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code id="ya7qu"><span id="ya7qu"><label id="ya7qu"></label></span></code>

    <b id="ya7qu"><bdo id="ya7qu"></bdo></b>
    <wbr id="ya7qu"><optgroup id="ya7qu"><strike id="ya7qu"></strike></optgroup></wbr>
  2. <u id="ya7qu"><bdo id="ya7qu"></bdo></u>
    現在位置:范文先生網>教學論文>綜合教育論文>高職院校校企合作模式的深化與發展——“協同創新”

    高職院校校企合作模式的深化與發展——“協同創新”

    時間:2022-08-25 11:35:38 綜合教育論文 我要投稿
    • 相關推薦

    高職院校校企合作模式的深化與發展——“協同創新”

      高職院校校企合作模式的深化與發展——“協同創新”

    高職院校校企合作模式的深化與發展——“協同創新”

      作者/劉吉如 彭華

      摘 要:當前高職校企合作基本處于初低級階段,作為合作一方的企業受益不夠、動力不足,校企無法深度融合。協同創新以協同方式將校企雙方優質要素進行組合,以促進創新,實現校企雙方的互利共贏,為高職院校校企合作的深化與發展提供了更廣闊的舞臺。實現校企協同創新需要與區域經濟社會發展協同,創新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的能力;產、學、研相互協同,創新科研服務能力;校企合作體制機制改革協同,創新一體化機制。

      關鍵詞:協同創新;高職校企合作;深化;發展

      一、當前高職院校校企合作的基本現狀及其問題分析

      1.高職院校校企合作的現狀

      高職教育校企合作人才培養模式是一種利用學校、企業、政府教育部門不同的教育資源和教育環境,培養適合行業、企業需要的應用型人才為主要目的的教育模式。校企合作是高職院校不可或缺的基本條件,這是由高等職業技術教育的基本屬性決定的,可以說校企合作的成功與否關系到高等職業教育能否辦出特色。

      從20世紀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中期開始,我國高等職業教育的發展雖然只有短短的十幾年時間,然而經過十幾年的艱苦努力,高職院校不僅為地方經濟建設和相關行業培養了一大批急需的高端技術技能型人才,而且在辦學的過程中也與大量的企業“結緣”,形成了良好的合作關系,進行了不同形式、不同層次、不同特色的合作。

      2.當前高職院校校企合作亟待解決的問題

      校企合作既是高職院校發展的必由之路,又是高職院校生存發展的內在需要。然而,目前校企合作在理論與實踐中都存在大量亟待解決的問題:

      (1)在高職能力培養體系上,培養目標本身就缺少深層理念。建立在職業分析基礎上的高等職業教育人才培養方案基本上都強調“理論夠用、注重技能”,在這一指導思想下,校企合作很容易走入“重技能、輕理論”的誤區,校企合作往往只注重單一技能訓練,輕視理論基礎學習,培養出來的學生往往只具備單一技能,缺乏完善的職業能力,發展后勁不足,創新能力不夠,不能培養出完全符合企業實際需要的人才。

      (2)沒有形成合理的利益分配機制和風險共擔機制。在目前已形成的校企合作中,大多都是學校為求生存、求發展和適應市場經濟的要求而被迫向行業企業尋求合作,(www.baimashangsha.com)由于這種校企合作往往是高職院校在與企業的合作中是“校企合作”的組織者、策劃者以及主要的實施者,學校一方占主導地位,受益者主要是學校和學生,多數企業沒能直接受益,企業還要承擔增加管理成本、安全生產風險、產品質量風險。學校與企業之間沒有形成合理的利益分配與風險共擔機制,導致在校企合作中企業參與度不高,積極性不強。

      (3)學校自身存在的問題,制約了校企合作的開展。由于學校自身存在的一些問題,往往企業的利益難以實現,一些高職院校學校師資力量薄弱,教師缺乏實踐經驗,專業理論與實踐教學脫節,自身的科研能力較弱,科研水平和技術能力都很難滿足企業對于高端技術技能型人才的需求,也無法滿足企業科學技術創新需求。

      二、“協同創新”——高職校企合作深化與發展的必由之路

      1.協同創新理論的提出及其基本原理

      協同創新是以知識增值為核心,由企業、政府、知識生產機構(大學、研究機構)、中介機構和用戶等為了實現重大科技創新而開展的大跨度整合的創新組織模式。協同創新由政府引導,通過促進企業、大學、研究機構發揮各自的優勢、整合資源,實現各方優勢互補,加速技術推廣應用和產業化,協作開展產業技術創新和科技成果產業化,是當今科技創新的新范式。

