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淺談滲透在語文教學細節中的育人
淺談滲透在語文教學細節中的育人山東省萊陽市第四中學 劉英華
“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古人就已經意識到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性了,今天,作為教師的我們,在自己的日常教學中是否把育人放在了第一位呢?
無論是前幾年的“硫酸潑熊”事件,還是2013年的復旦大學投毒案,都不是偶然發生的,這其中自然有社會、家庭和個人多方面的原因,但從學校教育的角度來說,這跟以前我們在教學中只注重知識的傳授,不注重道德的養成教育有密切的關系。
德育是教育的靈魂,失去了德育的教育是沒有意義的教育,也是不完整的教育,因此,在日常教學中,我非常注重在每一個細節中滲透思想品德教育。
學生進入高中后,大多數接受的是各科高考的答題技巧、知識點,但很少接受專門的思想品德教育。我在一所普通高中任教,一直在努力探索這樣一個問題:高中語文如何利用學科本身的特點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也就是如何把育人滲透到語文教學的細節中。十多年的教學中,我發現,語文教師能更敏銳地觸摸到學生的內心世界,準確地把握他們的思想狀況,并且在教學中,更容易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達到育人的目的。
因此,我在平日的教學中,努力通過多種途徑對學生進行情感教育,讓學生在學習知識的同時,也深刻地品味和體驗人類健康高尚的情感。
一、充分利用課本素材
高中語文課本里有很多鮮活的例子,我就利用好這些育人的素材,關鍵是在學習過程中,設計好探究問題,引導學生進行日常行為的反思,在反思中教育自己,完善自己。比如,在學完《廉頗藺相如列傳》后,我問學生:“藺相如是不是很窩囊?他害怕廉頗嗎?”學生在討論的過程中深深地感受到藺相如身上那種為國家大計忍辱負重的凜然大義。接著,我又問: “我們在生活中遇到類似的問題時,也能像藺相如一樣理智嗎?有沒有沖動的時候?”學生在思考與討論中深刻領悟到了,做什么事以前,應三思而后行,并要從大局出發。
學習《蘇武傳》時,我就引導學生思考這樣一個問題:蘇武十九年的堅忍是否值得?很多學生不理解這個問題,我就引導他們從文本出發,去理解蘇武“生是大漢人,死是大漢臣”的忠貞不渝的信念,讓學生知道,作為一個人,除了有《陳情表》中對親人的責任之外,還有一種更高尚的對國家的深沉的愛,而蘇武背負的正是這樣一種高尚的責任、一種堅定的信念。
學習《中國建筑的特征》時,我就給這篇稍顯單調的自然科學小論文講上一個梁思成先生寧肯背著反動罪名被批判也要不遺余力地保護北京城墻的小故事,既激發了學生熱愛我國古建筑的情感,又提高了他們保護古建筑文物的意識。
二、努力挖掘課外素材
我平日在讀書過程中,看到好的富有情感教育意義的文章,都注意積累下來,或者印發給學生,或者在班上有感情地朗讀,讓學生感受優美的語言的同時,也啟發他們進入文章所描繪的情境中去,感受真情,體悟自己所不曾經歷的情感,大自然的美景,人與人之間發自肺腑的真情,都能激發學生熱愛自然、熱愛生活、與人為善的情感。
比如,2008年,汶川發生地震以后,班上的學生很想了解抗震救災的具體情況,強烈要求我上課的時候跟他們說說災區的情況,我知道,學生們關注民生大事,這是一件好事,說明他們有責任感。于是每天課前,我就先播報幾條最新消息,孩子們每天都感受著全國人民在災難面前的偉大凝聚力。當學習聞一多的《也許——葬歌》這首詩時,我課前懷著沉痛的心情給學生朗誦了那首感動了很多人的網絡詩歌《孩子,快抓緊媽媽的手》:
孩子,快抓緊媽媽的手,去天堂的路太黑了,媽媽怕你碰了頭
快抓緊媽媽的手,讓媽媽陪你走,媽媽怕天堂的路太黑,我看不見你的手
自從倒塌的墻把陽光奪走,我再也看不見你柔情的眸
學生一下子進入了情境,每個孩子的眼里都噙著淚水,那節課,在催人淚下的詩歌朗誦中,學生深深地體會到了災區同胞失去親人的痛苦,也體會到了當年聞一多先生痛失愛女的心情,從而和詩人產生了強烈的情感共鳴,學生流下的淚水,說明了他們的內心正受著震動,這是對他們進行的最好的情感教育,收到了遠非課文所能達到的效果。
課后,課代表說,同學們一致要求為災區人民做點事情,他們想寫個倡議書,號召同學們為災區人民捐出自己的零花錢,為災區的救援和重建工作貢獻一份微薄之力。
我想,關注民生、關愛他人、同情弱者、幫助需要幫助的人,這些不正是當代高中生身上最寶貴的品質嗎?誰說世上所有的事情都要自己親身經歷才能有所體會?語文課的魅力不正在于讓人在不知不覺中熏陶、凈化、提升人的情感嗎?
