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小班化班級管理的探索與研究
小班化班級管理的探索與研究
湖北省武漢市實驗小學 孫 林
“小班化教育”是一種以促進青少年學生能力全面提升而又有利于其個性發展為目的教學方式,在縮減班級學生規模的基礎上,通過有針對性地對教學的內容、教學的方法、教學的組織形式、教學的實施過程、教學的策略和教學的模式等改革而形成的一種班級教學活動形式。小班化教育早在20世紀80年代就已成為西方發達國家的辦學模式,在我國,則是在上海率先實行小班化教育的,而我校(此處指湖北省武漢市實驗小學,下文同)進行這項教學研究是最近幾年的事,我校將小班的班額人數界定為35人左右。
小班化教育的根本宗旨是促進每一個學生全面而富有個性地發展與提高。筆者所任教的班級絕大多數學生都曾在大班化教育中渡過,在實施小班化教育的過程中,作為班主任,筆者將“關注每一個學生,實現每一個學生的個性發展”這個教育理念貫注到每個教學環節,用以指導自己的班級管理實踐。這種小班化教育的教學模式已在我校的教學實踐中初見成效,以下是這一教學模式實踐過程的記錄與結論。
一、營造小班化教學的文化氛圍
小班化教學的氛圍與學習環境、教學情景和學生生活是息息相關的。為了營造小班化文化氛圍,讓學生從走進教室的那一刻始就能深切地感受到:這就是我們班!走進教室就感覺耳目一新。開學初期,筆者就讓小班學生每人寫一句他們的座右銘或是最欣賞的名言名句,然后從中選出十條比較經典的,讓大家以投票的方式選出兩條,粘貼在黑板的兩側,讓他們每天都能看到自己的激勵語。而在教室的后面兩側,粘貼著學生自己的讀書心得及書畫作品,等等。同時,在教室里擺放一些綠色植物,并由學生輪流照管,讓他們時刻感受到綠色自然的生態。在后墻的黑板上設立英語角、風采欄。為了凸顯小班教學的英語特色,書桌上的標簽要求學生用中英文書寫自己的名字。在教室的后面設立一個書柜,上架的書差不多都是學生從家里帶來的,這既方便了學生課后閱讀,也能促使學生之間的互動,讓學生感覺濃郁的文化氛圍。
二、制定“個性化”的教育方案
“常規教育”是指針對學生在校的日常學習生活中的語言行為提出的規范要求的教育,而小班的常規教育其根本目的是要引導和挖掘學生的良好個性因素,防止其不良個性的形成,從而使其良好的個性得到充分張揚和發展,使不良的個性得到抑制和克服,讓學生的個性能健康和諧地得以發展與提高。學校的初衷是強調做好班級常規教育,特別是對于畢業年級的學生,必要的常規教育是班級管理的基礎,也是學生個性發展的基本保證。曾有人說小班不需要搞常規教育,認為小班提倡的“個性化”教育與“常規教育”是矛盾的。但事實證明,小班的“個性化”班級管理離不開常規教學方式,小班學生的個性發展也離不開常規教育,小班學生個性發展和小班常規教育不但不矛盾,而且還是相輔相成的。(www.baimashangsha.com)“個性化”的常規教育方案在內容的制定上要精心地選擇,同時要體現本班學生的個性特征。比如筆者班級的絕大多數學生基礎不牢,行為習慣也不太規范,有些學生的思想惰性嚴重,所以筆者首先從思想方面進行教育,使其理解學習的目的,從主觀上端正學習態度,然后再針對課堂上愛交頭結耳的、個人衛生習慣不良的、言行舉止不雅的進行個別教育。總之,小班的教學無論是在教育的內容、形式或者方法都應該適合學生個性成長的特點。
三、培養一支強而得力的學生干部隊伍