      在當今中國,校企合作是協同創新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途徑。胡錦濤在清華大學建校100周年的講話中明確提出“協同創新”的思想,要求“政產學研用”等創新主體充分發揮各自優勢,突破各種體制機制障礙,建立和完善國家創新體系,緊緊圍繞國家需求大力實施協同創新,不斷提升國家的自主創新能力,最終實現創新型國家的建設目標。高職院校作為我國高等教育的組成部分,是人才培養、知識傳承和科技創新的主要陣地,在協同創新乃至國家創新體系中占有重要地位,高職院校以培養適應經濟發展需要的高端技能型人才為培養目標,其開放和多元化的辦學理念以及“政校行企”多方聯動的辦學模式和“校企合作、工學結合”的培養方式,為基于知識應用與實踐的技術創新提供了最好的平臺。

      2.協同創新——推動高職校企合作的深度發展與融合

      高等職業教育的人才培養目標是培養在生產、經營、管理和服務第一線工作的高端技術技能型人才,強調培養目標的職業定向性,具有職業性、直接性、實踐性和靈活性的特點。在教學組織時,主要根據社會的實際需要,以職業能力為本位進行教學組織,而不是按照學科體系進行的。高職教育培養目標的職業定向性,決定著高職院校的人才培養必然更多地融入行業、產業、企業等社會需求要素,強調教育教學活動更多地與生產實踐、社會服務、技術推廣與技術開發緊密結合,從而在“協同創新”方面更多地具備了“應用性”與“實踐性”的優勢,能夠直接地服務于行業、企業以及地方經濟發展。

      協同創新理論的提出,無疑為高職校企合作提供了廣闊的舞臺,解決了當前校企合作所面臨的主要問題。在這種深層次的合作模式中,企業與學校相互滲透,學校根據企業的發展需要設定技術攻關和研究方向,并通過企業將研究成果轉化。企業根據學校的研究需要向學校投資,并負責將學校的研究成果轉化。在這種合作模式中,校企深度融合,雙方建立了利益共享關系,真正實現了“教學、科研、開發”三位一體。

      三、高職院校校企合作協同創新路徑分析——以長沙環境保護職業技術學院為例

      1.與區域經濟社會發展協同,創新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的能力

      長期以來,高職教育都被認為是高等教育與區域社會經濟發展的結合,具有鮮明的地域性特點,它不僅為區域經濟發展培養人才,而且在規模、專業設置、人才培養規格等諸多方面受到區域經濟發展水平的制約。不同的區域經濟發展水平與特點將對高職教育提出不同的要求。因此,高職教育的辦學定位始終注重與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相依托,并融入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的總體規劃之中,努力實現辦學定位于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的協同效應。實現高職教育的區域化發展,這不僅是區域經濟、高職教育非均衡發展的客觀要求,也是有效促進區域經濟與高職教育協調發展的必由之路。遵循這一思路,長沙環境保護職業技術學院確立“立足湖南,輻射全國”的辦學定位,以把學院辦成湖南省內特色鮮明的環境保護教育和高端技術技能人才培養基地為目標,努力通過人才培養、職業培訓、產學研結合、技術服務等方式服務地方經濟發展,著力為湖南區域協調發展提供人才保證和智力支持,努力為地方經濟社會發展培養更多高端技能型人才。

