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信息技術教學論文
談建構理論下初中信息技術科學方法的培養模式文 劉 巍
摘 要:建構主義提倡在教師指導下的、以學習者為中心的學習。成為意義的主動建構者,要求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用探索法、發現法去建構知識的意義。在建構意義過程中,要求學生主動去搜集并分析有關的信息和資料,對所學習的問題要提出各種假設并努力加以驗證。
關鍵詞:教育建構主義;信息技術;科學方法的培養模式
教育建構主義者認為,學習是主動建構知識而不是接受知識的過程,教學是支持建構知識而不是灌輸知識的過程,是在理解、感悟、批判過程中建構知識。信息技術課程以培養學生的獲取信息、處理信息、保存信息和利用信息為目的,培養學生利用信息技術解決復雜的現實問題,發展學生的信息能力,幫助學生了解科學探究的基本過程和方法。其中,科學方法是認識自然或獲得科學知識的程序或過程。具體地說,科學方法主要包括觀察法、實驗法、比較法、分析法、綜合法、歸納法、演繹法等。下面筆者將在建構理論下談自己實踐的幾個信息技術科學方法的培養模式。
一、建構主義的關鍵假設與啟示
1.個人建構主義的關鍵假設
知識是通過經驗建構而來,學習產生于個人對知識的闡釋,學習是學習者在經驗基礎上主動建構對意義理解的過程。這幾個關鍵假設帶給我們的教學啟示是教學就是創設優化的學習環境,制造適當“困惑”,幫助并引導學習者解決“困惑”為核心,來支撐個體對知識的建構。
2.社會建構主義的關鍵假設
學習是磋商不同觀點的社會性協作過程。這個假設給我們的教學啟示是教師和學生都是學習者,是在民主、平等的氛圍中學習,師生相互促進,共同成長。
3.與境說的關鍵假設
學習應發生或置身于真實的場景。這個假設給教學帶來的啟示是教育應跟情境脈絡有關,稱之為“情景認知”,這種學習類型叫做“真實性學習”,這種教學稱為“拋錨式教學”。
二、貫徹新教材培養科學方法的模式之一 ——觀察法
人機交互是多媒體計算機的顯著特點,多媒體計算機可以產生出一種新的圖文聲色并茂的、感染力強的人機交互方式,而且可以立即反饋。這種交互方式對于教學過程具有重要意義,它能有效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產生強烈的學習欲望,因而形成學習動機。
1.課堂演示
建構主義提倡在教師指導下的、以學習者為中心的學習,成為意義的主動建構者,要求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用探索法、發現法去建構知識的意義。在建構意義過程中,要求學生主動去搜集并分析有關的信息和資料,對所學習的問題要提出各種假設并努力加以驗證。課堂教學中教師演示式的導入,也就是通過課件的演示進行導入課堂內容,最能調動學生的情緒,起到激發他們學習的興趣和求知欲的作用。
2.活動與探究
個人建構主義理論認為,知識的建構必須有科學的思維方法,在教學中教師要把重點放在指導學生科學的思維方法上,注意培養學生的思維方法。積極而廣泛的思維,既接收信息,又傳遞和加工信息,誘發悟性的啟動,學生獲悟后就進入新穎別致的構思設計,最終獲得準確而清晰的解決問題的方法。
三、貫徹新教材培養科學方法的模式之二——分析法
根據社會建構主義理論,學習是磋商不同觀點的社會性協作過程,因此它需要自由、民主、平等、和諧的教學氛圍。教師要以一個組織者、參與者的角色介入教學活動中,而不是以權威者去剝奪學生的感悟,讓學生在練習中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后讓學生先動腦筋自己解決,能解決最好,如果無法解決,大家討論,最后由教師總結一下。從教學效果來看,學生既鞏固了知識,又突破了難點,真是事半而功倍。
例如,在指導學生制作網頁的過程中,安排學生自愿組合來制作網頁(要求至少兩人一組),學生通過合作制作出各小組的網頁后,再讓各小組之間充分地交流,引導每位小組成員認真對待他人的意見和建議,通過觀摩、體驗,學會欣賞和發現其他小組的優點。經過客觀地分析、辯證地思考后,正確認識自我,對本小組的網頁作出修改、補充,使本小組的網頁進一步得到完善,逐步豐富小組成果。在完成整個任務的過程中,學生個個都帶著十足的好奇和疑惑,積極主動地參與實踐,并充分發揮自己的想象力和創造力,把自己的網頁裝扮得五彩繽紛、個性十足。在總結中學生紛紛發言,搶著說出自己得出的結論和體會,課堂氣氛十分活躍。
事實證明,學生在這種活躍、輕松的氣氛中學習、探索,他們的大腦始終處于興奮狀態,所學到的知識技能十分扎實,實踐能力也不斷得到提高。這一教學形式,既培養了學生的合作意識,同時也利于學生主動地獲取知識,體現了建構主義的學習觀,學習者不是被動信息吸收者,而是主動地建構信息。教學就是要讓所有的學生發出自己的聲音,允許多元價值的存在,并形成相對共同的價值進行分享。
四、貫徹新教材培養科學方法的模式之三——任務驅動
建構主義思想認為,學習是學習者主動建構知識的過程,教師在教學中則應該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以及學生的自主性、能動性和獨特性。教師可以把教學內容設計成一個或多個具體的任務,讓學生通過完成一個或多個具體的任務,掌握教學內容,達到教學目標。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都是圍繞如何完成一個具體的任務進行的,教師教學思路清晰,學生學習目的明確,更容易使學生掌握學習內容。
例如,在講Word中的圖文框、文本框、圖片和自選圖形的使用,按任務驅動的教學模式,不是孤立地介紹各部分的概念、作用和操作方法,而是將所有內容設計為制作一幅圖片這一具體的任務,教師通過講解如何制作這幅圖片讓學生掌握教學內容,提高學生的主動參與意識。在教學中,如果總是教師講、學生聽,學生容易疲勞,也容易養成上課就等著教師教的依賴心理。如果每一節課都給學生下達一個具體任務,學生在思想就有一種必須完成任務的緊迫感,再自己去操作、嘗試。在去創造的過程中,學生就會體會到自己探索的成功感,從而充分激發起學習興趣,調動起學習積極性和主動參與意識。
義務教育階段信息技術教育的有效實施可以提高學生利用信息技術有效開展各學科的學習和探究活動、積極參與社會實踐、主動進行終身學習的能力,可以拓展學生適應現代社會生活所需的信息技術技能,鞏固信息素養和技術創新意識,這正是建構主義中與境說理論的體現。
參考文獻:
張建偉,陳琦。從認知主義到建構主義[J]。北京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6(4)。
(作者單位 贛南師范學院附屬中學)
【初中信息技術教學論文】相關文章:
初中信息技術教學論文08-24
淺談初中信息技術教學論文11-02
信息技術在初中數學教學中的應用論文11-07
初中信息技術教學的實踐論文11-04
淺談初中信息技術教學論文5篇11-03
淺談初中信息技術教學論文(5篇)11-03
小學信息技術教學論文11-08
小學信息技術教學論文05-31
信息技術在初中數學教學中的應用論文6篇1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