有人形象地說,班干部好比是班主任的左右手,此話很有幾分道理。班干部在班級中會起到核心作用,他們是班級建設和管理過程中必不可少的,也是班級各項活動的組織者和倡導者。如何組建一只高效的班干部隊伍是班主任教學中的一項重要工作。陶行知老先生曾說,“創造力量最能發揮的條件是民主。”因此,在選拔干部時,筆者采用民主選舉的方式,班干部可以通過委任、競選等渠道把愿意為同學服務的、有一定班干部經歷的學生選任為班級干部。通過一段時間的觀察后,心里的那一桿衡量的秤開始起作用了,知道誰管得好,值得同學們喜歡,誰費了勁還沒效果,這事這樣管不妥,應該那樣管就好了。這時可以對班干部進行改選了。筆者先在班上明確地說明要進行班委的改選,讓學生對值得留任的干部投票,投票的結果最好不要先公布,因為一些干部可能會落選,這樣可以在公布前先對落選的干部做心理上的安撫。筆者提出兩套方案,一是由大家直接根據投票結果選出所有的班干部,二是先選出班上的兩個核心人物——班長和副班長,再由他倆進行提名,最后由大家選出其余的干部。學生都選擇第二種,它在實施時更方便,而且更有效。比如,原來筆者班級每周的清潔衛生都要扣分,在生活委員的提名中,班長和副班長書就推薦了郭志琴,因為她“盛產垃圾”,在生活委員的競選中郭志琴以最多票數勝出。自從她當上生活委員后每天帶頭做清潔,此后清潔衛生方面就再也沒扣過分了。學校每周要進行評比,為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增強集體意識,所有的班干部選出來后,我們又由班干部選出七位助手,分別是:出勤,清潔衛生,儀容儀表,課堂紀律,早操,眼操,課間操,他們的任務就是負責班級在各自管轄的項目中得表揚。就這樣我們班總共33人,人人都能參加班級管理,大家都有機會參與到班級的管理工作中來,更好地鍛煉了學生自理的能力。在小班教學的工作開展過程中,學生能體會到集體的力量,感覺自己是這個班級的一分子,從而真正地關心、熱愛這個班集體。待班委會組成后,筆者首先對他們進行培養和教育。培養是使用的前提,不能光使用不培養,教育是培養的繼續,不能光使用不教育,雖然有些是繼任的干部,但必須提醒他們,工作干得不好,同樣會在下一次改選中落選,這樣會激勵他們把工作干好。筆者告誡新一屆班干部要樹立三個意識:第一,是感染意識。就是要在紀律上、學習上、生活上,在各個方面在同學中能起好的表率作用,用自己的言行去感染同學,而不是老是想著去“管”同學;第二,是服務意識。當干部就是為同學服務的,服務意識是極為重要的,要讓同學在有需要幫助的時候首先想到的就是你們;第三,獨立意識。要主動地、富有創造性地工作,而不要成為老師意志的實踐者。所以在學習、生活上,筆者嚴格要求他們,使他們真正成為班級建設中的排頭兵,以榜樣的力量去實行,同時要大膽放手,把一些具體事務明確地分配下去,建立層次分明的管理體系,真正做到管大放小、管主放次、授權明確、分層管理,這種教學方式既有利于班級的建設與發展,也有利于學生個性的完善、能力的提高。
四、以人為本,引導學生學會自我教育
蘇霍姆林斯基有一個著名的論斷:“真正的教育是自我教育,是實現自我管理的前提和基礎;自我管理則是高水平的自我教育的成就和標志。”作為畢業年級的班主任,筆者倡導學生要把自己當大人看待,要讓他們知道自己已經12歲了,已形成了自己獨立的見解和要求,要學會獨立了。但同時學生也正處于思想、情緒開始動蕩不安的時期,在這關鍵的時期,應順著學生意識發展的規律,以激發和引導學生自我意識的發展與提升,使他們達到自我意識的高層次——自我教育。而班級目標的制定能激起學生自我教育的愿望,開學初,筆者就要求學生討論班級目標、口號,并確定我們要營造成一個有特色的班級:愛心班級,書香班級,自治班級,團結班級。
如何引導學生進行自我教育呢?六年級的孩子自覺性、主動性、獨立性和堅持性都不高,要及時幫助他們正確認識自己,發揚其優點,改掉缺點,對于學習態度不正確的學生首先要讓他意識到自己行為的偏差,同學和老師能原諒他,但他應該感到內疚,沒有內疚感就不能意識到自己的錯誤,再多的懲罰、批評教育都會無用。比如,在班會課上,筆者會提示一些不正確行為的教學案例讓學生們去反思,并要求他們將所思所想記錄在行規日記本上(行規日記也是本校小班化教育的一個特色,而且它有助于加強家校聯系)。一開始寫的同學不多,筆者就選出一些,利用每天下午的讀報時間念給他們聽,讓大家做出評議。六年級的學生自尊心較強,都希望自己寫的能得到大家的認可及贊賞,接下來愿意寫的人就多了,證明他們愿意去反思、去反省自己,那么小班教學的目的也就能達到了。