三、在學生習作中尋找育人契機
一位資深的高考閱卷教師曾說: “不熱愛生活的人難以寫出言之有物,打動人的好作文。”
學生自己寫的有真情實感的優秀作文是對學生進行情感教育和積累的最好素材。因為就是他們親身感受的事情,所以我在引導學生賞析優秀習作的時候,經常讓作者談談自己的寫作感受,說說那些文字背后的故事,自己還沒有充分表達出來的那些情感。
記得我們寫以“震撼”為話題的作文,班上一個男生就寫了他暑假去打工的經歷,他用樸實無華的語言將一個“思想麻木”的自己的思想成長經歷寫了出來。他看到吃飯很儉省的打工夫妻,聯想到了自己平時的無聊和對困難的畏懼,艱辛的打工經歷讓作者感悟到了生活的真諦,意識到了要用自己的雙手去創造自己的幸福,做最堅強的自己。這篇文章和作者的經歷對其他學生起到了很好的教育作用。
所以,倡導學生進行真情寫作,特別是寫感情真摯的記敘文,一定離不開教師平時對學生的健康向上、積極樂觀的情感上的引導,而后者又在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學生的寫作。
另外,在平時的寫作訓練中,我一直注意挖掘學生生活中真實素材的來源,這些素材對其他學生是一個不小的寫作啟發,它可能點燃其他學生心中那顆情感的火種,讓他們的寫作燃燒著真情、體會著快樂。
四、在對重大社會事件的評論中育人
高中學生很關注那些重大社會事件,他們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正在形成,已經具備了對事件的判斷能力,并且有自己獨特的觀點。所以,我就引導學生關注國際國內社會的重大事件,并引發他們的討論,在討論中,滲透思想教育。
復旦大學投毒案發生后,我就引導學生討論:引起林某同室操戈的根源在哪里?在我們的生活中,應該怎樣處理和同學之間的矛盾?怎樣緩解競爭帶來的壓力?學生就提出了“教育的本質是首先教學生學會做人,學會做事,而不是讓他們變成學習的機器”和“平時要多和同學、家人進行溝通來緩解學習和競爭帶來的壓力”的做法。在討論中,學生懂得了心理健康比身體健康更重要,并學會了一些排解心理壓力的辦法。
這些都是隱形的翅膀,語文教師擁有了這雙翅膀,就能有效地引導學生做人,做事,讓學生進行內心反省的過程就是調動他們的情感體驗的過程,學習課文的過程也就是積淀一個高中生健康成長所必需的美好的情感的過程。在教育學生的同時,引導他們自我反省,在貶抑不良行為的同時,也倡導了良好的生活態度,樹立了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
滲透了思想教育的語文課,能引起學生的情感共鳴,喚起他們心中淳樸善良的本性,陶冶他們的道德情操。作為高中語文教師,我們不僅要傳授知識,更要承擔起弘揚民族優秀精神品質的重任,讓學生的身心都得到健康的發展。這不正是素質教育的初衷,和諧社會的需要嗎?
【淺談滲透在語文教學細節中的育人】相關文章:
淺談在語文教學中美育滲透的途徑08-25
淺談病原生物學教學中對德育的滲透策略08-24
淺談語文教學中的德育08-24
淺談在語文教學中心理健康教育的滲透08-25
關于小學語文教學中滲透德育的研究08-24
淺談英語課堂教學中對中華傳統文化的滲透08-24
淺談小學語文教學中的審美教育08-24
淺談語文教學中的“以讀為本”08-24
試析初中語文教學中的人文滲透08-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