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非智力因素在初中語文教學中的開發與利用
非智力因素在初中語文教學中的開發與利用文/邱飛丹
摘 要:非智力因素和智力因素是素質教育必備的兩個方面,二者缺一不可。在開發智力因素的同時應重視對非智力因素的開發和利用。這不僅使心智和諧發展原則較好地得到貫徹,而且還可以推進素質教育向縱深發展,使學生素質得到全面培養。
關鍵詞:激發興趣;強化動機;培養意志;持續探求
智力因素包括注意、感知、記憶、想象、思維等心理特征,是人認識客觀事物的工程系統;非智力因素則包括動機、興趣、情感、意志、性格等心理特征,是人認識客觀事物的動力系統。沒有非智力因素的作用,智力因素就難以發揮作用;沒有智力因素的作用,非智力因素也將成為無效力的活動。兩者是互相影響、互相滲透,然后共同發揮作用的。所以,根據心智和諧發展原則,語文教學中除了自始至終貫穿著智力活動以外,還應特別注意非智力因素的開發和利用。在語文教學中,特別是文學作品的教學中,除了發展學生的語言、思維等智力因素外還要培養他們健康的情緒和情感、良好的意志和行為、高尚的道德和情操,使教養與教育、智育與德育等方面和諧發展,穩步推進素質教育。由此可見,開發和利用非智力因素在促進學生智力發展、能力形成的素質教育中,已成為至關重要的部分。
一、激發興趣,喚起渴求
學習興趣是語文學習活動中最直接、最活躍的意向心理因素,它對于維系注意力,增強記憶,激發想象和創造性思維,喚起情感體驗,都具有積極作用。因此,要想學好語文,首先要積極培養學習興趣,喚起學生對語文的渴求。學習興趣的培養可以是多渠道的,但最主要的是使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在學習中不斷嘗到甜頭,并使其能力有表現的機會。這方面應從以下三點入手:
1.真正體現學生的主體作用
要真正培養起初中生語文學習的主體意識,教師的主導作用何其重要。初進中學校園的初中生尚為半大不小的孩子,心理上還未渡過斷乳期,對教師的依賴性還很重。所以,初中的語文教師必須肩負起改進他們學習姿態的任務。在具體的教學實踐中,我覺得中學語文課堂應貫徹“三多三少”:多提倡有意學習,少進行無意學習;多要求理解學習,少進行機械學習;多開展頓悟和發現學習,少進行模仿和傳授學習。教師主要的工作是在充分尊重學生學習自主權的基礎上,指導學生自覺積極地進行自學、討論、探索實踐以致牢固掌握所學內容。只有這樣做,才能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有效地培養他們學習的主體意識,完成一種角色的轉換,一種觀念的更新,盡早鍛煉出語文學科學習的獨立操作能力,即“自我提高的能力”。讓學生看到自己潛在的能力,進而形成對語文學習的渴求和向往。
2.使學生不斷獲得成功感
教師要善于抓住學生在學習中的“閃光點”,適時適宜地表揚鼓勵。如,一次提問中有某些獨到的見解、一次考試的好成績、一篇作文的發表,都可以成為促進語文其他方面成功的契機和內驅力。對于學困生,哪怕有一次回答正確,也要給予大力表揚和鼓勵。多次刺激,即可產生興趣并逐漸加濃。
3.開展廣泛多樣的課外活動
比如,推薦閱讀書目、開展讀書活動、組織學生文學社、出版班報、自辦刊物、舉辦演講比賽、舉辦詩歌晚會等。通過課外活動的開展,創設優良的外部環境,激發學生的興趣,喚起學生強烈的渴求心理,而一旦興趣形成,就會極大地提高語文學習效果,使智力因素與非智力因素都更好地發揮作用。
二、強化動機,主動尋求
當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被激發時,學習語文已從外在環境的誘導變成內在機制的需求。換而言之,就是在沒有明顯的外在壓力的情況下,由于自己的內心要求,如,求知欲、審美情趣等產生了學習動機。這種內在動機,使學生對語文產生主動尋求學習的行為,從而更牢固、更深刻地理解掌握學習內容,學習語文由被動狀態進入主動狀態。這一階段就要求教師強化學習動機,刺激學生主動尋求學習。這個階段需著手以下幾方面工作:
