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如何在高中音樂課堂中對學生進行人文培養
如何在高中音樂課堂中對學生進行人文培養
劉 磊
(浙江省義烏市國際商貿學校)
摘 要:人文精神是指一種對于人的關注的思想,一種迫求人生真諦的理性態度。音樂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音樂課是一種人文課程,課堂中要人文精神教育。在欣賞音樂作品的同時,要更加關注學生的生活態度,對人和事物的情感意向和價值取向。
關鍵詞:人文培養;音樂課堂;精神文化
音樂是人類精神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它不會脫離文化這個整體而獨立存在。所以音樂課程是一種人文課程,是人文精神的集中體現。《易經》說:“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所謂人文,是指與人類和人類社會有關的文化現象和文化積累。人類藝術的發展歷史告訴我們,人類社會中產生較早的文化形式是音樂。從廣闊的文化視野來看,音樂是人類精神文化中不可或缺的。音樂欣賞課擔負著音樂文化的傳播與繼承,所以音樂鑒賞課中在完成音樂欣賞的同時,更應該對學生進行人文素養的培養。那么在音樂鑒賞課中如何對學生進行有效的人文素養培養呢?
一、要正確認識音樂文化和其他學科知識的關系
德國教育家斯普郎格說:“教育也是一種文化。”音樂是人類文化中最美好的部分之一,音樂藝術本身所表現和涉及的政治、經濟、軍事、歷史、文學、詩歌、地理、社會、民族、精神、地域、時代、宗教、倫理、道德、民風、習俗、風格的文化特征,都打上了人文科學的烙印。由此可見,音樂文化是一門多元文化,它綜合了其他很多學科的知識。因此,我們要把音樂作為文化來認識,讓學生多維欣賞音樂,了解音樂背面所凝結的歷史、地理、政治等人文知識。
實例1:課題《藝術歌曲的成熟——舒伯特的歌曲》;關鍵詞:詩歌、朗誦
舒伯特是“歌曲之王”,600多首藝術歌曲,歌詞多選自歌德、席勒、海涅等大師的詩詞,有的表達了對大自然的贊美,如《致春天》《聽云雀》;有的贊美藝術和愛情,如《致音樂》《愛的使者》。舒伯特對不同題材的詞語認真琢磨、仔細朗讀,為每一首詩詞找到最佳的音樂配合形式,恰如其分地揭示其情感內涵。他的歌曲體現了文學與音樂,人聲與伴奏的理想統一。所以要想真正了解舒伯特的音樂,教師適當講解詩歌文學,讓學生有感情的朗讀詩詞,結合文學知識,才能真正了解舒伯特作品藝術魅力。
實例2:課題《巴赫》;關鍵詞:宗教、歷史、信仰
巴赫是一個虔誠的教徒,所以他的作品幾乎都與宗教有關,有感人至深的《b小調彌撒》和《馬太受難曲》,他創作了被譽為“鍵盤樂的舊約圣經”的《平均律鋼琴曲集》第一卷和在管弦樂發展史上堪稱里程碑的《勃蘭登堡協奏曲》等大量出色的宗教音樂。晚年失明,但他仍用口授的方式堅持創作。在逝世的前幾天,他還在口授一首眾贊歌《走向主的神壇》。樂曲每一個音符都表達出老人生前對上帝最后的虔誠祈禱,最后在第二十六小節處戛然而止,成了大師的絕筆之作。在課堂設計當中,要把音樂和宗教結合起來,沒有這么堅定的宗教信仰,他寫不出流芳百世的“神曲”。不了解宗教,不了解17、18世紀的德國歷史,我們是不能真正認識和了解巴赫的作品。
因此,音樂學科與其他學科之間的綜合,不會削弱音樂本身的內涵,反而更能促進學生學習音樂的積極性。音樂和其他學科的關系是一種互補的、強化的、相互作用的關系。理清這種關系才能深入地理解音樂作品的豐富內涵,去進行創造性的音樂活動。
二、要把人文理念融入教學實踐
把人文主義融進音樂教學實踐就是用人文理念指導學生欣賞聲樂、器樂作品。音樂作品中有的關注人生,關注人的精神世界,有的關注人與自然、人與社會的和諧。教材中的民歌、藝術歌曲,無不包含著動人的思想感情和審美情趣,如《茉莉花》《大江東去》《孟姜女》《教我如何不想她》《漁陽鼙鼓動地來》《回娘家》《哦,蘇珊娜》《我的太陽》等作品。它們所呈現出的是發自人類靈魂底處的聲音、有無盡的人性之美。器樂作品,如約翰施·特勞斯的《藍色的多瑙河》、肖斯塔科維奇的《第七交響曲》、貝多芬的《第九合唱交響曲》、柴可夫斯基的《悲愴》、柏遼茲的《幻想交響曲》等,每個音符所蘊涵是豐富的情感和深邃的思想,旋律所負載的是人類歷史文明成果,充分顯示了鮮明的人文性。教師要善于把教學內容中那些最富美感和最具藝術感染力的亮點挖掘出來,在教學中進行實踐,引領他們主動去感悟美、發現美,從而讓學生形成一種積極樂觀的求知態度。
