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小學品社論文
淺談小學品社課程中的"社會性"江蘇省丹陽市正則小學 周青
2011版的《品德與社會課程標準》中明確指出了本課程的性質是:"在小學中高年級開設的一門以學生生活為基礎,以學生良好品德形成為核心、促進學生社會性發展的綜合課程".幫助學生參與社會、學會做人是小學品德課程的核心,而學生的生活及其社會化需求是本課程的基礎。在小學中三一六年級開設的《品德與社會》課程目的就是使學生認識一些常見的社會事物和現象,初步了解一些家鄉、祖國、世界的社會常識。從小培養學生正確觀察、認識社會、適應社會的初步能力,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及法制觀念的啟蒙教育,培養學生對社會的責任感。因此,本課程的教學要與學生的社會生活緊密聯系,充分體現出其"社會性",筆者認為在《品德與社會》課程教學過程中應注意把握以下幾點:
一、把握教材的方向,提高學生正確認識社會的能力
《品德與社會》課程的知識體系是從認識社會的角度,從社會的縱向發展變遷和橫向聯系兩個方面,將社會的歷史常識、地理常識、社會常識有機結合起來的,它是中高年級的小學生認識社會、了解社會的一個重要的途徑。
因此,本課程以學生的生活發展為主線,所有的教學內容都在于幫助學生建立對社會的正確認識。這是《品德與社會》課程的教學方向。在教學中,教師要時刻不忘引導學生正確認識社會。例如教學《身邊的變化》時,教師讓學生初步了解安徽小崗村和深圳這個小漁村改革開放的變化,對學生進行改革開放政策好的教育外,還應該告訴學生這兩個地方只是我國改革致富的千千萬萬個農村中兩個例子,然后有目的、有計劃地組織學生進行社會調查訪問,了解鄉、本村的農民生活情況及農村生活情況及農村經濟的發展情況。讓學生通過眼看、耳聽、親身感受獲得社會知識,從大量的事實中受到社會主義制度優越和改革開放政策好的思想教育,從而提高學生正確認識社會的能力。又如教學《大好河山任我游》一課時,首先用精美的課件領著學生欣賞祖國的大好河山、名勝古跡,激發起學生的興趣;接著引導學生結合家鄉的名勝古跡:季子廟、金山寺等談談自己去游覽這些的景點心情;然后辦一個"我在旅游中"的照片展覽會或舉辦一次旅游知識小競賽;最后以小組為單位,組成一個小導游團,任選一個景點進行一次模擬實地旅游。通過這一系列的活動,資源共享中開拓了學生的視野、豐富了學生的知識。既有效激發起學生對家鄉、對祖國的熱愛之情,又讓學生對祖國和家鄉的自然風光、名山大川有了進一步的認識,增進了學生對社會的了解與認識。
二、從培養人才的角度,培養學生適應社會生活的能力
《品德與社會》課程旨在培養學生的良好品德,促進學生的社會性發展。而教育要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這是培養人才的要求。因此,教師在教學中一定要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教育學生學會做人,學會求知,學會生活,培養學生適應社會生活的能力。如教學《父母的難處》《我是獨生子女》等課文時,要組織學生結合自己家庭實際和本人日常行為展開討論,使學生明辨是非,知道怎么樣做是對的,怎么樣做是錯的,從而使學生懂得作為子女在家庭中一方面要接受父母的撫養和保護,另一方面要關心和愛戴父母,處理好鄰里間的關系,和睦相處。學習《我是共和國的公民》《法律護我成長》時,指導學生認真學習有關法律條款,還要結合社會實例對學生進行法制教育,是學生懂得如何用法律保護自己的人生安全和合法權益。又如學習《心中有規則》時,教師首先指導學生明白什么是規則?規則有哪些?學校每一個活動都分別有什么規則?引導學生從身邊說起,讓孩子們知道:規則就在身邊。在"實話實說"這一環節,讓學生討論教材中的幾個問題時,并解釋理由,教師提出這樣的問題:"你會怎么做?這樣做有什么好處?不這樣做會產生后果?"課后讓學生搜集有關資料——由于不遵守《道路交通安全法》而造成傷亡的血的教訓。使學生真正懂得自覺遵守交通法規的道理,時刻注意交通安全,達到培養學生適應社會生活的能力。
三、注重開展社會實踐活動,激發學生創造美好社會的熱情
《品德和社會》課程是為了培養學生正確觀察周圍社會和初步適應社會的能力,以便將來更好地服務于社會。因此,教師要結合教學內容適時開展一些有意義的實踐活動,培養他們服務于社會的意識,引導他們能力所及的服務于社會的事。教完《從一滴水說起》,號召學生參加"節水在我身邊"行動。(1)先和家人制定好"家庭節水公約",張貼在醒目位置。(2)根據自己的行為,如實填好"我的節水記錄表",每一周評選"節水小標兵".(3)收集家庭每個月的用水資料,填寫"爭做節水型家庭評比表",每個月末的班隊課評選"節水型家庭".此外,教師還可以結合《新課程標準》中"教學活動建議"中的內容指導學生開展活動:如學完《我是獨生子》《家里的煩人事》之后在學生中開展"做家庭小主人"的活動;學完《逛商場》《有多少人為了我》后開展"做文明的小顧客"的活動;學完《心中的規則》開展"當交通小交警""做文明觀眾"等主題鮮明的活動,在活動中引導學生嚴格要求自己,努力學習,激發他們創造和諧、幸福的社會環境和美好的生活的熱情。
總之,在教學《品德與社會》課程時,除了指導學生學習教材中的知識外,還必須體現本課程的"社會性",把課本知識學習與社會參與、問題探究與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形成彼此滲透、相互促進。引導學生深入社會,使學生初步了解社會,正確認識社會,適應社會生活,實現生活、教學、發展的三位一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