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淺談"要素組合方式"在小學作文教學中的運用
淺談"要素組合方式"在小學作文教學中的運用江蘇省南通市如東縣馬塘小學 陳鸞鸞
一直以來,習作教學總是語文教學的老大難問題,盡管老師們花了很大功夫,但收效甚微,學生的習作往往內容貧乏,情感蒼白。概括起來就是三個問題:1.言之無物;2言之無詞;3.言無個性。如何解決這個問題?我認為"要素組合方式"不失為當今作文個性化教學的最有效的處方。這種作文方式,把學生經常性的行為要素加以適當排列組合,并適時地依學生的特點交替使用,從而不斷升華作文教學,豐富學生的語言積淀。
一、運用"要素組合方式",有效地拓寬學生的選材思路
豐富多彩的生活是寫作的源泉。羅丹大師曾說過:"生活中到處都是美,只是缺少發現美的眼睛。"由此可見,小學生作文材料完全源于生活,生活中的一草一木、一花一景,生活中的人物、動物等等都可以成為孩子選材的對象。教師只有善于引導學生拓展選材的思路,善待生活,融入生活,你就不難發現,原來生活中——眼前即材料,身邊即作文。我們要專注于引導學生去發現生活要素之美,從而在其中找到自己認為最美的"子要素",以拓寬學生的寫作思路。
如在蘇教版五年級《中秋節》習作指導教學中,我創設了這樣一個話題——由中秋節你想到些什么?并由這個中心問題展開教學,學生已經有了對節日的初步體驗,于是,我引導學生暢所欲言,學生由"中秋節"這個中心要素聯想到了與之相關的一系列子要素:節日由來、節日傳說、團圓賞月、節日習俗、中秋詩詞等。然后,我讓學生從中選擇自己最感興趣的一個要素進行拓展說話,在小組交流討論后,學生們的發言豐富多彩,娓娓道來:如一位學生由"團圓賞月"聯想到海峽兩岸的中秋月圓夜,(www.baimashangsha.com)一水相隔,佳節思親,卻天各一方,非常希望臺灣早日回歸祖國的懷抱。還有學生由這個話題聯想到了一些有關中秋圓月的詩詞:《靜夜詩》《古朗月行》,《水調歌頭》等……《中秋節》這一作文題經過對"中秋節"這一要素的擴張,在同學們的有效探究中,擴張出無數的"子要素",從而激活了學生的生活體驗,有效拓寬學生的選材思路。
二、運用"要素組合方式",有效地激活學生的語言儲備
說是寫的基礎,作文教學的前奏就是引導學生對話交流。高效的作文教學過程,就在于有效激活學生的語言儲備。我們知道,學生對身邊發生的事同樣表現出高度的關切、熱情、激動、好奇等,這種欲望,正是習作的最好元素。作為教師,此環節,只有運用好要素組合方式,將學生記憶中的生活細節充分激活,這樣的激活過程,正是轉化自身富有個性化的語言習慣的過程,這個過程,正是作文內容詳實、豐富、有質感的再造過程。從而使作文具體、生動、形象、飽滿起來,從而使我們的作文教學充滿張力。
如在一次即席命題作文《今天發試卷》的習作指導課中,我開門見山提問道:"看到這個題目,你的心情怎樣?"這個問題拋出后,一個個美妙的詞匯呼之欲出:非常緊張、忐忑不安等,我馬上要求學生根據自己所說的詞語來描述自己此時的真情實感。在學生自由打稿后,接著,我又模擬了上臺領試卷的情境,讓幾位上臺領試卷,要求其他學生觀察這幾個學生此時的神態和動作。由于學生有著深切的體驗,一個個美妙詞匯脫口而出:興高采烈、從容不迫、滿面春風、垂頭喪氣……我馬上鼓勵學生用"有的,有的,還有的"這個關聯句式,將觀察到的場面帶上這些詞再說出這個場景。最后,在"發試卷后"這一環節中,我再問: "此時此刻,你的心情怎樣?你想些什么?在這樣的氛圍中,學生有感而發:有的說:"不要急,相信你下次會考好的。"有的說:"勝不驕,敗不餒,好樣的!"……我運用"看、做、想、說"等要素組合方式,讓學生經歷了"發試卷的過程",有效地激活了學生的生活和語言儲備,讓學生"我口表我意""我手寫我心".
三、運用"要素組合方式",有效地改變學生的思維方式
習作的源頭便是大膽的想象。在引導學生進行要素擴張時,我鼓勵學生善于睜大"發現"的眼睛,從新視角認識新事物,以此改變自己的思維方式,讓學生養成留心觀察生活的習慣。我將"要素組合方式"運用于習作訓練中,初步形成了三部曲模式,即"看圖畫、聽想圖畫、說圖畫";四步選材法,即"立題,集材,選材,組材";命題作文五步法,即"確定要素,羅列要素,提煉要素,擴張要素,加工要素"等。通過運用這些操作模式,有效拓展了作文寫作的空間,改變了學生的作文思維方式,從而達到了作文過程的高效化。
如蘇教版三年級《端午節》作文指導課上,我首先引導學生交流課前所收集到的有關"端午節"的資料,然后,讓學生從中歸納出這些資料的類別。材料要素分類好后,在此基礎上,我又引導學生根據自己感興趣的內容選擇自己想創作的作文主題,即自己所想寫作的內容。這個過程十分重要。因為,一篇完整的習作,首先在于確立一個好的題目,這好比一個人的眼睛,這就是題眼;其次,習作材料的選取,就要比一個人的衣著打扮,是影響一個人的氣質的一個因素,所以,選材也是影響全篇內容是否準確地達意的一個因素。所以在主題確定后,接下來,學生就可以開始圍繞自己感興趣的端午節的"來歷"和"風俗"兩方面內容選擇自己所需要的"材料要素"進行首次整合。然后再次整合,直到形成自己滿意的一個呈現。最后,我采用的"立題——選材——排序——串聯"四步整理、編輯資料的方法,給選好的材料"要素"進行排序,再用語言把這些材料串聯起來,這樣就是一個"完成習作"的過程。
在作文教學中,善于運用"要素組合方式",通過有效對接生活積累與語言積累兩個資源庫。通過這樣的對接,學生運用"看、聽、感、想、做"這"五指成金法"寫出了真情實感,寫出了妙趣橫生。我教得輕松,學生寫得放松。這樣的學習方式對于實現習作教學的"有效化",實現習作教學的"個性化",具有十分重要的實踐意義,從而實現了"師生共同發展,共同解放"的課程目標,高效地提升學生的作文素養。
【淺談"要素組合方式"在小學作文教學中的運用】相關文章:
切實"削文山""填會海"轉變文風會風08-27
"Hello Kitty貓"吸管杯03-27
堅持"五有"力求"五更"扎實推進辦公室工作全面提質08-27
"文明餐桌, 光盤行動"倡議書05-17
武術協會 武術"五進"活動方案05-25
"千課萬人" 學習心得04-21
"書香三八"征文:面朝高鐵 春暖花開04-17
世界上最大的謊言就是"你不行 "05-04
"推動移風易俗 樹立文明新風"倡議書05-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