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在數學課堂中成長——記《有余數的除法》磨課歷程(通用10篇)
隨著社會不斷地進步,課堂教學是重要的工作之一,反思自己,必須要讓自己抽身出來看事件或者場景,看一段歷程當中的自己。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在數學課堂中成長——記《有余數的除法》磨課歷程,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在數學課堂中成長——記《有余數的除法》磨課歷程 1
在得知要準備一堂區級低段數學教研課時,一塊沉甸甸的石頭便裝在了心里,走路、吃飯、乃至睡覺都時不時地在心里“咯噔”一下。然后,心緒不寧:上什么呢?怎么才能體現我們的121師生學習共同體教學模式呢?怎么體現雙主共學呢?……一系列的問題就在腦海里翻滾著,直到上完《有余數的除法》后,心里的那塊石頭才慢慢地落了下來。
教研活動結束,整理抽屜,出現在我眼前的是一摞摞打印教案、手寫教案、紅的、黑的、密密麻麻的評課記錄,這些都是此次磨課的珍貴印記。
感悟一:團隊的力量是無窮的
一次次試講,一次次反思,一次次更新,一次次收獲,這其中有過困苦與彷徨,有過希望與欣賞。在“磨課”的這一周里,經常有老師問我是不是很累?而我,總是用微笑來回答,這是發自內心的微笑,因為我是幸福的。俗話說:“三人行,必有我師。”數學團隊的老師為我磨課中的每節課煞費苦心。每次的試講中,他們總會認真聽,聽后為我獻計獻策,毫無保留地說出自己的想法,幫助我不斷完善教學設計、理清教學思路。每次評課后,我將大家給我提出的意見進行整理、修改,再次完善自己的教案。經過透徹地分析與理解,再進行第二次試講,各位教師再次聽課、評課,將兩次課堂進行比較,總結出我的進步與不足。當時大家坐在一起給我耐心講解的場面還歷歷在目。大家各抒己見,思維在交流中碰撞,許多真知灼見在相互的`交流中產生,那是集體智慧的結晶,是團隊精神的良好體現。我也一一記錄下了大家的寶貴意見,消化吸收,不斷改進、不斷提高。
感悟二:在磨課中歷練自己
特級教師黃愛華曾說:“磨課、磨人。”原來看到其他老師磨課時,也能感覺到磨課真不容易,但這次親身經歷了磨課的過程我才真正體會到了磨課、磨人的味道。我在一次次的試講過程中磨教學環節、磨一個神態動作、磨我該說的每一句話……在這樣的“磨礪”中,我知道了我的口頭禪、語言的啰嗦、愛重復學生說話等不好的習慣。于是我一次次對著鏡子講、一次次給自己錄音,反復地對著教案聽著錄音,找到了啰嗦的語言,再進行講解背誦,甚至我還對著我的家人把教案講給他們聽。功夫不負有心人,通過我的練習我的語言精練了,口頭禪少了……讓我真的在這次磨課中得到了進步、得到了成長。
這次上教研課磨課的歷程,讓我收獲很多,感觸也很多。在今后,我一定會不斷努力,不斷琢磨,不斷改進,爭取做得更好。
在數學課堂中成長——記《有余數的除法》磨課歷程 2
如何用豎式計算是這個學期學生剛剛接觸的新知識,所以教學中為了讓學生對所學知識更感興趣,主要是通過讓學生操作,觀察,思考這一系列活動完成的,這樣可以激活學生的思維,使學生比較深刻地領會有余數的除法的計算法則,充分地體現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另外“余數要比除數小”是計算除法必需遵守的法則,教學中我并沒有硬性地將這個法則講給學生聽,而是讓學生通過觀察和比較去發現它,并從正反兩方面去探討如此規定的``理由。最后,我還組織了及時的,必要的練習,使學生透徹地理解并掌握這種計算方法。
本節課我主要分四個層次進行教學:
一、初步理解計算過程
二、發現“余數要比除數小”的計算規律
三、掌握試商方法
