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初中語文閱讀教學的情感訓練淺探
初中語文閱讀教學的情感訓練淺探■ 黃亦麗
劉勰在《文心雕龍》中說:“綴文者情動而辭發,觀文者披文以入情,沿波討源,雖幽必顯!边@句話說明,情感對于創作者和鑒賞者來說都是很重要的。文章是心靈的產物,鑒賞一篇文章同樣也需要用心靈去擁抱它。只有觀賞者與創作者的心靈產生共鳴,樂其所樂,悲其所悲,愛其所愛,憎其所憎,才能算真正讀懂一篇文章。
據此,本人認為語文閱讀教學的一個重要任務就是:憑借教材中的情感因素,引領學生感知體悟,激勵學生表情達意,達到豐富學生的情感,培養學生移情能力,形成良好的情感品質,較好地實現素質教育的目的。
一、開掘情感源流——“蓄情”
初中語文教材中,所選的每一篇文章均為文質兼美的佳作,無論就文字的錘煉,內容的表達,情感的抒發,都表現出一種至高的美。特別是在文章字里行間流露的情感,是作者對社會和生活真實的體驗,閃爍著圣潔的人性美。教學中教師要善于把握這些情感因素,開掘情感的源流,就能使學生較好蘊積情感的“儲備量”,這方面可以從以下四點入手:
1.定好情感基調 “轉軸撥弦三兩聲”講的便是試弦定調的事。同樣,文章中的情感也有一個基調的問題。從總體上講,文章中流露出的情感總有差別,或激昂愉快,或悲抑凄婉,或勃發豪放,或凝重深沉。為文章確定一個基調,可以從全局、整體角度去把握作品中的情感。比如魯迅的《故鄉》是以悲劇為基調的,講析這篇文章時如果能按以下“四悲”來講,那么效果一定不錯:一悲是回故鄉,“是專為別他而來”,“本沒有什么好心情”;二悲是近故鄉看到的只是一片冷落凄慘的景象;三悲是在故鄉見到的人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四悲是離故鄉時,“我”的美好希望“又是多么的茫遠”。
2.理清情感層次 古人云:“情者文之經,辭者文之緯”。優秀的文章,“情”往往潛隱于“辭”中,形成一條情感發展線,體現了情感變化的層次性。(www.baimashangsha.com)如《我的叔叔于勒》一文,菲利普夫婦對于勒的感情經歷了從盼于勒→恨于勒→贊于勒→躲于勒的變化過程。教師要引導學生理清這一感情線索,從而一步一步地把握文章的思想感情。
3.把準動情之點 中學語文教材中絕大多數課文文藝性比較強。閱讀這些篇目,統觀全文,總有一兩處感人至深的佳境,深深地打動著讀者的心。如《背影》一文第六段寫父親過鐵道買橘子的背影感人至深。“父親是個胖子,走到那邊月臺,須穿過鐵道,須跳下去又爬上來自然要費事些,……”作者這時看見父親的背影,感受到偉大的父愛,不禁潸然淚下,學生讀至此,理解這段文字,便可領會文章的主題所在。又如《阿長與〈山海經〉》中寫長媽媽為我買《山海經》的情節特別令人感動,一個把《山海經》讀為“三哼經”的人如何去買這本書,是何等困難,況且是用自己微薄的一點收入去買的,理解這個情節,學生便可領會“我”對長媽媽的感激和敬意。
4.辨明情感差別 人的情感具有較強的復雜性,顯現出差異特性。閱讀教學中教師要注意抓住表現情感差異的語句,引導學生仔細玩味,培養學生豐富而又細膩的情感品質。如《故鄉》寫中年閏土與“我”闊別二十多年后重逢的神情:從“歡喜”、“凄涼”到后來的“恭敬”。教學時引導學生理解中年閏土這種復雜的情感變化。有重逢兒時伙伴的“歡喜”,可又想到自己的狀況難免“凄涼”,更由于受封建禮教等級之深深毒害以至于自卑自賤,終于對我“恭敬”。這些都寫得十分傳神,一定要讓學生深入透徹理解、細品情感的差異。
二、引領感知體悟——“釀情”
從某種意義上講,學生認知語文教材的過程,也是與作者進行思想交流,情感逐漸被認同及熏染的過程。由于受學生知識經驗、閱歷深淺等因素的限制,往往不能獨立、及時而正確地領悟作者的感情。因此,教師要注意教給學生體情的方法,培養學生悟情的能力,為學生較好地表達情意醞釀情勢。
1.以理激情 情感是以認識為前提的,只有被感知過的事物,才能對這一事物產生一定的情感。教學時,教師要善于運用講解的方法,講清與文章有關的背景、故事,引領學生認清事物的涵義、功用,豐富學生的知識,達到以理激情,情理交融的境界。如教學《桃花源記》,教師必須將文章的寫作背景——東晉末年,戰亂頻繁,苛捐雜稅十分繁重,民不聊生的社會狀況向學生作介紹,才能讓他們真正理解作者為什么虛構出一個與當時黑暗社會形成鮮明對照的“世外桃源”,感受到作者及廣大勞動人民所向往的一種理想社會。
