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研究生專業選修課研究型教學模式的探索與實踐
研究生專業選修課研究型教學模式的探索與實踐
李春華
(江蘇科技大學電子信息學院,江蘇鎮江212003)
摘要:為更好地發揮專業選修課拓寬研究生知識面和提升其專業技能的作用,建議大學專業選修課推行研究型教學模式。在分析了當前大學專業選修課在教學中存在的問題的前提下,基于研究型教學模式的實施原則,探索研究型教學模式的課題設定、實驗體驗和考核評價三個階段,培養學生自主式創造性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
關鍵詞:研究生;專業選修課;研究型教學模式
基金項目:本研究得到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51307074);江蘇省自然科學基金(BK20130466);中國博士后基金(2014M562615);江蘇科技大學研究生教育教學改革項目(103080605)的資助。
作者簡介:李春華(1978-),女,山東淄博人,江蘇科技大學電子信息學院,副教授,研究方向新能源發電與微電網。
專業選修課是研究生課程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1,2],學生可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和擬確定的研究方向自主選擇參加學習的課程,旨在拓寬學生的知識面,優化學生的知識結構,培養學生相應技能,強化學生的個性優勢,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增強學生的就業競爭力。目前,大學的專業選修課的教學中普遍存在學生選而不修,教學質量低下、師生重視不夠等問題。為更好地發揮專業選修課在培養學生綜合素質方面的重要作用,急需對其教學方法進行改革。
研究型教學模式[3,4]從培養學生學習興趣,激發學生思維的角度出發,以培養學生創造性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為目的,激勵學生主動參與教學過程,使學生在協作式研究學習中,主動探索、主動思考、主動實踐,吸收知識、應用知識、解決問題。研究過程能夠使學生深入思考問題,透徹理解學科知識體系,提升自主運用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學生在研究過程中運用專業知識的精深程度遠超過一般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的要求,非常有助于學生形成其所需的專業性特長。為更好地發揮專業選修課拓寬研究生知識面和提升其專業技能的作用,建議大學專業選修課推行研究型教學模式。
一、大學專業選修課教學當前存在的問題
1.對于前沿知識豐富的選修課程,僅偏重于知識內容的傳授,學生將對所學知識的必要性、有用性和重要性認識不清,從而使學生喪失學習的興趣和持久性。
2.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脫節,學生不知如何在實踐中運用書本知識。
3.學生常常處于被動的學習狀態,習慣于接受老師的知識灌輸,不會主動思考問題,從而不能形成自主探究式的學習習慣,這不利于其接下來的研究工作的開展。
4.選修課的考核方式不成熟,大多采用考勤、大論文或開卷考試的方式,這種松散無力的考核方式將使學生的學習缺乏目標,從而喪失學習的動力。
二、研究型教學模式的實施原則和教學目標
研究型教學模式,是教師以課程內容和學生的學識積累為基礎,引導學生創造性地運用知識和能力,自主地觀察問題、提出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在研討中積累知識、培養能力和鍛煉思維的新型教學模式。實施適用于研究生專業選修課程的研究型教學模式,應把握住幾個主要原則:(1)課題引導教學進程:通過設計適用于本課程的具體研究課題,給學生提供一個應用所學知識的具體背景,通過完成具體課題來實現知識的深入理解和靈活運用。(2)激發學生主動學習:引導學生主動思考,自行設計研究方案并歸納和總結,提倡發散思維,激發學生主動思考問題,開展自主學習,培養學生在研究過程中善于發現、提出和解決問題的能力。(3)重視專業能力訓練:專業能力對心理特點、行為方式和解決問題的效率等有著重要的影響,通過增強專業能力訓練,提高學生的知識技術性和專業性,形成專業競爭優勢。
研究型教學模式的教學目標包括:(1)使學生的“被動學習”轉變為“自主學習”。通過設置多樣的考核模式激勵學生學習的動力;通過使學生感到知識和技能的作用及其價值,加強學生學習的自覺性和主動性;通過讓學生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體會和看到成就和成功,激勵學生學習的積極性。(2)使學生的“個體學習”轉變為“協作學習”。協作學習強調學生之間的溝通與互助,這不僅對問題的深化理解和知識的掌握運用大有裨益,而且對高級認知能力的發展、合作精神的培養和良好人際關系的形成也有明顯的促進作用。(3)使學生的“接受學習”轉變為“研究學習”。研究學習即探究與發現式的學習,強調學生在主動獲取知識的同時,對所學問題深入思考,形成自己獨到的見解,甚至形成一些創新性的思想和成果,這些非常有助于研究生形成其所需的專業性特長。
三、適用于大學專業選修課程的研究型教學模式
