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以讀促寫,提高素養
以讀促寫,提高素養福建省清流縣實驗小學 羅青梅
作文是學生認識水平和語言文學表達的綜合能力的實踐,是運用書面語言進行表達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語文素養的綜合體現。《小學語文教學大綱》指出: “作文教學要與閱讀教學密切配合,在作文教學中,要引導學生把從閱讀中學到的基本功,運用到自己的作文中去。”多年的教學實踐證明,語文教學做到以讀促寫,可使學生的語文素養和寫作水平獲得較大的提高。
一、學習觀察,抓住特點
在教學中引導學生觀察生活是寫好作文的前提。如何觀察生活呢?這就要求學生從閱讀課文中去學習、借鑒。有人曾形象地打過這樣的比方:讀書就像蠶吃桑葉,寫作就像蠶吐絲。作為語文教師,應從語文的閱讀教學入手,將閱讀課作為作文課的前奏,學完一篇課文,應讓學生懂得文章寫了什么、是怎樣寫的、文章好在哪里。如果每課都堅持這樣做,會使學生受益匪淺。如九年義務教育六年制小學語文十一冊《桂林山水》這篇課文,作者抓住了桂林山水“奇、秀、險”、漓江水“靜、清、綠”的特點,以優美、簡練的語言,生動形象地展示了桂林山水的美景,表達了作者對桂林風景的喜愛之情。課堂上,我讓學生認真領悟作者的細致觀察、抓住事物特點、運用對比描寫景物的方法,課后試著進行專題性的片段練習,讓學生寫一篇贊美家鄉景物的作文。有一位學生這樣寫家鄉的鮮水塘: “清流縣李家鄉有個美麗的山村叫鮮水村,因村里有口古老而神奇的鮮水塘而得名,塘中荷葉如蓋,蓮花溢香。鮮水塘下方排列著大小不一、形狀各異的七口姐妹塘:石塘、深塘、上塘、圍塘、長塘、門口塘和大坡塘,組成一條‘一’字形的水長廊。左側毗鄰一片平曠的肥沃良田,右側連接數座錯落有致的新舊房舍,周圍掩映著參天古樹;尾部有一條小溪蜿蜒流過,宛如一把大琴晝夜彈奏著歡快的民謠。 ‘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這些池塘全是活塘,每口塘都有幾個泉眼。明凈的泉水匯入兩條干渠,分流出縱橫交錯的小圳,灌溉數百公頃良田,哺育全村兒女。塘水夏冷冬溫,塘里除了人工飼養的魷、草、鰱、鯉等高產魚種,還有自然繁殖的珍貴的鰻、鱉、鯰等。鮮水塘是清流聞名遐邇的淡水魚盛產地,是鮮水村的聚寶盆!”這位學生留心觀察生活,抓住了鮮水塘形狀、水質和盛產淡水魚這些特點,以生動、優美的語句把美麗、富饒的鮮水塘展現在我們面前,表達了作者對家鄉鮮水塘的贊美和喜愛之情。學生已經將學到的知識內化,并轉化為寫作技巧,達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廣泛閱讀,注重積累
閱讀是寫作的基礎, “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能吟”正說明閱讀對寫作的作用。許多名人作家的作品之所以聞名,除了有豐富的直接的生活經驗,還有他人的間接經驗,學習他人的寫作技巧。如,馬克思用了40年時間,閱讀了數量驚人的書籍和刊物,其中所做筆記就有1500種以上,終于寫成了《資本論》;司馬遷從青年時代起就匯集了大量的社會素材和歷史素材,才完成了被譽為“千古之絕唱,無韻之離騷”的《史記》。作為小學生,他們的生活經歷簡單,知識貧乏,寫的文章空洞,枯燥無味。所以語文教師要教育學生多看書、讀好書,吸收課本中的“營養成分”。在教學中,我注重讀的同時,讓學生把課文中優美的詞句、感人的片段摘記下來,分類整理為:景物描寫、環境描寫、人物描寫、心理活動描寫。如:景物描寫:“目之及,哪里都是綠的,的確是林海,群嶺起伏是林海的波浪。”