2.讀中悟情 “書讀百遍,其義自見”,這個“義”就是教材蘊蓄的深刻的情感內涵。通過朗讀可讓學生從整體上感受文章中的人、事、景、物,引起情感反應,從而體驗書中的優美滋味。如《變色龍》的朗讀,可用語氣表情模仿人物語氣、神態,同時伴隨朗讀播放帶有笑聲的錄音,每讀到發笑之處,錄音機便發出一陣笑聲,學生受感染也發出一陣陣大笑,在充滿諷刺喜劇效果的氛圍中理解“變色龍”的含義。在初中語文教學中,朗讀是一種非常重要的方式,教師要注重指導學生,抓住字、詞、句,進行朗讀訓練,體悟情韻。
3.比較體情 有比較才能鑒別,通過比較可以明晰差別,抓住特點,較準確地揭露事物的本質。如畢淑敏的《提醒幸!,敏銳而睿智,針對人們太多警覺苦難而岌岌惶惶的狀況,轉而語重心長地提醒人們:“請從此注意幸福!苯虒W中可讓學生聯系自己對“幸福”的認識,與文章精警的內容比較,從而領悟文章的獨特魅力,開啟智慧。
4.設境生情 葉圣陶說過:“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于親”。說的就是教學要引領學生進入描寫的情境,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與作者產生情感共鳴,達到親情、生情的目的。如魯迅的《故鄉》結尾一句話發人深省,“我想:希望是本無所謂有,無所謂無的,這正如地上的路,其實地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這句話指出新生活的實現要腳踏實地的奮斗。這是作者情感由衷的表露,學生的情感在這里得到升華,能激發他們潛在的斗志和勇氣,產生對生活的熱愛和對理想追求的真實情感。教師可從多渠道加以引導,如采用多媒體從視覺上加以感染,從聽覺上加以熏陶等手段,來激活學生的感情,這樣使學生自然融入作者所創設的情感氛圍之中,與作者心意相通,共同入境。對于像《皇帝的新裝》一類戲劇性較強的文章,還可用分角色表演的方法,為學生創設一個入境生情的良好氛圍。
三、創設表情佳機——“瀉情”
情感教學中,教師的主要任務是引領學生正確體悟教學情感,體現了教師的主導作用。教師在執行這一任務的過程中離不開學生的主體作用,學生往往帶著較強的主觀能動性去感知教材的。教學過程中,當學生在教師的引領下較準確地領會文章中的情感,或被人物精神所感染,或被優美景觀所陶醉時,隨著情感蓄積加深情勢加劇,會產生急于噴發的動機,即出現了“情滿而溢發”的現象。教師要把握好學生急于瀉情的需要,為學生創設表達情意的途徑和佳機,培養學生豐富的移情能力。
“瀉情”的教學中,教師要善于抓住易讓學生動情的“瀉情點”,根據課文內容、主旨的需要相機創設好佳境佳機,培養學生的傳情能力,健全學生的情感品質。方式上,可以采取片段作文、課堂討論、談(寫)讀后感等方法。如教學《皇帝的新裝》,可讓學生練習讀寫,對荒唐、虛偽、自欺欺人的封建統治者作辛辣的諷刺;教學《孔乙己》,可讓學生討論造成孔乙己悲劇命運的原因,讓學生的情感品質碰撞出新的“火花”;教學《愚公移山》時,可以讓學生聯系當前國家建設或個人的實際,學習愚公不怕困難、堅持不懈地奮斗的精神和毅力。
綜上所述,情感教學是引導學生打開語文知識寶庫大門的金鑰匙,能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使學生學會用心靈觸摸大千世界。在整個教學過程中,“蓄情”是前提,“釀情”是延展,“瀉情”是最終目標,若遵循了這一科學的情感發展的過程,便能有效地使作者、教者、學生、教材達到“四情”有機相融、和諧統一,促使情感教學的優化,同時使學生在知識上得以充實和延伸,在情感上得以熏陶和豐富,在人格上得以美化和完善的有效方法。
★作者單位:廣東潮州市潮安縣庵埠華僑中學。
【初中語文閱讀教學的情感訓練淺探】相關文章:
初中語文閱讀教學反思08-24
初中語文閱讀教學之我見08-25
初中語文閱讀教學論文08-24
淺談閱讀教學中的說話訓練08-25
如何提高初中語文閱讀教學08-25
初中語文閱讀教學的現狀分析與對策08-25
聽《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研探》講座心得體會08-25
淺析初中語文現代散文閱讀教學的改善途徑08-24
新課程改革下初中語文批注式閱讀教學初探08-24
淺析初中語文閱讀教學方法論文(精選9篇)08-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