      2.產、學、研相互協同,創新科研服務能力

      “產、學、研”相結合是優化企業科技行為和提升高職院校自身發展能力的有效途徑,是科研、教育、生產等不同領域社會分工在功能與資源優勢上的協同與集成化,長沙環境保護職業技術學院積極轉化科研成果,為企業提供技術服務與支持。近幾年來,學院為合作單位開展廣泛的技術項目研發和技術服務,共同解決生產、管理中的技術難題。學院對外承接環境影響評價、環境規劃、上市企業環境核查等技術服務項目共310項,企業清潔生產審核項目72項,合同金額達到5000多萬元;高科環境監測技術研究所擁有湖南省技術監督局CDMA計量認證資質,年開展水質環境監測等分析監測業務300多項,合同金額共計500多萬元。在合作過程中,學院主持制定國家標準6項,主持制定地方標準1項;國家發明專利1項,實用新型專利5項,參與56家企業的產品研發和環境污染治理技術攻關完成應用技術研究課題88項,其中,為國內知名環保企業武漢天虹智能儀器有限公司的空氣自動監測系統和長沙力合科技有限公司的水質自動監測系統的研發定型生產,提出了有價值的技術方案和建議,解決了采樣、分析、數據傳輸和統計方法等方面的關鍵技術;承擔了“2010年國家重點監控企業污染源自動監測數據有效性審核”、省財政廳“100萬項目資金支持的農村生態環境保護項目”等各級各類培訓上百期,為行業企業培訓人數7500多人次,對湖南、湖北、廣東、海南等四省所有環保領域國有企業3000多名環保技術與管理人員進行系統培訓,形成了學院與行業企業互動共贏的良好局面。

      3.校企合作體制機制改革協同,創新一體化機制

      體制機制創新是高職院校發展的不竭動力,著力推進體制機制一體化改革,就是要把協同創新與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統一起

      來,堅持人才培養、社會服務、科學研究的一體化設計思路,做好頂層設計、科學規劃,創新組織模式和運行機制,建立健全協同創新的內部催生機制制度保障體系,努力推動資源共享,促進創新要素的有機融合和全面共享。在推進體制機制改革過程中,學院以內在機制改革為依托,首先是加強內部管理機制改革。要按照責、權、利一致的原則,嘗試推行院系兩級管理體制,充分調動院系兩級積極性和主動性。其次是加強內部人事制度改革。堅持以人為本,推進內部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建立績效分配制度,制訂激勵性獎懲機制。再次是拓寬籌資渠道,多方籌措資金,不斷完善基本建設。作為經濟欠發達地區的高職院校,注重建設發展,破解基礎薄弱難題,學院想方設法籌集資金,逐年進行建設,逐步改善辦學條件。

      總之,協同創新的校企合作,就是要求高職院校堅持人才培養、專業建設、科學研究和機制創新一體化的設計思路。以提升高職院校創新能力為突破口,通過協同,提升高職院校人才的創新精神,提升專業建設的創造能力,提升科研成果的創新水平,為高職教育內涵式發展和質量的全面提高開拓更大空間,使高職教育在國家創新體系中發揮更大作用,為建設創新型國家做出應有的貢獻。

      參考文獻:

      [1]黃亞妮。高職教育校企合作模式初探[J]。教育發展研究,2006(6):68-73.

      [2]陳勁。協同創新[M]。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12.

      [3]胡春林。高職院校協同創新的推進方向與思路[J]。職業技術教育,2012(25):53-55.

      [4]張明艷,孫曉飛。協同創新理論與校企合作實踐研究[J]。金融教學與研究,2013(3):50-54.

      [5]李祖超,聶颯。產學研協同創新問題分析與對策建議[J]。中國高校科技,2012(8):24-25.

      作者簡介:劉吉如,男,漢族,湖南隆回人,長沙環境保護職業技術學院講師,主要從事環境法、刑事法教學研究。

    【高職院校校企合作模式的深化與發展——“協同創新”】相關文章:

    校企合作共建實訓基地培養創新人才11-10

    校企教育論文:校企合作培養“卓越工程師”08-27

    校企合作公司領導講話08-10

    校企合作公司領導的講話05-15

    實踐校企合作 推動課程改革04-24

    校企合作工作計劃02-13

    校企合作工作總結05-08

    “棄考”引發的高職院校發展困境與應對舉措08-26

    校企合作的心得體會思考10-22

    校企合作公司領導的講話4篇05-15

    国产福利萌白酱精品tv一区_日韩亚洲中字无码一区二区三区_亚洲欧洲高清无码在线_全黄无码免费一级毛片
    1. <code id="ya7qu"><span id="ya7qu"><label id="ya7qu"></label></span></code>

      <b id="ya7qu"><bdo id="ya7qu"></bdo></b>
      <wbr id="ya7qu"><optgroup id="ya7qu"><strike id="ya7qu"></strike></optgroup></wbr>
    2. <u id="ya7qu"><bdo id="ya7qu"></bdo></u>
      亚洲精品自产拍在线 | 亚洲六月丁香六月婷婷 | 亚洲欧美福利一区 | 亚洲国产欧美在线 | 色鬼色无需播放器在线视频 | 日韩一中文字幕在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