學生計算有余數除法時,一般會采用兩種不同層次的方法:一是借助直觀圖或動手操作求得商和余數;二是利用乘法口訣進行試商。試商的本質是依據除法運算的意義,著眼乘、除法的關系進行的一種較為抽象的思考。初步理解并掌握試商方法,不僅是為了達成本節課的基本教學目標,也是為今后繼續學習除法計算奠定基礎。此段教學過程,聯系具體的問題情境,充分利用學生已有的計算除法的經驗,引導學生逐步掌握試商的思考方法,體現了由具體到抽象、由特殊到一般的數學化過程,有利于學生在活動中逐步提升數學思考水平。
四、體會計算有余數除法的價值。
通過解決實際問題,能使學生體會計算有余數除法的實際應用價值,而對解決問題過程進一步深入的思考,則能使學生對有余數除法的理解更加清晰、更加透徹。
在數學課堂中成長——記《有余數的除法》磨課歷程 3
《有余數的除法》本課的教學目標是通過對具體物體的平均分,理解什么叫有余數的除法,再體會什么情況可以用有余數的除法來表示,了解余數的含義,知道余數一定要比除數小。教學重點和難點是通過實際操作感悟、理解有余數的除法,通過合作交流探究除數和余數的大小關系,理解余數要比除數小的道理。下面對本節課的教學作如下反思:
一、在問題情境中理解意義本課的設計,我充分利用問題情境讓學生用數學眼光去發現生活里的“有余”現象。例如本節課讓學生通過“擺草莓”的生活情景,充分了解到平均分有兩個結果:一是剛好分完;二是余下少許不能再平均分,并通過小組和全班同學的討論、辨析,大家都參與了有余數除法、余數等知識的發生、發展的過程,在情景體驗中理解有余數除法的意義,并充分體驗生活中的.數學氣息,感受生活中的余數問題需要用數學方法來解決。讓學生們獲得了成功感,感受到學習數學的價值。在心理上驅動著學生強烈的求知欲,在情感上產生了濃厚的學習興趣。
二、在動手操作中提升學生能力本課的通過教學“擺草莓”、“擺小棒”的操作活動,教師留足時間和空間讓學生幾次自主操作,在操作比較中探索有余數除法。學生在已有的知識積累和力所能及的情況下,通過“擺一擺”、“猜一猜”等活動獨立地完成從表內除法到有余除法的學習,自己發現余數比除數小的.規律。在活動中,學生還注意對事物進行觀察、分析、探究、歸納,既提升了學生自主發現問題并解決問題的能力,又培養了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
三、在有趣游戲中拓展學生思維課的開始,在“猜一猜”的游戲中導入新課,既激起了同學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又巧妙地照應了本課的教學內容,輕松自然,直奔主題。最后,依然用“猜一猜”的游戲結課,讓學生利用所學知識解答老師課前游戲猜得準的奧秘,激發了學生強烈的學習興趣,即做到了首尾呼應,還拓展了學生的思維。
在數學課堂中成長——記《有余數的除法》磨課歷程 4
一、游戲引入激發探索欲望
本節課,從學生已有知識出發,用學生與老師比記憶力的形式引入新課,游戲是孩子們十分喜愛的活動,這樣做,既為學生創造了輕松愉快的學習氛圍,同時也激發了學生的學習熱情,當學生發現老師每次都能猜對時,會產生好奇與疑問,當老師告訴大家學了這節課的知識也會像老師一樣猜出來時,更加產生了探究新知的欲望。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在已具備的表內除法知識的基礎上進行有余數的`除法的學習。
二、改編教材降低學習的難度
教材上的兩道例題是通過學校舉行活動同學們幫忙擺盆花的生活情境引入的,其實這個活動對于學生來說很熟悉,引入新課也很不錯,但我考慮到這節課的教學重點整除和有余數除法豎式的寫法及豎式的含義對于學生來說都是嶄新的,以前從來沒有接觸過,所以在進行教學設計的時候,我力求減少每一步的難度,因此在這節課上我采取了直接擺小棒的做法,我認為這樣做更能使學生將擺小棒的過程和豎式每一步的含義結合起來,直觀了當的讓學生去理解除法豎式的含義。另外在數字的大小上我也降低了難度,兩道例題被除數都是10,而通過改除數的大小從而串聯了整除與有余數的除法兩道例題,我認為除法試商對于學生來說也是個難點,而試商問題需要學生在學會了除法豎式的基礎上慢慢去練習體會,從而達到很快試出商的目的.。
