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初中地理教學:應收獲方法、智慧和情感
初中地理教學:應收獲方法、智慧和情感文 龔 飛
摘 要:初中地理教學,在理念方面,應形成正確的可持續觀念;在方法上,應注重多樣化;在情境的設置上,應注重實踐活動的獨特體驗,真正學到對生活有用的地理,對自己終身發展有用的地理。
關鍵詞:理念;可持續發展觀;多樣性;情境;體驗
一、理念:可持續發展觀念不可或缺
地理課程標準明確指出:“地理課程突出當今社會面臨的人口、資源、環境和發展問題,闡明科學的人口觀、資源觀、環境觀和可持續發展的觀念。”毋庸置疑,新課標將“可持續發展觀”作為培養學生的觀念之一,是有其深厚的時代背景的。因為可持續發展教育既是知識教育,也是思想觀念的教育。正如帕克·帕默爾所說:“如果一位學生在完成教育時變成一個只會接收信息的內存,這位學生已經受騙了。”作為地理教師,不僅僅要關注地理知識的生成,更要注重是否在學生的心田上種下了可持續發展觀的種子。
例如,關于水污染,關于自然資源,教師決不能止步于知識傳授這一層面,要充分利用投影、圖片、多媒體等教學手段向學生展示收集來的有關圖片和信息資料,從可持續發展的角度去作細微的甄別、診斷和梳理,讓學生真切感受到人與自然不協調造成的可怕后果。可結合實際事例和問題,讓學生展開討論,如“防止水污染有哪些措施”,“如何開發利用本地區資源,實現社會、經濟和生態協調發展”等等。如果地理教學給予學生的不只是感官上的,更是心靈里的、精神上的,那這樣的課堂和教學必將是厚重的、立體的,也是以往常規課教學所不能企及的。
二、方法:多樣性教學方法不可或缺
地理教學不像語文教學,沒有生動的故事情節,但這并不意味著地理課堂就是沉悶單調的。教師應充分利用掛圖、辯論、參觀等多種方式,激活學生、打開學生、提升學生,讓學生的已有經驗,情感、思維能夠在更大的層面被打開。
例如,可以用問題解決的方式進行經緯網內容的教學,將學習內容轉化為類似“設計出行路線進行救援”的任務,提出完成任務過程中可能遇到的“問題”,通過理解、分析,解決這些“問題”。還比如,在人教版八年級上冊《眾多的人口》的教學中,可以開展辯論活動,圍繞“人口多好,還是人口少好”,“住鄉村好,還是住城市好”等辯題組織辯論,以此歸納出世界人口增長和分布的特點。
自主學習法、整合熱點法、構建知識樹等方式方法都值得大膽一試。正如余光中所說,“教師教學應該‘左右逢源’,不該被規范綁得死死的。”地理教師就應該千方百計,讓孩子在習得知識的同時,收獲方法、智慧和情感。
三、情境:體驗活動不可或缺
課堂教學是否有最動情的觸點,關鍵在于一種好的氛圍。好的課堂與適宜的情境密不可分,能夠緊緊吸引學生眼球的課堂離不開這樣一些因素的參與:教師的機智幽默,情境的絢麗多姿,神態、眼界、情感等方面的全面滲透和影響……
比如,在人教版七年級上冊《天氣和氣候》的教學中,可以開展參觀、觀測、體驗等活動,參觀當地的氣象臺(站)或大氣環境監測站,使用測量儀器,觀測氣溫、降水和風向,收看(聽)和記錄天氣預報內容,模擬預報天氣。
還比如,用乒乓球上繪制經緯網,繪制家庭的平面圖,繪制生活小區的平面圖,體驗生活中辨認方向的方法,比如樹冠、年輪、房屋朝向,嘗試辦一期地理小報,對家鄉土地調查。如家鄉附近河流(或湖泊、池塘)的水質,近年來有什么變化?產生這些變化的原因是什么?這些變化對周圍環境有什么影響?為了保護河流(或湖泊、池塘)的水質,防治污染,提出自己的建議等等。
總之,初中地理教師,應該在理念、方法、情境方面更加靈活,更加大氣,更加科學,引導學生留心身邊地理環境的變化,解釋身邊的地理現象,發現地理事物發生發展的規律,真正學到對生活有用的地理,對自己終身發展有用的地理。
參考文獻:
[美]帕克·帕默爾。教學勇氣:漫步教師心靈。吳國珍,余巍,譯。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5-10.
(作者單位 西藏自治區林芝地區波密縣中學)
【初中地理教學:應收獲方法、智慧和情感】相關文章:
初中地理教學心得11-11
初中地理教學反思10-21
初中地理教學總結08-25
初中地理教學計劃06-29
初中地理教學反思范文09-05
農村初中地理教學論文08-24
初中課堂地理教學反思04-13
(優秀)初中地理教學反思07-11
初中地理教學計劃07-05
【推薦】初中地理教學反思06-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