研究型教學方法與專業選修課程的教學之間有很多契合之處。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越是多元化的研究型教學模式,在研究生選修課程的教學中越能收到較好的效果。研究型模式的實施主要有課題設定階段、實驗體驗階段和考核評價階段。
1.課題設定階段。在教學過程的開始之初,教師就要根據專業選修課程和學生的特點開展相應課題研究的準備,其中包括以下幾方面。(1) 幫助學生選擇經典和最新文獻。由于研究生經過本科階段的學習后,學科的基礎知識已經有一定基礎,在教學過程開始之初就讓學生根據本專業選修課程的經典和最新文獻的研讀,通過研讀掌握該課程所涉及的基本研究方法,并要求學生在研讀過程中尋找自己的興趣點。(2)在教師的指導下學生自主選擇研究課題。研究生的培養注重科研問題的獨立解決的能力方面的提升,選擇該專業選修課程的學生基本上是其研究方向與該課程有一定的相關性。因此可以根據學生的研究方向,結合選修課程的講授內容,學生在教學過程之初在教師的指導下,選擇一個研究課題,并跟隨授課過程開展相應研究,并通過成果展示、課堂討論等不斷吸取研究經驗。這種方式非常有利于研究生接下來的研究工作的開展,從而可以極大地調動研究生學習的積極性。(3)建立學習小組。把學生按照選題分組,并以組為單位開展相關研究和教學,該模式有利于鼓勵小組成員之間的互動學習過程,這個分工合作過程本身并不會降低每個組員的學習效果,相反,大家在互動討論和協調實施過程中互補長短,學會與他人在協作交流中開展自己的科研工作。為了避免“搭便車”的問題,建議合理控制小組人數,分組以3人為單元最佳。
2.實踐體驗階段。在研究型教學法的實踐階段,主要采取課題報告、課堂研討和課外實踐相結合的方式。學生在課后進行實踐檢驗,把課堂討論成果通過實踐來進行測試,培養實踐動手能力,最后形成研究報告,并用多媒體手段上臺報告研究成果,并在報告后,由教師和同學共同對其報告內容進行討論。在課堂研討的過程中要注意以下幾方面。(1)教師首先應起到引導問題的討論的作用,引導學生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同時,也應該參與討論,參與提問和發表意見,把自己作為一名學生來對報告內容提出問題和建議,把講臺上闡述方案的學生看作教師,拉近老師和學生的距離,使學生更樂于發表意見。(2)學生在講臺上講授自己的對問題的認識和解決方案的同時,也要對其他同學的課題研究提問和發表意見。
在研討過程中教師和學生的互動交替進行,把學生提出的研究課題當前所面臨的難點一一解剖,得到問題的根源所在,并就問題的解決方案提出建設性建議。在這個過程中,學生的思維被激發,能夠迸發出意想不到的思路,同時對其他同學的研究也起到了借鑒和示范的作用。這個研討過程,將學生的實際問題和老師的研究經驗相結合,可以使得學生在實踐過程中迅速成長,避免彎路,讓學生在“干中學”,通過知識的不斷積累,最終在實現知識的靈活運用的同時,鍛煉自己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3.考核評價階段。采用研究型教學,是為了讓學生充分參與到教學中培養基本的研究能力。學生在課程教學中除了聽講外,更主要的是參與學習活動:課前收集資料,進行課外實踐,形成報告,討論問題方案,在課堂上講授小組的方案,回答其他學生提問,并對其他小組的問題發表意見。因此應打破傳統的只以課程考試分數定優劣,融入知識、素質、能力等綜合性水平考核因素,著重考慮學生的平時成績和表現。
在傳統的教學模式中,多數學生為課程考試而學,學以致用的能力沒有得到訓練。多種考核模式相結合是為了體現對學生的各種能力的綜合訓練:資料搜集和剖析能力、小組討論能力、口頭表達能力、提出/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動手實踐能力、寫作能力、報告能力等,使學生不再只為考試而學,同時也為訓練能力而學。
四、結語
研究型教學模式克服了傳統教學只注重教而忽視學的不足,重視學生的自主活動,實現了學習方式的變革,采用研究型教學法對大學專業選修課程進行教學改革,使學生的“被動、個體和接受式學習”轉變為“自主、協作、研究型學習”,可有效彌補現有大學專業選修課程教學模式中的不足。因此,開展適用于大學專業選修課的研究型教學模式的探索具有重要的實踐價值,對培養復合型人才具有積極意義。
參考文獻:
[1]高志峰,林金星,朱松豪。對《人工智能》專業選修課教學的幾點體會[J].高校論壇,2013,(9 ):8-9.
[2]祝恩,殷建平。以實際問題驅動圖形圖像處理技術研究型教學[J].高等教育研究學報,2013,36(2):24-26.
[3]丁宏,李貴林,鄭林華。高校自主、合作、研究型教學模式研究與實踐[J].高等教育研究學報,2013,36(2):85-87.
[4]關國。高校三種典型課堂教學模式探討———以教育類課程玲例[J].比較教育研究,2004,(4 ):11-15.
【研究生專業選修課研究型教學模式的探索與實踐】相關文章:
電子專業“做中學”教學模式探索與實踐08-16
”導師+師傅”模式的探索與實踐08-13
對初中體育實踐性教學模式的探索08-25
“體驗——感悟”教學模式的探索12-06
中學計算機教學中實踐教學模式的探索與嘗試08-07
中學計算機教學中實踐教學模式的探索與嘗試08-17
計算機教學模式的探索08-17
探索課堂教學新模式08-23
高中思想政治漫畫導學教學模式的探索與實踐08-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