三、注重操作,理解除法豎式的含義
在整節課中,我注重引導學生聯系擺小棒的過程理解除法豎式的含義,以突破本節課的教學重難點,從擺小棒展開教學到學生看除法豎式聯系小棒說含義再到教師課件展示小棒和豎式相結合的演示過程,都是力求通過學生的動手操作理解算理,突破重難點。
反思整節課,還存在一些不足:
1、在介紹豎式寫法時,教師說的過多,語言不夠精煉。
2、在課堂上的生成資源調控的不及時不到位,對于學生的發言評價的不夠準確具體。
在數學課堂中成長——記《有余數的除法》磨課歷程 5
今天去xx小學講授了《有余數的除法》這一課,講完之后,xx老師們的講評讓我收獲很大,明白了一些自己講課中的不足。
本課教學目標的定位是基于學生已有的表內除法的基礎之上,同時它也是今后學習一位數除多位數除法的重要基礎,具有承上啟下的作用。通過分草莓的操作活動,使學生經歷把物品平均分后有剩余的現象,抽象為有余數的除法的過程,理解有余數除法的含義。借助用小棒知道可以用“除數×商+余數=被除數”的方法來檢驗是否做對。
通過對于《有余數的'除法》這節課的多次講授發現了自己板書和教學方法中存在的問題。大致有以下幾個方面:
1.根據新課標的要求,要將課堂還給學生,學生是課堂的主體,教師在其中起主導作用。所以可以將一些男的不大的問題,交由學生辯論探討得出答案,生生的碰撞會讓這節課更加精彩。
2.板書的設計要有條理、清晰,突出重點。在讓學生回答問題時,錯誤的地方可以寫上,一起訂正后再把錯誤方法涂掉。
3.在讓學生擺小棒的環節之前要先讓學生猜想,經歷動腦思考的環節,然后再用小棒去驗證。在學生猜想或者討論的時候無論對錯,都不要打斷,以免使得學生怕出錯不敢發言。
在數學課堂中成長——記《有余數的除法》磨課歷程 6
教學《有余數的除法》,學生學習的起點是重新從等分的事實開始來構建有余數的除法算式,還是可以根據除法的算式研究計算中出現的新問題,但是經歷了這一次活動,我認為其實我們的對象已經不是除法的事實,而是除法的本身在平均分正好分完時可以用沒有余數的除法在解決,而在平均分后有剩余就要運用有余數的出發來解決,這只是除法計算中的另一種情況。因為學生在學習有余數除法以前,已經認識了除法,知道要把一個數等分,可以用除法計算。至于這個數能不能正好分完,對每一個人來說,在沒有計算或進行分的實踐之前,是不會知道能分完或不能分完的。只是在建構了除法后,在進行計算時,需要我們研究會出現的兩種情況。
本課的教學目標是通過對具體物體的平均分,理解什么叫有余數的除法,再體會什么情況可以用有余數的除法來解決;了解余數的含義,知道余數一定要比除數小。教學重點和難點是通過實際操作感悟、理解有余數的除法 , 通過合作交流探究除數和余數的大小關系。
通過直觀形象的學具操作、自我探究等形式,使學生積極主動參與學習,通過自己的努力發現問題,解決問題,來構建新的知識體系。整節課多數是讓學生在動手中認識余數,學生通過觀察比較得出結論:每組把小棒平均分后有兩種不同的結果,一種是沒有剩余,一種是有剩余。學生從“小棒”開始初步感知了“剩余”,到形成結論得出概念,突出了“剩余”的概念 在認識余數后引出除數比余數大時,不是我告訴學生這規律,而也是讓學生動手操作,動手圈。在圈一圈,猜一猜的過程中學生總結出了除數比余數大的規律。整節課學生動手、動嘴、動腦,真正參與了活動的.全過程,在自主、合作、討論中學生自己去交流、去溝通、去互動、去思考,使學生在活動的過程中獲得了“余數”概念的表象支撐,為抽象出“余數”概念打下了基礎。
但是這節課在實際教學的過程時,還存在著很多的不足。如:在后面的練習時學生不能很快的口算,課前應該多做這方面的練習;在學生動手操作后,應該讓學生充分的說,讓學生用自己的語言來描述自己的想法及動手操作的流程。因此,在今后的備課乃至教學過程中要本著認真、虛心的態度,塌實地搞好教學工作,讓自己駕馭課堂的能力有進一步的提高。