實例3:課例《高山流水志家國》;關鍵詞:民俗、國學
其實早在孔子時代,琴就與文化有關,就成為文人的必修樂器,數千年來,琴與文人的生活密切相關,蔡邕、嵇康、蘇軾等都以彈琴著稱,琴的音樂神圣高雅,坦蕩超逸,古人用它抒發感情,寄托理想,琴超越了音樂本身的意義。古琴就是中國文化和理想人格的象征,在體現中國哲學、歷史、文學的鏡子,在體現中國傳統文化氣息的能力上,沒有一件樂器可以與古琴相比擬。所以在這節課的設計當中不能就“琴”說“琴”,而要從中國的國學中講音樂的人文情懷,要從古琴的構造作用講我們祖先的郊廟祭祀和我們所期盼的天地人和。
實例4:課題《西出陽關無故人》;關鍵詞:歌賦、友情
這節課的欣賞作品是古曲《陽關三疊》,友人離別,一杯清酒,一闋歌聲,一段柳枝,看似平常,其實在欣賞內容的背面卻是古人那智慧的人生、浪漫的情感、多維的思維以及漫長的歷史所積淀起來的深厚的文化內涵,是對友誼親情執著追尋,對人生的理性感悟,對人情的浪漫抒懷。親情友情的詩句更是數不勝數:“近鄉情更怯,不敢問來人”“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當我們在誦讀這些千古流傳的詩句之時,會隨著詩人的情感起伏而唱和,為這字字珠璣極富表現力的語言而激發起強烈的情感共鳴。古詩詞本身就是音樂,這種詩詞之美,這種感情流露,本身就是音樂所要表達的。所以我們在課堂中這種人文情感實踐是必然的,也是自然的。
大量的音樂家的創作實踐,也是我們在教學實踐中對學生進行人文培養的范例。如,人民音樂家聶耳,家境貧寒,成功道路充滿了曲折和艱辛,他從不放棄。也正是他這種堅強、不服輸的性格使他成功地為電影《風云兒女》譜寫了主題歌《義勇軍進行曲》,奏響了挽救民族危機的時代最強音。聶耳的愛國精神和為人民服務的思想,給中華民族帶來了希望和力量。這些音樂家的人生經歷教會我們如何勇敢面對困難,戰勝困難。在課堂實踐中,要引導學生在遇到困難的時候不言放棄,通過音樂自我勵志,這不只是一種實踐的教育方式,也是在培養一種人生態度。
《樂記》中說:“樂著,天地之和也。”因此,高中音樂課堂中要重視學生人文素質的培養,引導學生在更廣泛的領域領悟音樂藝術的魅力,同時還要培養對人生真諦的理性態度,這正是我們將人文理念融入高中音樂欣賞課堂教學的出發點和歸宿點。我們應該在人文理念的指導下,在音樂課堂上找到一種和諧,找到自我、他人、天地、世界等方面的和諧,讓人文理念在音樂課中閃光。
參考文獻:
[1]趙俊智。淺談音樂教學中的人文教育[J]。時代文學:雙月版,2007(04)。
[2]柳青。略談漢語言文字中的人文情懷[J]。中學語文:大語文論壇,2003(10)。
【如何在高中音樂課堂中對學生進行人文培養】相關文章:
如何在課堂中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08-16
如何在音樂課堂培養學生的創造能力08-04
如何在課堂教學中培養學生的數感論文05-31
如何在高中地理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08-25
如何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培養08-17
淺談如何在音樂課堂中傳承民族音樂文化08-15
如何在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08-17
如何在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的能力08-24
高中音樂課中培養學生的舞蹈意識08-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