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建立適應時代需求的學生培養方案
建立適應時代需求的學生培養方案
文/蒙香菊
摘 要:為了提高高職學生的可持續發展能力,即培養與提高學生的主動學習、探究學習、合作學習、終身學習能力,研究建立了一套適應時代需求的學生培養方案。第一,通過較完整的入學教育及就業指導體系幫助學生建立主動學習、探究學習的意識;第二,通過課程及教學方法的改革幫助學生學習科學的適應自身的學習方法;第三,在前兩方面能力初步具備的基礎上,引導學生建立合作學習與終身學習的理念。
關鍵詞:入學教育;課程改革;就業指導;良性循環
中圖分類號:G640
我國高等職業教育培養了大量面向生產、建設、管理和服務一線的技能型和復合型人才,較好地滿足了各行各業對各類人力資源的需求,有力地支持和促進了經濟建設與社會發展。但高職教育的瓶頸問題,如辦學條件、育人模式、就業水平等,還沒有得到根本的改善。
目前,很多教育研究者提出了職業教育的發展及改革思路,很多高職院校也結合可持續發展路線并根據本校特點,形成了自己的辦學特色,提出了如入學“雙起點”、畢業“雙證書”;構建產學合作、校企合作、產學研結合、產訓結合等的教育模式;創建“前廠后校”的產學結合模式;實施訂單式教育模式等新發展思路。但在學生中出現了重專業輕基礎、重知識輕能力、重功利輕素質、重科技輕人文、重實用輕理論的現象,導致自身素質畸形發展,綜合素質不高,使得學校的人才培養與社會發展需求脫節與錯位:一方面,不能保質保量地培養社會急需的人才;另一方面,大量的畢業生不受社會歡迎,以致供大于求。
面對這些問題,學校應該根據時代需求的變化提出新的教學理念、發展及改革方向,建立和完善、充實和提升辦學特色,即建立一套適應時代需求的有特色的學生培養方案,提高高職學生的綜合素質能力,尤其是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而這些能力需要在三年的高職學習和活動中時時啟發培養才能逐步具備。本文從以下幾個方面來建立適應時代需求的學生培養方案:
一、建立較完整的入學教育體系
入學教育主要從教育目的、教育實踐內容、教育實踐成果檢驗與評價三個方面展開,并且具有多樣性、針對性與協調性的特點。
1.教育目的
學校教育的目的是培養德、智、體、美等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而入學教育擔負著學生“第一引路人”的重擔。針對學生存在的問題,入學教育應重點開展德育,包括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法制教育、健康心理品質教育等。當學生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后,不僅為智育、體育、美育等方面的個人素質的提高打下了基礎,還促進了整個民族綜合素質的提高。
2.教育實踐內容
入學教育并不只在開學初的前幾周進行,而是貫穿于整個大學生活的,包括開學初的入門教育、思想教育、專業教育、學習指導幾個方面,能夠幫助學生盡快地完成心理上與角色上的轉換,調整好思想狀態,制定科學的適合自己的學習規劃,以避免虛度光陰。
3.教育實踐研究成果檢驗與評價
入學教育體系的建立與實施的過程,需要專門的管理機構對其進行追蹤與檢驗。入學教育管理機構如何構建,對入學教育體系的成功與否起著決定性作用。若不在這方面認真思考、積極實施,入學教育體系在高校這個大集體極容易出現“斷鏈條”現象,最終走向形式化道路。
構建入學教育管理機構,尤其需要注意各職能部門的協調性,首先,學校層面要成立學校入學教育領導工作小組,全面對入學教育的制定、執行、反饋評價等方面進行研究部署,在各部門和各院系之間進行協調溝通與統籌安排。其次,在院系、各職能部門之間建立領導工作機構,(www.baimashangsha.com)并制定相關制度,明確職責和分工,并對相關執行部門或教職工,如任課教師、班主任、輔導員、學生干部、學生社團等進行專門培訓,確保學生入學教育能夠順暢、有效地
進行。
二、課程設置合理化
以本校電氣自動化專業為例,對課程設置的改革主要從基礎課、專業理論課與實訓課程的結合上做出課程設置的改革,綜合考慮課程時間安排、課時、內容等多方面,使幾個方面有機結合、相輔相成。
1.基礎課與專業課程的結合