在數學課堂中成長——記《有余數的除法》磨課歷程 7
在教學中要重視引導學生在具體情境中理解數學知識。以往計算教學往往只重視計算技能的訓練,強調速度,使計算教學變得枯燥無味,這是與新課標理念相違背的,作為教師要努力改變這一狀況。在教學復習有余數的除法時,要重視學生的記憶學習過程和情感體驗,重視計算與現實生活的聯系,要從低年級兒童的身心特點出發,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生的情感投入,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激活學生原有的知識和經驗,讓學生在生動有趣的情境中感知余數的意義,理解余數和除數的`關系,自主溝通有余數的除法豎式和表內除法豎式的聯系,學會有余數除法的計算方法。
有余數的除法意義是指導計算的基礎知識,為了突出意義的教學,教師在教學中要注重從直觀、形象、具體的材料入手,讓學生經歷具體問題“數學化”的過程,在觀察、猜測、操作和歸納等活動中,不斷強化學生的表象,不斷增強學生的感性認識,在相互交流、比較、吸引的基礎上逐步抽象出數學知識,形成學生的認知。在觀察、操作活動中,要注意訓練學生正確的觀察方法和操作規則,做到活潑、有序和高效。充分利用教學中生成的這些資源,讓學生在不同意見的交流、辯論和分析中認識到錯誤,自覺地訂正錯誤。在數學中,教師要有目的地啟發學生思考,引導學生運用不同的策略和方式進行探索和解答,使學生充分地感受到數學的價值,體驗到解決問題的樂趣,體驗到數學學習的愉悅情感。在教學中還要注意運用好教學評價這一手段,讓學生在互動中進一步辨清概念、理清思路、優化算法、把握實質,進一步鞏固和掌握好所學知識。
在數學課堂中成長——記《有余數的除法》磨課歷程 8
《有余數的除法》選自人教版二年級下冊第六單元第二課時的知識。本著教材是知識的載體這一原則,在充分把握教材知識點的前提下,我靈活處理教材內容,設計適合學生發展的教學過程,本節課的教學遵循“實踐――認識――再實踐”的認識規律,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讓學生充分參與到整個教學過程,讓學生在實踐中感悟,在體驗中建構。
生活中處處有數學,生活離不開數學,數學也離不開生活,數學知識源于生活又回歸于生活。來自生活、回歸生活的知識才是最有價值的知識。因此在教學中我注重聯系生活實際,積極尋找身邊的數學,把教學歸樸于實踐,歸樸于生活,所以導入的時候,我拿出了7根棒棒糖,讓同學們幫助我將這些糖分給同學們,每個同學分三根。看看能分幾根。這樣學生就運用了上節課學到的知識,輕松解決了問題。這樣的導入不僅能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學得主動、學得輕松,而且能較好的提高數學課堂教學的實效性,很自然的引出新課。我們將要繼續學習《有余數的除法》。
導入新課后,我將所有的學習內容放手給了孩子,如果源于生活的導入是本課的亮點化,那下面的學習新課的過程更是本課的另一個亮點。我結合學生的實際,創設了“動手擺一擺”這一學生喜聞樂見的情境。讓學生在情境中感知、體驗新知。因為每個小組的同學用的小棒的根數都是不一樣的,所以擺出的結果,列出的算式也是不一樣的,這樣的設計是為了更好的發揮接下去的組研和升研。當自學結束后,就是我對教材深挖重組。我認為“有余數的除法”這一知識點的教學包括兩個層面的教學。第一層次,利用平均分概念,讓學生在分實物的過程中理解什么是有余數的除法,并根據這一過程整理表格,發現算式的共同點。這里的商和余數都是通過分得到的,而不是計算出來的.,第二層次,與第一層次不同,學生在整理的過程中,就會發現余數和除數的關系,在通過論證得出余數小于除數的概念。所以我讓同學們以小組單位進行整理,小組長將結果統計在指定的表格中,然后通過整理的過程,發現算式的相同點和不同點,然后提出疑問。進而順利進入下一個學習流程,深入探究有余數的除法。
