成為學生生活的一種真實需要。
小學生悅納自我不是從自身開始的,往往是從教師、家長的認可開始的。教師、家長認可了,自己才認可自己。因而對待學生的習作,教師要有足夠的寬容,要從兒童的視角,呵護童心,珍視兒童的獨特感受,讓他們體會到"我的世界我可以做主""我寫出的作文是有價值的,老師都認可了".唯有這樣,學生在寫作的過程中才會逐步積累信心,樹立信心,悅納自我。
教育不止是為了學生的今天,更是為了學生的未來。習作教學的起點是"立言",要引導學生觀察自然,體驗人生,參與生活,認識生活,表達生活;而教學的終點則應指向"立人",讓學生在寫作的精神家園里不斷發展自我、完善自我、超越自我,做一個關注社會、熱愛生活、人格健全的人。
【習作教學:從立言走向立人】相關文章:
《走向生活》教學反思03-21
課堂重構:讓教學走向生成02-22
走向生活走向開放02-27
習作教學反思01-17
習作指導的教學反思04-17
語文《習作》教學反思07-01
《習作四》教學反思03-23
語文《習作》教學反思03-30
習作課教學反思04-04
習作6教學反思0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