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小班化教學條件下師生關系的構建
小班化教學條件下師生關系的構建陳效花
摘 要:班級授課制是工業革命的產物,用以培養批量人才來滿足社會發展的需求。當今社會已經進入知識經濟時代,更加需要極具個性的創造型人才。于是,小班化教學應運而生。自20世紀80年代,美國就已經開始實行縮小班級的教學實踐。小班化生物教學將學習作為一個主動建構知識發展能力的過程,通過師生之間的交流、互動更加有利于構建和諧、平等、民主的師生關系。
關鍵詞:小班化教學;師生關系;構建策略
師生關系是老師和學生為實現教學目標,通過教與學的交流、互動而形成的特殊人際關系和社會關系。班級授課制是工業革命的產物,用以培養批量人才來滿足社會發展的需求。班級授課制的突出問題是課堂教學以老師的講授為主,在實施教學過程中對學生個體需求重視不足。特別是在應試教育體制下由于教師自身的承受壓力和心理素質等原因致使部分老師對學生實施嚴格管理,俗話說得好“嚴師出高徒”。老師的嚴格要求就是對學生的“愛”,加之師生間缺少互動和必要的溝通,個別學生經受不住“愛”的考驗,于是將對老師的不滿訴諸武力解決。
一、師生關系緣何緊張
1.案例體現
中華民族歷來尊師重教,老師更是溫文爾雅,禮儀道德的典范。這就是“學高為師,身正為范”。可最近,老師那偉岸的形象有些顛覆了。據悉,安徽某中學老師暴打學生致耳膜穿孔4毫米,更有網絡視頻曝光,暴力老師狂打學生,木棍被打斷,這是怎么了?身負“傳道、授業、解惑”這般神圣使命的老師,不會走火入魔了吧?
讓我們再看看學生。據報道,北京某中學一位老師在課堂上制止學生隨意說話,后被該學生打傷了眼睛,更有班主任老師被學生打得頭部重傷。
2.大班授課,師生缺乏溝通
師生關系怎么會如此緊張,以致要訴諸武力解決,徹底顛覆了尊師重教的傳統美德。透過現象看本質,被曝光的老師個個對工作高度負責,責任心強,追求成績不擇手段。被曝光的學生基本上都是學困生,學習成績差、課堂紀律差,不被老師喜歡,經常被老師批評。高中生物老師教的班級多,絕大地區生物老師在高一年級任教時,平均都是5、6個班,將近300名學生,一周2節課,有的學生,老師連名字都叫不上,不要說溝通了。溝通是師生關系的潤滑劑,有了和諧溫馨的溝通,便于老師教學的正常開展。
二、師生關系的構建策略
蘇聯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指出:“課堂上一切困惑和失敗的根子,絕大多數場合下都在于老師忘卻了上課這是老師和學生的共同努力。(w w w . f w s i r . c o m)這種勞動的成功,首先是由師生關系確定的。”課堂,不是老師的獨角戲。老師,只是一個特定領域的領跑者。
《普通高中生物課程標準》強調尊重學生的多樣化發展需求,重視發展學生的創造精神和實踐能力。
1.小班化有利于師生關系的構建
有關研究表明,班級規模的大小影響成員間的情感聯系。在小班級師生關系比大班級更和諧,班級規模越大,情感紐帶的力量就越弱,老師顧及不了全班的學生,少數學生會逐漸被冷落,結果老師難以教學,學生的學習容易流于形式。其次,班內學生越多,學生間的個體差異就越大,老師無法因材施教,滿足每一位學生的需求。
小班化條件下更有利于讓學生愛上你,“愛屋及烏”,老師一定要用“心”去愛每一位學生,在課堂上多與學生對話、交流,那樣才能做到“心有靈犀一點通”。即使你批評他,他也能感覺到你對他的關心與呵護,這樣,學生一定會愛上你這位老師。生物科學是一門實驗性學科,班級人數少,老師可以帶領學生正常地開展實驗,實驗課上,老師能環視到每位學生,必要時給予指導。無形中就拉近了師生的距離,建立了濃厚的師生之情。
必須明確,學生才是學習的主體,老師不可以越俎代庖,更不能急于求成。比方說,蘇教版必修1《光合作用》一課,有的老師為了完成教學任務,課堂上,抱著書把光合作用的發現歷程一一介紹一遍,老師講得津津有味,學生聽得昏昏欲睡。在小班化教學條件下,老師完全可以放手,指導學生自己搜集相關資料,可以網上查、圖書館查,讓他們通過不同的方式獲取知識,互相分享他們的勞動成果,體會學習的樂趣。可以分組PK看看哪一組或者哪一位學生準備得好,老師和全班同學都是評委,將課堂化教學轉變成一場人人參與的集體活動。老師不再是一個人抱著書本讀了一堂課,而是課前組織策劃了一場競賽或者集體活動。
2.小班化條件下課堂上的師生關系
俗話說得好:“師傅領進門,修行在個人”。生物科學技術的迅速發展,對學生具有強大的吸引力,這是我們生物課堂教學的顯著優勢。體細胞克隆哺乳動物技術的重大突破、生物工程產業的興起,都能讓學生感悟到知識的魔力,喚醒他們探索求知的欲望。老師是導游,是游客的引導者,在看到事物表面現象的同時,更要引導他們探索知識的源泉。
小班化教學條件下,可以通過引導學生對某一現象或者事物的發生進行討論,而展開生物教學。在討論的過程中,老師和學生在人格尊嚴上是平等的。在生物課堂上,學生可以發表與我不同的見解,師生可以共同探究,“教學相長”此之謂也。借用一句名言“我不同意你的說法,但我誓死捍衛你說話的權利”,在課堂上“我不同意你的觀點,但我要給你在課堂上展示觀點的機會”。“理不辯不明”,通過引導學生質疑、調查、探究,不僅使學生能掌握知識,更使其熟悉獲取知識的途徑,從而達到“授人以漁”的目的。著名教育家贊可夫說:“就教育效果而言,很重要的一點是看師生關系如何”。課堂不是老師一個人的舞臺,只有探究性學習,讓師生之間交流、互動,才能實現教學相長的效果。
推進小班化教學改革,準確定位課堂教學中的師生關系,作為引導者的老師要學會尊重學生的人格尊嚴,欣賞學生的質疑精神,將學習的主動權交還給學生。這樣,才能在課堂教學中建立起“平等、民主、合作、互動”的新型師生關系。
參考文獻:
[1]張媚。如何在生物課堂教學中構建和諧的師生關系。廣西教育:B,2009(01)。
[2]陳月茹。美國小班化教學研究論述。山東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2(47)。
(作者單位 江蘇省連云港市灌南縣灌南高級中學)
【小班化教學條件下師生關系的構建】相關文章:
構建良好的師生關系心得體會(精選11篇)07-18
打造農村小班化語文課堂教學,構建課堂互動的點滴收獲08-24
小班化教學反思04-12
小班化數學教學反思04-12
小班化教學反思12篇04-12
改進課堂教學 創新師生關系05-01
中學小班化教學發展經驗交流06-01
小班化教學工作總結05-21
關注教學細節 構建高效課堂05-21
師生關系研修心得0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