我將同學們提出的問題進行了篩選,然后提出了有針對性的兩個問題。并充分發揮同學們的自主能力,我讓同學們自由選擇一個問題進行探究。經過學生的討論、舉例、論證,老師的'巡視、點拔。學生共同得出一個結論余數比除數小。讓學生明白是因為不夠分,所以這些小棒不能正好分完,這個剩下的“1”就叫余數。如此建立余數概念,不僅準確,而且學生印象深刻。使學生再次明白只有分到不能再分時所剩下的那個數,才是余數。
學習到尾聲的時候,隨著學習目標的完成,學生成就感也油然而生。因為整節課從導入到例題的整理,發現新知余數比除數小。都是在同學們實踐基礎上,通過討論、交流、論證得出的,在這個過程中,我也完成了對學習方法的引導。并設計了一些課堂檢測。來檢驗學生學習的情況。
整體學習過程比較順暢。是按我課前預設而來。亮點也很多,但仍然存在不足。
一:教師教學機智不夠,在導入時,我讓學生分將七根棒棒糖,每三個分給一同學,看看能分幾人,學生列的算式是7 ÷ 3= 2ll1,而我做在課件的算式卻是7 ÷ 2= 3ll1,當時我說了一句老師打錯了。過后,我進行了反思,如果此時我能讓學生根據這個算式。在來動手分一分,不更能體現有余數除法的意義嗎?教師的課堂教學機智對于學生何其重要,它不僅能機智靈活地處理各種偶發事件,開發學生的潛能,更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活躍課堂氣氛,進而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和效果。
二:留給學生交流討論的時間太過倉促。初入探究和深入探究這兩個學習環節的小組自主交流中,思維敏捷,表里能力好的優生能充分的進行交流,但那些學困生就沒有更好的發揮出來。如果這塊的時間在稍微長一點,學困生就能在小組長的幫助下。老師的引導下闡述出自己的想法,充分的發揮“四研”互助式教學的作用了。
在數學課堂中成長——記《有余數的除法》磨課歷程 9
《認識有余數的除法》這部分學習內容是《表內除法》知識的延伸和擴展,兩部分內容相互聯系,具有互補性,前者是后者的基礎,后者是前者的延伸。這部分內容也是今后繼續學習除法的基礎,具有承上啟下的作用,必須學好。 教學中我充分利用學具讓學生先動手擺,讓學生在分東西的活動中先形成有“剩余”的表象,在此基礎上逐步建立余數、有余數除法的概念。平均分東西的時候,可能剛好全部分完,可能剩下一些不夠再繼續分。本節課教學《有余數的除法》,我主要引導學生動手操作,幫助學生逐步認識余數和有余數除法。 在擺的過程中,學生交流中,自己通過操作活動,認識到當平均分有剩余時,需要用一種新的算法來解決,那就是有余數的除法,而剩余的部分就是余數,凸顯了有余數除法的的`概念與意義,讓學生在現實的.情景中理解有余數除法的意義,使學生進一步感受數學與生活的聯系《有余數的除法》這節課。
強調數學的“數學味”并非要否定數學的“生活味”,而是要把“數學味”和“生活味”有效地結合。在本節課的教學中,當孩子們說出一些有余數的除法算式之后,為了讓孩子們更好地理解這些算式的意義,教師讓孩子們去找找“生活中哪些地方會用這個算式去計算”,這樣的問題創設,就為孩子們溝通“數學──生活”搭建了橋梁,抽象的數學知識找到了具體的生活原型作依托,孩子們對于有余數除法的意義理解就更形象了。之后,再讓孩子們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表示出這個算式,又把孩子們的思維從具體的生活中得到提升。