(十一冊《林海》)環境描寫:“在寫第一個字以前,他擔心地朝門口和窗戶看了幾眼,又斜著眼看了一下那個昏暗的神像,神像兩邊是兩排架子,架子上擺滿了楦頭。”(十一冊《凡卡》)人物描寫: “雪花落在她的金黃的長頭發上,那頭發打卷兒披在肩上,看上去很美麗,不過她沒注意這些。”(十二冊《賣火柴的小女孩》)心理活動描寫: “他會說什么呢?這是鬧著玩的嗎?自已的五個孩子已經夠他受的了……是他來啦……不,還沒來……”(十二冊《窮人》)學生積累了課本上的許許多多的素材,提高了他們掌握知識和運用知識的能力,開發了學生的智力,激發了學生學習語文和寫作文的興趣。如:十二冊第四單元的習作要求:請選擇印象最深的一個人、一件事或一堂課,寫一篇文章,題目可以用“難忘的……”。一位學生在《難忘一的件事》中這樣寫道: “哼,該死的衛生委員,這又臟又臭的廁所也敢安排我去掃,我在家可是個‘小皇帝’,家務事連個手指頭都沒碰過,我就在這兒袖手旁觀,看你能把我怎么樣!”這位學生把平時從課本中積累的素材,變為自己作文技巧的遷移,通過心理活動描寫,把一位怕苦怕累、怕臟怕臭、怕勞動的孩子展現在我們面前。
三、選準范例,自改作文
我國自古以來就有“文不厭改”之說。新課標指出:“重視引導學生在自我修改和相互修改的過程中提高寫作能力。”那么,如何進行作文修改呢?葉圣陶先生說過:“修改文章的權力首先應屬于作者本人,老師只給些引導和指導,該怎么改,讓學生自己考慮決定……”在實際操作過程中,選準課文范例,是學生修改好作文的有效途徑。小學教科書語文所選教材,內容豐富,時代感強,符合小學生學習語文的規律和兒童身心發展的需要。因此,習作指導和講評可以緊密結合閱讀教學進行。如六年制小學語文十一冊第七組的《小抄寫員》這篇課文,作者主要通過人物的心理活動展現人物的思想品質。因此,我讓學生仿照課文寫一篇寫入的作文。寫完后,發現大部分學生能選擇一兩件事表現人物的品質,但是內容不具體、語句不生動。針對這一情況,我引導學生帶著問題,認真讀課文《小抄寫員》,啟發學生:①敘利奧是在什么情況下開始幫爸爸工作的,他為什么要偷偷地做?②父親對敘利奧的態度怎樣?③被父親一次又一次地誤解,敘利奧是怎樣想的?找出描寫敘利奧幾次遭到父親責備后心理活動的句子,認真讀一讀,并仔細體會。這樣一問、一讀,學生就悟出了:課文主要是通過人物的心理活動,贊揚了敘利奧小小年紀懂得關心體貼父母,勇于承擔家庭責任的美德。接著,我又讓學生把自己的作文和課文對照,進行修改。這樣,不僅讓學生找到了學習的榜樣,找出了自己習作中的不足之處,還訓練了學生的閱讀能力,真正做到了讀與寫互動,提高了寫作能力。
總之,閱讀教學中讀與寫是小學語文教學的兩項主要內容,二者必然存在著互動性,它們在一定的條件下相互聯系,又相互促進。在作文教學中,只有認識到讀與寫的獨立性與互補性,更好地把握讀與寫的關系,才能消除學生畏懼作文的心理,從而逐步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
【以讀促寫,提高素養】相關文章:
關注細節,提高幼兒美術素養08-24
如何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08-24
靈活處理教材 提高學生美術素養05-10
“提高班主任素養”學習感受08-24
小學英語寫作課以讀促寫教學模式探索08-24
以化學學科思想為靈魂,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化學教學論文05-31
“五讀遞進”習作法促兒童習作語言的發展08-24
穩定促和諧匯報材料08-24
《促織》教案(精選5篇)05-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