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取舍:閱讀教學設計的基點
取舍:閱讀教學設計的基點唐惠息
摘要:合理取舍教學內容,是閱讀教學成功的前提條件之一。教師應該以文本價值、教學功能和學生需求為標準,重點挖掘課文隱含的語文學習價值,努力實現課文被賦予的教學價值,基于學情作出取舍。教師的學養以及對學科與學情的理解把握,是確保閱讀教學取舍得宜的重要條件。
關鍵詞:閱讀教學 合理取舍 文本價值 教學功能 學生需求
對教學內容的合理取舍(教什么與不教什么),就成為閱讀教學成功的前提條件之一。
取舍的標準有哪些?華東師范大學鄭桂華博士的意見是:一是合題,即合乎作者原文本意,合乎教材編寫思路;二是顯示教師的學識、個性,能給學生盡可能多的啟迪幫助;三是趣味,使學生喜歡讀這篇課文,喜歡上語文課,喜歡閱讀。這樣的認識有其合理性,但我以為,更恰切的標準可定為以下三條:文本價值、教學功能和學生需求。
先說文本價值。一篇選文往往是一個綜合、完整的信息系統,既包含作者的思想傾向、審美情趣,又反映著一定時代的社會生活、文化風尚,還具有語言表達的示范意義等多種信息,是語言文字學習的好材料。但是,從教學設計的角度看,這種綜合性很強的材料的學科知識往往不夠明晰,難以確定合適的教學內容。我們認為,教學設計應關注文本的核心價值,重點挖掘課文隱含的語文學習價值,而適當弱化文本中隱含的其他教育價值。比如,教學《過秦論》,主要目的并不是讓學生弄懂秦滅亡的原因,而是文章的邏輯關系和表達氣勢;教學《岳陽樓記》,不只是讓學生懂得“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道理,更要引導學生學習范仲淹行文中的起承轉合的結構藝術和語言表達藝術。
又如,汪曾祺的散文《金岳霖先生》相當突出的是逼真而傳神的細節描寫,將此作為學習重點,當然也可以;但如此的細節魅力在同一板塊的《亡人軼事》一文中也有鮮明而顯豁的體現,為此,我在教學此文時,著重取其“閑筆”作為抓手,指導學生細品其中的真情味,從而深入感知作者豐厚的情感世界。具體說來,文中典型的“閑筆”有三處:各色各樣的衣著、構圖奇特的畫作、現在的年輕人多不知道的林徽因。限于篇幅,這里僅就“各色各樣的衣著”略作分析。作者說“金先生的樣子有點怪”,怪異之一是金先生經常穿煙草黃色的麂皮夾克。由此作者宕開一筆,寫到了聯大其他穿著怪異的教授,如聞一多先生和朱白清先生。難道作者僅想借此說明聯大教授衣著奇特的不僅金先生一人嗎?教師可指引學生探究一下聞一多、朱白清先生的穿著為何如此怪異。相關原因是:時值國難當頭,聯大的教授深明大義,對物質生活并不奢求,“惟望每月薪津……俾仰事俯畜,免于饑寒”,但就是這樣簡單的愿望也難以實現。聞一多一家八口人,他在聯大微薄的工資僅夠家里維持一周左有的生活。家里能典賣的很快賣光了,最后,聞先生只剩下那件式樣過時的舊夾袍和一件長衫,一年四季替換著穿。而朱白清則窘迫到連布棉衣也無力縫制的地步,只好在集市上買了件云南當地窮苦趕馬人穿的最廉價的“藍色氈子的一口鐘”,既當被褥又當外衣。然而,盡管生活條件窘困不堪,聯大的教授不僅依然謹于治學,而且保持著人格獨立、敢于批判的錚錚風骨。文中特別提到,在蔣介石干兒子龍繩舞家召開的校友會上,聞先生大罵蔣介石“王八蛋”、“混蛋”。于是,在各色衣著背后,我們看到的不只是聯大教授們在衣飾方面的曠達隨意,更看到了他們不以物質鄙陋為苦、重于品行節操的風采。閑筆之下,追憶之中,作者表達出了對西南聯大風骨錚錚的教授們的崇尚與敬意。
