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美術教育實習中研究方法的科學性與人文性探究
美術教育實習中研究方法的科學性與人文性探究
姜叢叢,李民
(山東師范大學美術學院,山東濟南250014)
摘要:在對美教專業實習生的實習研究過程中,研究者采用了質的研究方法。質的研究是在自然情境下采用多種資料收集方法對研究對象進行整體性探究,使用歸納法分析資料和形成理論,通過與研究對象互動對其行為和意義建構獲得解釋性理解的一種活動。在遵循闡釋主義的基礎上,研究者與研究對象之間的交往互動如何進行,本文借鑒哈貝馬斯的交往理論,從研究者與研究對象的互為主體間的“解釋”行為和言語中的“理解”行為兩個方面來闡釋質的研究中的交往行為。
關鍵詞:質的研究;交往;解釋;理解
質的研究是以研究者本人作為研究工具,在自然情境下采用多種資料收集方法對社會現象進行整體性探究,使用歸納法分析資料和形成理論,通過與研究對象互動對其行為和意義建構獲得解釋性理解的一種活動。[1]由此,我們可以看出,質的研究遵循闡釋主義,強調研究者與研究對象之間的交往互動。
一、交往理論的界定
目前學界對交往范疇的界定大致有兩個方向[2],一種是按照馬克思的解釋,認為交往是人與人的活動、能力和成果的交換關系,是社會物質的變換關系;另一種傾向哈貝馬斯的交往行為理論,認為交往是以語言為媒介,通過對話而形成相互“理解”與“共識”的主體間行為。前者偏重物質交往層面,后者強調精神交往。本文對交往的討論建立在后一種理論之上,強調研究主體之間的交流行為。哈貝馬斯提出主體在社會中的四種行為:工具性行為,規范調節行為,戲劇行為和交流行為[3]。交流行為是具有語言能力和行為能力的主體借助語言符號為相互理解的工具,以期在行為上達成一致。交流行為是一種定位于理解的行為,是行為主體之間所共有的一種實施言語行為的過程,由此,人與人之間通過符號協調的相互作用,在規則的引導下,進入人的語言世界,從而以語言為媒介,通過對話,進而達到溝通與相互理解。根據學者歐力同的觀點,哈貝馬斯的交往理論一方面對哲學史上眾多的交往理論作了汲取,如洛克的意義溝通論、休謨的共感論、費希特與黑格爾的相互承認論,特別是黑格爾“人倫體系”中的關于勞動與相互作用的辯證關系理論;另一方面,又吸取了現代西方的行為主義語言哲學、解釋學、結構主義和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學等一些學派的觀點和方法。其交往理論的特點是以“言語行為的理論”為出發點和基礎,以解釋學為基本方法,使交往理論微觀化為“交往行為的理論”。他認為語言是最基本的交往媒介,言語行為是最基本的交往行為,以達到理解為根本目的。[4]哈貝馬斯的交往行為理論是其哲學思想的核心,也是其社會問題研究的出發點。他認為,現代工具理性專制下的人的異化危機,其根源在于傳統意識哲學從二元對立的角度強調主體與對象的對立和單向的認知與被認知,孤立地研究人的主體意識,把人的精神活動與人的行為、生活環境以及語言割裂開。因此,他試圖從語用學的角度出發,把作為行為主體的人與其行為聯系起來,把不同的主體聯系起來,從語言的角度來挽救工具理性專制下的危機。此時人成為交往中的主體和社會化的個體。
二、交往是質的研究的內在要求
1. 從獨白到對話順應質的研究發展的內在邏輯。質的研究的發展也追隨著人類認識發展的軌跡。其最初可以追溯至人類學的分支民族志的發展。民族志采用實際體驗的方法來探究在某一情境中人們的生活方式和價值觀念。在發展的早期,受科學實證主義的影響,研究者們認為自己的使命就是從研究對象那里探尋客觀現實,因此,研究的重點在于對資料的分析,而較少關注與反思研究者與研究對象之間的關系。20世紀30年代,隨著西方殖民主義的衰落和亞非國家的興起,西方的研究者們開始反思自己對研究對象的態度,非西方文化一直被他們視為與己無關的研究對象。而他們一直標榜的“客觀中立”的研究態度也是不可能的,任何“客觀的”描述都暗含著自己的前理解和傾向性。于是,研究者開始擺脫所謂的客觀、中立,承認并積極反思自己的研究態度。20世紀60年代以后,受現象學和闡釋學的進一步影響,研究者們意識到自己與研究對象之間存在著一種主體間性的關系。在研究的過程中,研究者本人、研究者與研究對象的互動關系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研究的結果。
2.交往理論內在于質的研究理論范式之中。一般認為,影響質的研究的理論主要來自后實證主義、批判理論和建構主義理論。后實證主義認為現實是客觀存在于研究對象那里,從研究對象所處的情境出發即能找到,因此通過自然情境中的交往了解研究對象思維方式的方法被大多數研究者接受。批判理論承認現實的客觀存在,但現實是被政治、經濟、文化等一系列因素塑造的,研究的目的就是讓研究對象從現實的慣習中擺脫出來,通過研究者與研究對象的互動來認清現實,消除研究對象對現實的誤讀。因此批判理論下的研究主要是通過研究者與研究對象的對話實現兩者的平等交流,從而協助研究對象發現和反思自身。建構主義認為不存在絕對客觀的現實,現實是多元的、被塑造的,研究是雙方平等互動、達成共識、建構意義的過程,意義存在于研究者和研究對象的關系之中,研究者和研究對象是互為主體的關系。(www.baimashangsha.com)這三種理論范式在質的研究的具體實踐中,都要求在真實情境中通過與研究對象的深入交往,達到對研究問題的整體性探究,并通過意義的建構而獲得解釋性理解。其中批判理論和建構主義注重研究者與研究對象之間的交往。