我欣喜地看到,整節課孩子們自始至終處于思維的活躍狀態,他們被數學問題所吸引,他們為解決問題而思考,課堂教學活動成了學生自主探究的活動。整節課,孩子們時而安靜地思考、時而踴躍地發言,時而安靜地書寫、時而大膽地表達??。課堂上動靜交替,孩子們積極參與,教師的組織者、引導者、合作者的角色得到充分的體現,課堂教學效果顯著。
在認識余數后引出除數比余數大時,不是我告訴學生這規律,而是讓學生動手操作,動手圈。在圈一圈,猜一猜的過程中學生總結出了除數比余數大的規律。整節課學生動手、動嘴、動腦,真正參與了活動的全過程,借助動手操作活動讓學生形成數學概念。在自主、合作、討論中學生自己去交流、去溝通、去互動、去思考,使學生在活動的過程中獲得了“余數”概念的表象支撐,為抽象出“余數”概念打下了基礎。
這節課在實際教學的過程中,還存在著一些不足。由于在某些環節中用的時間過多,致使一些應該有的教學環節沒有進行。因此,我在今后的將更加努力地搞好教學工作,使自我駕馭教材,駕馭課堂的能力更進一步。
在數學課堂中成長——記《有余數的除法》磨課歷程 10
有余數的除法內容是表內除法知識的延伸和擴展,兩部分內容相互聯系,具有互補性,前者是后者的基礎,后者是前者的延伸。這部分內容也是今后繼續學習除法的基礎,具有承上啟下的作用。教學中我充分利用學具讓學生先動手擺,讓學生在分東西的活動中先形成有“剩余”的表象,在此基礎上逐步建立余數、有余數除法的概念。平均分東西的時候,可能剛好全部分完,可能剩下一些不夠再繼續分。學生在二年級(上冊)表內除法里已經接觸過許多正好全部分完的事例,本節課教學有余數除法,分四步幫助學生逐步認識余數和有余數除法。
首先是操作活動。在這一環節,我主要通過分小紅花的活動來讓學生感受“余數”
(1)讓學生分一分小紅花。23小紅花,每人分5朵,可以分給幾個人。
(2)小組合作將23朵小紅花每人分3朵、4朵、5朵。通過這個壞節,讓學生有了“分剩下的就是余數”這一基本概念。
(3)揭示課題。在小組活動的基礎上,引導學生了解在生活中有很多把一些物品平均分后還有剩余的情況,使學生初步體會有余數除法的含義,進一步理解“分剩下的就是余數”。
組織學生通過操作、填表、觀察、分類、交流等活動,發現平均分東西時,不是都能正好全部分完的,經常可能還剩下一些不夠繼續分,從而初步形成“剩余”的`表象。
接著采用電子白板,出示課件:23朵小紅花,每5朵分一組,分了4組,還剩3朵。講述怎樣寫成除法算式,使學生知道剩余的3朵小紅花在除法算式里叫“余數”,這樣的除法是“有余數的除法”。
最后是充實感性材料,形成概括性的認識。學生初步建立概念的時候,往往需要大量的事實來支持。“想想做做”讓學生繼續進行分圓片、分三角形等活動,比較概括地知道平均分東西的時候,如果沒有正好全部分完,也可以用有余數的除法來計算。 學生積極參與操作活動,再得出結果,從形象到抽象,便于學生掌握。能為學生提供更多的研究和探索的機會,使學生面對數學問題,用自己的智慧去探求數學的奧秘。雖然在擺的過程中,學生交流中,課堂有點亂,但學生學會了創造,自主發展有了更大的空間。在建立余數概念的過程中要循序漸進,凸顯有余數除法的現實意義,讓學生在現實的情景中理解有余數除法的意義,使學生進一步感受數學與生活的聯系。
本節課的教學我覺得自己充分體現了學生了主體地位,在整節課的前30分鐘一切都很順利,師生合作也很好,最后,讓學生做練習的時候,發現有幾個學生會平均分,但是不會用豎式表達,播放課件時沒有重點強調豎式的表述,所以這一次我又學到了很多,一節課好的開頭是好的,但是結尾更加重要。
【在數學課堂中成長——記《有余數的除法》磨課歷程】相關文章:
有余數除法08-16
有余數的除法05-31
《水》第一課時的磨課歷程08-17
在《月光啟蒙》磨課中走過08-17
數學 - 有余數的除法08-16
生活知識在數學課堂中的運用體會08-21
《有余數的除法》教學設計08-16
課題三:有余數的除法08-16
有余數的除法教學設計08-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