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有多少“語文”悄然離去
有多少“語文”悄然離去“初,指古時候人們做衣服時,第一步是將衣料用剪刀裁開,然后才能縫紉……”
讀到這段文字,我豁然開朗。
一直以來,我都不知道這個漢字的來歷。記得每次教學時我都努力讓學生記住它是衣字旁,兩個點,可是許多孩子偏偏寫成示字旁兒,一個點。我無可奈何,認為學生太糊涂了。現在,我才知道糊涂的其實是我自己。如果我旱知道這些,用這樣的字理來教學,學生怎會出錯呢?
很多老師都喜歡不厭其煩地講解筆畫,提醒結構,要求筆順等。至于為什么要這樣,卻很少觸及。如教學“恭”字時,老師會說:大家一定要記住,下面的這兩個點是并排的,不能一上一下;教學“捧”時會說,記住下面是兩橫,不能寫成三橫……可結果呢,學生偏偏錯了。老師一定氣壞了。但是回頭想一想,如果我們自己是學生,我們能否準確地記住這么多的“不能”呢?我們為什么不能進一步探究這些字究竟為什么要這樣構形呢?這其中的道理我們知道嗎?要知道“師傅不明弟子拙”啊!教學中充分利用漢字表意的特點,由字形追溯到字的意蘊,學生才能更深刻地了解這個字,并感受到祖國文字的魅力。可惜,識字課上有多少這樣的機會與我們失之交臂!
“幾對小燕子飛倦了,落在電線上休息。”這是課文《燕子》中的一個句子。學生質疑:“課文為什么不說‘小燕子飛累了’,而說‘飛倦’了呢?”“倦就是累,累就是倦嘛!”老師不以為然地說。“倦”真的就是“累”嗎?這其中的細微差別,我們老師怎能疏忽呢?如果我們深究一下,我們會發現作者在措辭上的用心之處。想一想,如果這句話這樣說:幾只小燕子飛累了,停在電線上休息。怎么樣呢?還有原句那樣的美感,那樣的味道,那樣的意味嗎?小燕子為什么直到“飛倦了”才肯休息呢?只有引導學生反復地朗讀比較,揣摩品味,才能讓他們洞察語言表達的奧秘,品嘗到語文學習的樂趣。語言文字,總能給人一種百嚼不厭、余味無窮的奇妙感。可惜,這樣的“美好”常常在我們的疏忽中悄然而去!
我們總認為“語文”是“模模糊糊一大片”,這個也對,那個也不錯:因此,我們的語文總是相似的語文、模糊的語文、糊涂的語文。培養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是語文教學的重點,也是難點。可是在課堂上,那么多學生發言時不會說話或說不好話,怎么辦?我們很多老師喜歡走捷徑,干脆讓學生一背了之。于是學生忙著背課文內容,背段落大意,背各種句子的不同作用,至于課文主要內容是怎么來的,怎樣概括段落大意,怎樣完整清楚地表達自己的意思則一概省略;逢到造句時,為了防止學生考試時出現偏差,影響成績,也直接讓學生記背范句,至于句子是否符合學生個人的意愿和感受等也都完全忽略不計……在這樣模糊語文的意識下,又有多少“語文”離我們悄然而去。
我想,只有我們每位教師多一份對語文的責任,多一份對語文的理解,多一份對語文的追求,這些悄然離去的“語文”才能重新歸來。
【有多少“語文”悄然離去】相關文章:
有多少努力,就會有多少回報08-24
小樹有多少棵教學反思02-02
《有多少塊糖》教學反思04-14
有多少愛,可以重來作文03-27
有多少愛可以重來作文04-14
有多少“感恩”可以重來作文08-24
小班數學數數有多少教案03-19
小班數學數數有多少教案05-08
《有多少點子》教學反思(精選5篇)09-28
有多少愛可以重來作文5篇07-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