五、建立合作學習小組
所謂合作學習小組,即把全班的學生按均衡建組的原則分為若干個小組,在課堂教學中,是以小組為主體,以小組成員合作性活動為機制,以小組目標達成為標準,以小組成績為獎勵依據的一種教學組織形式。在課堂教學時,首先要對學生進行合理分組。小班化教育使筆者有更多的時間和機會從學生的學習生活等方面去深入了解他們的學習能力、智力水平、興趣愛好、社會背景等,分組時便能合理地按要求組合學生。接下來就是確定小組長,小組長的確定至關重要,小組長要具有組織能力,沒有小組長的指揮,小組成員只會單干,根本談不上合作,那么小組合作學習只能流于形式而無任何實效。通過推薦討論產生四個最有威信的小組長,分別管理好自己的團隊,他們的主要職責是負責管理本團隊學習、紀律、衛生、研究性活動等情況。他們要帶領組員一起制定組規、小組的努力方向、達到的要求等,還要根據活動情況對每個組員進行加減分,報給班長,由班長進行匯總。根據分數,對得分最高的、競爭最激烈的、最團結的團隊進行獎勵,并鼓勵其他團隊都朝這個方向發展。在進行小組合作學習的過程中,老師還要隨時給予指導,調節合作學習中學生之間出現的各類問題,讓學生在具體操作中逐漸掌握合作的要領。
六、召開小組型家長會
家長,作為學校建設與發展的重要資源之一,在平時的教育教學工作中,應把他們納入到班級管理中去,充分調動家長的積極性,共同培育學生。家長會也就順理成章地成了班主任與家長溝通時最直接、最普遍的方式。但傳統的家長會陣容龐大,場面熱鬧,學校領導、班主任、任課教師往往是對學生作總體情況介紹,時間花了不少,但家長很難與教師進行單獨的溝通。本學期筆者就采用分學生召開家長會,根據學生的特點將學生家長編成幾個不同的組,每個小組以8~10人不等,這樣可以將一個班的家長大致分為3~5個小組,再以小組為單位分別召開家長會,通過召開這種家長會,筆者親身感受到其優點:其一,小組型家長會,讓班主任的準備工作更具有目的性、針對性。由于不是針對全體學生,不需要泛泛而談,發言內容更簡潔更具體;其二,小組型家長會參加的人數不多,班主任匯報的范圍也就受到了限制,這就為家長能單獨與教師溝通提供了時間和空間的保證,讓家長可以有針對性、及時地向教師了解子女的情況;其三,因為是小組,在進行完必要的程序后,還有大量的時間,這也給家長提供了自由發言的機會,為教師提出寶貴的意見。另外,到會的家長還可以進行自由交流溝通,相互了解彼此孩子的學習、生活情況,相互學習對方教育孩子的好方法、好經驗;其四,小組型家長會的可操作性強,給那些與家長會有時間沖突的家長提供了方便。如果某一位家長因為工作原因不能參加這一次的家長會,那么還可以參加下一次家長會。總之,小組型家長會也有不足之處,但其優點的確是傳統家長會不可比擬的。
經過這幾年“小班化教育”教學方式的探索性實踐,筆者認為,這是實施素質教育的一種有效教育模式,它符合國際教育發展趨勢和素質教育的要求。在小班化班級管理過程中,班主任應更新教育理念,致力于班級制度文化建設,充分發揮小班化的育人功能,并關注每一個學生的生存狀態,以提升每一個學生的精神品質,美化每一個學生的心靈,張揚每一個學生的個性,促進每一個學生能持續發展與提高。我們要充分利用小班資源,培養學生獲取終生受用的各種能力,要將“小班化教育”的教學方式打造成體現人文關懷的“精致教育”。
【小班化班級管理的探索與研究】相關文章:
低年級班級管理探索08-08
精細化班級管理實踐與探索08-17
精細化班級管理實踐與探索08-09
初中小班化“白主互助”教學模式探索08-12
構建和諧班級的探索08-17
企業人才管理的探索08-07
數學研究性學習的探索與實踐08-08
探索研究性學習,培養學生能力08-17
大學體育分層次教學的探索與實踐研究08-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