1.加強語文學習的目的性教育,使學生充分認識語文在從事學習和工作中的基礎工具作用以及對提高自身整體素質的作用
語文科是一門體現強烈人文精神的學科。正像一位中學語文教師總結的那樣:沒有哪一門學科能像語文這樣充滿著生活的氣息,沒有哪一門學科能像語文這樣洋溢著人情味道,沒有哪一門學科能像語文這樣蘊含著豐富的知識營養——東西南北,古今中外一切科學的、藝術的、宗教的、歷史的、倫理的、民俗的知識。難以想象,一個學不好語文的學生能把別的學科學好。因此,打好語文基礎也是今后接受終身教育的必要前提。這樣,使學生產生學好語文的心理趨向,進而誘使他們主動學習,形成學好語文的內在動機。
2.利用效果反饋,鞏固學習動機
動機產生需要一定的契機或某種外界的刺激,而某種成功則又可以鞏固動機。比如,使學生的作文反復作為范文薦讀,就會產生寫好作文的強烈需要,當在教師的鼓勵下學生投向某刊物稿件得以發表,就產生強烈的成就感,激勵學生更加勤奮寫作,并使其寫作熱情轉化為具有一定目標的穩定的心理動機。
3.創設各種情境和條件,促進語文能力的遷移和利用
教師要引導學生在生活的廣闊天地里學習語文,讓學生的學習活動從課內延伸到課外,又以課外促課內。例如,創設置良好學習環境,如,班級訂報紙雜志、課前五分鐘演講、開辯論會等,使學生有更多的語文能力訓練機會。也可以寓語文能力訓練于各項活動中,如,填寫“班級日志”“值日小結”等,與班級工作結合;開展主題班會、民主生活會等與班團活動結合;還可以與其他學科配合——與生物教學配合可以讓學生寫《校園百花譜》,與歷史學科配合可以寫《家鄉古跡探源》,與思想品德學科配合可以寫思想品德小論文等。通過發掘,創造各種機會,有意識地將學生所學的語文知識遷移和轉化為語文能力,使學生學習語文的需求不斷強化,進而形成機制,主動學習語文。
三、培養意志,持續探求
學習語文是一項比較復雜而艱苦的學習活動。當學生學習語文的內在動機形成時,就面臨著一個如何排除干擾、克服困難、持續學習的問題。因此,應注意從以下幾方面培養學生的意志:
1.目的性品質的培養
這項活動就是通過理想、人生觀、世界觀和語文學科的重要性等諸方面的教育,使學生具有努力學好語文的明確指導思想,由明確目的指引向不達目的誓不休的決心過渡,進而形成堅強的意志。
2.持久性品質的培養
在語文學習中,往往會因為望不到知識的彼岸,使學生出現一種畏難情緒,這就要求在培養興趣、養成動機的基礎上,激勵學生鍥而不舍,持之以恒,可讓學生從字詞的積累、日記的堅持、卡片的摘錄、文句的摘抄、古詩的背誦等方面做起,使學生逐漸養成不斷學習的習慣,鍛煉持久的耐力和堅韌不拔的品質,進而形成堅定的學習意志。
3.自制力品質的培養,這是至關重要的意志前提
有了自制力,才能排除干擾,克服困難,專心致志,自覺完成學習任務。自制力的形成,一方面源于學生本身已有的興趣、動機、需要等心理本質;另一方面,則可從榜樣、楷模中汲取力量,用古往今來文人名家的典型事例,或用一些名言警句鞭策自己,進而形成穩定的心理定勢,堅持不懈。養成良好的意志品質,對于語文學習這項復雜艱苦的智力活動來說,就會產生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推動力,進而使學生孜孜不倦,持續探求。
總之,非智力因素和智力因素是素質教育必備的兩個方面,二者缺一不可。在開發智力因素的同時應重視對非智力因素的開發和利用。這不僅使心智和諧發展原則較好地得到貫徹,還可以推進素質教育向縱深發展,使學生素質得到全面培養。
【非智力因素在初中語文教學中的開發與利用】相關文章:
淺談初中數學中的非智力因素08-22
淺談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05-31
淺談鄉土語文教學資源的開發利用08-24
非權力因素在思想政治教學中的作用08-25
多媒體在初中語文教學中的作用08-22
初中語文教學中閱讀能力的培養08-24
初中語文教學中賞析手法的運用08-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