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激勵教育法在英語課堂教學中的應用
激勵教育法在英語課堂教學中的應用作者/胡曉霞
摘 要:近年來,激勵教育逐漸受到教育界的重視。英語作為一門外語,在課堂教學中,學生存在學習目標不明確、學習勁頭不足的現象。引進激勵理論,明確激勵教育的原則,運用激勵教育的方法,激發學生學習英語的自主性。
關鍵詞:激勵教育;英語;課堂教學
激勵教育法是激勵理論在教學中的運用。激勵理論是20世紀20年代以來,隨著激勵在管理活動中的增強形成和發展起來的一種現代管理理論。激勵教育的出現與20世紀80年代涌現的主體性教育思潮有著極為密切的關系。20世紀90年代以來,激勵教育的教育理念越來越受到教師的重視。英語作為一門外語,其課堂教學常常遇到學生動機不清、學習目標不明、學習勁頭不足的情況,引進激勵教育理念,運用激勵教育手段,顯然對激發學生英語學習熱情、提高英語學習的自主性大有幫助。
一、激勵理論
激勵指的是激發人的動機,誘導人的行為,使其發揮內在潛力,為實現所追求的目標而努力的過程。美國學者托馬斯·費茲科和約翰·麥克盧爾認為,激勵指動機的引發,是激活、指引、維持行為的心理過程,學生動機的引發包括三個方面的內容:動機引發的方向或目標、動機引發的相對強度、動機引發的持續性。教育激勵的主體主要是教育工作者,有時也可以是家長或同伴,教育激勵的客體是受教育者,即學生。教育激勵的目的,是激發學生努力學習,積極上進,有時是為了矯正學生不良行為習慣,使其朝著激勵者期待的方向努力。
二、激勵教育的原則
1.參與性原則
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表現在學習的參與上。教師在教學的各個環節都要充分考慮到學生的參與性,以多種方式吸引學生參與教學活動,如,觀察圖片、欣賞英文電影、模擬對話、完成學習頁等,積極調動學生的感官,動腦、動手、動口。
2.信任原則
師生之間的信任,同伴之間的信任,讓學生相信自己的學習能力可以完成學習任務,(www.baimashangsha.com)這種信任足以使學生產生學習的動力。
3.發展性原則
強調學生的主體地位及學習的自主性。教學過程是師生交往、互動的過程,學生帶著自己的知識、經驗、思考參與課堂活動,課堂教學呈現出豐富性、多變性和復雜性。因此,課堂上,教師要讓不同層次的學生都能得到發展。
4.期望性原則
皮革馬利翁效應告訴我們,對一個人傳遞積極的期望,就會使他進步得更快,發展得更好。教師對學生完成學習任務的期許是對學生學習能力的積極態度。教師的神態與語言都能在一定程度上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使其參與到課堂教學中來。
5.系統性原則
在課堂教學中建立激勵機制,對學生一次或多次課堂表現、作業表現、英語活動表現等進行動態管理,以當下或周、月、學期進行評價,給予口頭、物質或獎狀等形式的鼓勵。
三、激勵教育的方法
激勵教育的過程,就是教育者為使受教育者積極進取、健康發展,以激勵的教育行為,從外部給受教育者以適當的激發,使受教育者將要求內化為個體自覺行動的過程。激勵教育可從以下兩方面實施:
1.教師激勵
在激勵教育中,教師激勵占重要的比例,教師正確使用激勵方法至關重要。
(1)樹立信任形象
布魯納指出:“教師是教學過程中最直接的有象征意義的人物,是學生可以視為榜樣并拿來與自己相比較的人物。”教師信任形象深刻有影響的學生。教師在課堂上常常以積極的態度評價學生,讓學生切實看到自己的優點與不足,信服教師的評價與指導,重視教師的看法,受激勵的程度也相對高。
(2)激勵語言有針對性,恰如其分
如,學生介紹一道菜的制作,教師評價、原料介紹非常具體,貼心地把相應的量也告訴我們了,最值得稱道的是自己親自動手制作菜肴,通過查閱資料,利用字典工具,請教同學,非常清晰地介紹了制作步驟,與上次任務完成質量相比,語言的流利度、步驟表達的準確度、介紹時的姿態自信度都有非常大的進步。針對性的激勵性評價一出示,學生了解自己在哪些方面的確表現優秀,要發揚。
(3)激勵的可行性
面對不同基礎的學生,教師布置任務的難度要有差異。如果任務難度太大,學生無法完成,教師的激勵發揮不了作用,同時會讓學生產生不信任感。因此,教師的激勵要建立在了解學生困難的基礎上,也要明確教學目標,培養學生什么能力?關注學生哪些方面?并且對學生進行合理的引導,開啟學生的思維,指點學習門徑,給學生的學習過程與學習成果以必要的強化與激勵。
(4)激勵的姿態
當教師想要激勵學生時,姿態是一種傳遞積極信息的途徑。微微前傾的上身、面容的微笑,尤其是期許的眼神,無不表現出教師滿腔的真誠,滿心的等待,哪能不觸動學生的心弦,激發學習的參與性。
(5)激勵的場合
教師要把握時機,在各種情境和場合肯定學生的行為,給學生貼上各種積極的標簽。在上課前,對參加英語電影配音大賽獲獎的學生進行公開表揚:“他們英語流暢,口音地道,表現力非常強,在老師眼里,超過電影原音的精彩。”
2.同伴激勵
實踐證明,小組活動比個人獨立學習的效果好得多。英語課堂教學越來越多地引入小組活動,為學生營造安全、舒適的學習環境是考慮原因之一。在學習小組中,小組成員通過合作分工,明確職責擔當,輪流承擔組織者、指導者、執行者等不同角色,在與同伴合作、交流、探究中學習、提高。
此外,通過學習小組活動,學生容易找到學習的榜樣。來自同伴的學習榜樣非常真實,榜樣的類型也是多方面、多層次的,易于激勵學生模仿、學習。
隨著學生年齡的增長,相當一部分的學生對英語學習的興趣卻逐漸降低,缺乏主動學習的動力與能力。激勵教育重視激發學生的自主性,以發展的眼光評價學生,營造安全、舒適的英語學習環境,鼓勵學生在不同情境中實踐和展示自己的英語學習成果。通過激發學生的內在動機,使其形成自我激勵的意識和能力,從而不斷增強其學習和發展的自主性。
參考文獻:
[1]黃紅星,蘇俊霞.激勵教育法的實施依據及方式[J].社會科學論壇,2006(05):171.
[2]孫彤.組織行為學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0:22.
[3][美]托馬斯·費茲科,約翰·麥克盧爾.教育心理學:課堂決策的整合之路[M].吳慶麟,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175.
[4]張桂芳.激勵教育探究[J].太原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12):115-117.
[5]潘永興.小議激勵教育[J].人民教育,1998(12):28.
[6][美]布魯納.教育過程[M].北京,文化教育出版社,1982:98.
【激勵教育法在英語課堂教學中的應用】相關文章:
“信息溝”在大學英語口語教學中的應用08-27
詞匯軟件在大學英語詞匯教學中的應用08-26
信息技術應用的課堂教學反思02-07
應用寫作中倫理的缺失與對策07-11
化學計量在實驗中的應用教案08-25
《化學計量在實驗中的應用》教案01-12
小語課堂教學中的演示技能04-25
任務分析在課堂教學中的作用03-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