第一方面,像高數、英語、計算機語言這幾門基礎課,是大學一年級必修的課程,由于難度較大,致使很多學生剛上大學因為學不懂、不及格等原因失去了對學習的信心,不利于學生的發展。所以,對于基礎課,可找到與本專業相關的專業理論或實訓課程的關系,將有聯系的內容重點學習,無聯系的內容簡單介紹,能夠從一入學就逐步培養并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與學習能力。比如英語,可以從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出發,挖掘與專業的初步關系,如一些相關科學家的小故事、專業術語的由來等等。比如高數,可以從專業課所需要的數學基礎出發,適當地補充初等數學知識,使學生的學習能夠由易到難,做到漸進式的進步。第二方面,像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計算機文化基礎等幾門課程的學習過于形式化,無法達到學校及課程的教育目的,所以,為了確實達到教育的目的,可以采用多種教育方式,如將這些課程與入學教育體系、就業指導體系結合起來,相互協調,發揮實效。
2.專業理論與實訓課程的結合
將專業課與實訓課真正結合起來的目的是對學生的培養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前半學期理論、后半學期實訓,邊實訓邊上相關理論,但對于目前所存在配合不當的問題,也是需要進一步思考的問題。
3.公選課與必修課的結合
學校可在了解學生需求及增強學生學習興趣的基礎上更多地開設長期或短期有效的公選課,也可結合與必修課的關系,讓
學生的選修與必修課程的學習互相促進。
4.科學的教學方法
教師是學校與學生聯系的紐帶,學校提出培養目標、教學計劃等,需要任課教師提出有針對性的適應學生特點的教學方法,并去實踐檢驗。如,研究精品課配套教學方法、研究實踐式教學方法、研究興趣式教學方法、研究學生主導式教學方法等。
三、建立可行有效的就業指導體系
根據就業需求,在各個階段安排行之有效的就業指導,結合校企合作平臺,進行如講座、參觀、實踐、經驗交流、專門課程指導等實踐活動安排,以提高學生的就業能力,包含擇業觀念,就業初的競爭能力,就業后獲取新知識、新技術的能力,責任感和事業心,團結合作精神等多方面能力,并研究如何與入學教育相呼應。
在21世紀知識經濟、信息技術飛速發展的背景下要求畢業生具備獲取新知識、新技術的能力,事業心、責任感及團結合作精神。建立一套適應時代需求的學生培養方案,并在實踐中去檢驗,不僅能提高學生的可持續發展能力,還能夠對其他幾方面的制約因素起到突破與規范的作用,形成良性的閉環循環系統。
參考文獻:
[1]全國十二所重點師范大學聯合編寫。教育學基礎[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6.
[2]譚頂良。高等教育心理學[M]。南京:河海大學出版社,2002.
[3]韓爭艷。與時俱進地創新新生入學教育的內容與形式[J]。高等教育在線,2009(9):121.
[4]王紅霞,劉小平。淺談大學新生入學教育的內容[J]。西昌學院學報,2008(3):131.
[5]方成智。高職課程改革預期目標偏離探析。湖南科技學院學報,2012(134):136.
[6]魏振乾。高職課程改革的制約因素及對策。職業教育研究,2012(138):139.
[7]楊梅花。高職就業指導課課教學改革之我見。教改創新,2013(50)。
[8]戴亮,王璐璐。大學新生常見心理問題及對策[J]。藥學教育,2006,22(5):35.
注:本文系中國高等職業技術教育研究會“十二五”規劃課題《提高學生可持續發展能力的研究——建立適應時代需求的學生培養方案》(課題編號:GZYLX2011336)部分研究成果。
作者簡介:蒙香菊(1980-),女,漢族,天津市薊縣人,碩士研究生,天津職業技術師范大學高職部,講師,研究方向為職業院校的學生培養方案。
(作者單位 天津職業技術師范大學高職部)
【建立適應時代需求的學生培養方案】相關文章:
建立適應電子商務的稅收體系02-21
從企業需求談大學生職業素質的培養08-18
信息時代如何培養學生的信息素養02-21
對培養適應行業需要的物流人才的思考02-20
適應市場需求、探索駕校發展新路子08-18
需求與回應:一項關于流動兒童適應的再研究02-26
建立適應WTO的外資企業稅收優惠法律制度02-21
建立適應WTO的外資企業稅收優惠法律制度02-20
建立班級激勵機制,培養良好班風0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