三、質的研究中的交往行為分析
本文主要從研究者與研究對象的交往環境、兩者互為主體間的“解釋”行為和言語中的“理解”行為三個方面來闡釋質的研究中的交往行為。
1.自然主義的交往環境。質的研究應基于自然主義的環境。在日常生活之流中才能把握每一個生存者的個體特質。研究者與研究對象自然主義的交往,意指將研究對象置于變動的、豐富而復雜的生活、工作環境中,通過透視、體驗其生活、社會文化情境來獲得“解釋”權。
2.研究者與研究對象互為主體間的“解釋”行為。主體間性是交往理論的核心范疇,主體性對應的是在工具理性之下的主體與對象的對立,而主體間性是主體與對象的交往,交往的目的是達成主體間的理解,而解釋是理解的前提。解釋是研究對象向研究者講述自身的經歷,自己如何理解自己的經歷,反思這些經歷對自己的行為產生了什么影響。在解釋的過程中,研究對象有發言權,但是研究對象對自己經驗的解讀一般會帶有強烈且無意識的、固定化的思維模式和慣習,因此需要研究者賦予研究對象解釋的解釋即深度解釋。解釋是持續不斷的過程,需要研究者了解研究對象語言中的本土概念,考察研究對象的各種社會關系,并且要站在研究者的立場進行反思,才能從經驗中抽取出結構化的意義內涵,而正是這些意義和觀念支撐著研究對象的生活和經驗。解釋是暫時性言語。研究者進入研究現場,試圖成為研究對象生活情境中的一員,對其進行全面的觀察、交流和了解,然而全面的了解是不可能的,研究者不可能成為完全的“局內人”,在研究現場獲得的信息、對研究對象行為的解釋都是基于研究對象和研究者此時的認識的基礎之上,當研究者再次進入研究現場,新的解釋就會再次出現,因此解釋都是暫時的,圓滿的、客觀的、全面的解釋是不存在的。也即是說,質的研究的過程是不斷演變的。這也是質的研究面臨的困境與難題。為了相對真實、客觀的解釋性理解,需要研究者反省自己的前理解,盡量避免解釋性理解出現偏差。
3.言語中的“理解”行為。理解是交往的一般假設前提。“理解的目標是導向認同。理解這個詞是含混不清的,最狹窄的意義是表示兩個主體以同樣方式理解一個語言學表達,而最寬泛的意義則是表示在與彼此認可的規范性背景相關的話語的正確性上,兩個主體之間存在著某種東西達成理解,并且彼此能使自己的意向為對方所理解。”[5]在質的研究中,研究者通常會采取“忠實聽眾”的身份與研究對象交往,作為聽者需要從以下兩個方面保證在言語交往中理解的有效性:第一,領會。為了能夠領會說者的表達,研究者在與研究對象相處的過程中要保持對語言的敏感,留心研究對象的“本土概念”,處于不同生活情境中的人對某一具體詞語的理解往往不同,研究者與研究對象雖使用同一個詞但可能含義不同,因此,研究對象眼中“可領會的表達”對于身處不同語境的研究者來說往往“很難領會”。第二,效度。哈貝馬斯認為,言語行為普遍有效的要求之一就是言說者必須呈現一個真實陳述的意向,以便聽者能分享說者的知識。處于不同情境中的個體,由于生活經驗背景的不同,對陳述言語的“真實”往往有不同的理解,言語是研究者與研究對象交往的一種主要方式,在質的研究中,研究者如何判斷研究對象的言語確實在表達其內心的真正想法,需要研究者在傾聽時注意觀察研究對象的其他表情以及與研究對象的日常行為相聯系,以判斷其言語是否在真誠地表達其想法。效度是衡量質的研究結果可靠性的手段,在這里是指研究對象的言語表達與其行為表征有內在的相容性和一致性。營造自然主義的交往環境、基于主體間性,力求解釋性理解,研究如何“領會”的策略以保證言語交往中理解的有效性,從而盡力保證美術教育實習研究方法的科學性與人文性。
參考文獻:
[1]陳向明。質的研究方法與社會科學研究[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0,(1 ):12.
[2]鄭召利。90年代以來我國交往理論研究概述[J].哲學動態,1999.
[3]殷杰,郭貴春。理性重建的新模式———哈貝馬斯規范語用學的實質(上)[J].科學技術與辯證法,2001.
[4]歐力同。交往理論的演變:從近代到當代[J].上海社會科學院學術季刊,1995.
[5][德]哈貝馬斯。張博樹譯。交往與社會進步[M].重慶出版社,1989:4.
【美術教育實習中研究方法的科學性與人文性探究】相關文章:
“人文”的科學性與現代性08-17
初中語文工具性與人文性再探究08-15
[課題研究]中學數學教學中開展探究性學習的實踐研究08-17
初中化學實驗教學中探究性學習的研究08-17
小學語文教學中自主合作探究學習方法的研究08-17
科研性備課 科學性指導05-06
探究性學習在美術教學中的運用08-17
探究性學習在數學中的應用08-24
淺談學校管理的科學性、實效性08-17
小學數學教學中自主探究性的把握08-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