有了這樣的理解后,可要求學生聯系文本開篇的“西南聯大有許多很有趣的教授”和文末的“聯大的許多教授都應該有人好好地寫一寫”進一步來思考、探討。為什么要“好好地寫一寫”聯大的許多教授?作者并未明說,但他在散文《修髯飄飄》中的一段話可移于此處,作為注腳!盎騿枺耗銥槭裁匆獙戇@些胡子教授?沒有什么,偶然想起而已。為什么要想起?這怎么說呢,只能說:這樣的教授現在已經不多了!笔前,在這個時代,這樣淡于物質享受、謹于治學育人、重于風骨節操的“有趣”的教授已不多了!我們民族需要這樣一種風骨,而這,正是汪曾祺于“閑筆”中所寄寓的殷切期待。
再看教學功能。教學功能是指教材編寫者根據教學的階段性統一要求(即語文課程標準規定的課程目標和學習要求)編選課文時,所賦予每一篇課文的用途和價值。我國現行的中學語文教材,大多屬于“文選型”。每篇文章被編入教材后,就成為了整個教材體系中的有機組成部分,不再是單個獨立的文本。因此,成為課文的選文在其“原生價值”的基礎上,又被賦予了“教學價值”。語文教學的重要目的是實現課文的教學功能。同樣一篇文章,在不同的教材體系中,它被賦予的教學功能很可能存在差異。比如,蘇教版高中語文必修三的《肖邦故園》一課,所屬專題為“祖國土”,學習方式是“文本研習”式,教科書編者為該專題確定的教學重點有三項:
。1)能通過對文本的反復研習,結合自己的體驗與認識,進一步了解祖國的文化內涵,認識祖國對個體的意義以及自身對國家所應承擔的責任,激發愛國之情。
。2)能掌握知人論世的讀書方法,通過查閱資料,了解作家的身世以及寫作的時代背景,從而準確地理解作者的寫作意圖。
。3)能在以往學習積累的基礎上進一步深入了解散文與詩歌的特點,能根據對作品的理解,設計朗誦方案,通過朗誦準確地表現作品的思想感情。
依據以上建議以及《肖邦故園》本身的獨特性,我在開設蘇州市級公開課時,設計了一個有所“舍棄”、善于“舉要”的課例。主要教學流程是:
1.通過“學案”提供肖邦簡介(略)和羅素名言——“哲學家們既是果,也是因。他們是所處時代的社會環境和政治制度的結果,他們(如果幸運的話)也可能是塑造后來時代的政治制度信仰的原因”。
2.簡要導入后,師生集中賞讀課文前兩段。
(1)輕聲誦讀,體味課文語言之美。
(2)問題研討:兩段文字中包含哪幾組對比?蘊含著作者怎樣的慨嘆?
包含三組對比:①昔日的“熱熱鬧鬧,充滿生機”與19世紀(即肖邦誕生)時只“留下一座簡樸的小屋”相對比;②貴族老爺們“被人忘于腦后”與肖邦備受尊崇相對比;③小屋長期“伶仃孤苦”與“一躍而成了波蘭人民所能享有的最珍貴的古跡之一”相對比。
蘊含的慨嘆是:隨著時間的無情流逝、滄海桑田的世事變幻,榮華富貴等的消亡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長留于人的記憶深處并被看作巨大財富的,必然是那些具有強大力量的、能夠撥動人們感情之弦的文化藝術、精神品性等。
3.結合課本彩圖,賞讀第20~27段。
。1)請幾位學生朗讀,再全班齊讀。
。2)問題研討:作者為什么說“這里最美的是冬天”?
。3)藝術特色鑒賞(以第22段為例):
比喻貼切生動、新奇別致(如將“睡蓮的倒影”比作“歌中的疊句”、將“陣陣幽香”比作“一串琶音”、將“亭亭玉立的樹干”比作“敘事曲開頭的幾節”,這些屬于特殊的比喻——通感),使原本平淡無奇的景物,展現出令人矚目的光彩;讓人分不清是故園美景為肖邦的音樂增色,還是他的音樂讓故園景色生輝。
善于多角度、多側面描繪景致:①“水面上開滿了白色和黃色的睡蓮,那扁平的葉子舒展著”,“睡蓮映照在明鏡般水中的倒影”,“那銀灰、淡紫的亭亭玉立的樹干……”,“樹影婆娑”等——從視覺角度寫景,寫出了景物色彩、光影、線面的組合,營造出繪畫般的效果。②“水面散發出陣陣幽香”從嗅覺角度寫景,“花園里充滿了簌簌的聲響”從聽覺角度寫景——以此配合視覺描寫,對景物細微美妙之處的表現就更為充分,給讀者直觀、立體、全方位的閱讀感受。
4.略讀文章另三個部分,針對“文本主旨”開展討論。
。1)另三個部分主要內容——分別寫“‘樂’與‘園’契合”、“‘樂’因‘情’而生”、“‘樂’以‘神’(民族精神的‘支柱’)而傳”。
。2)先填空:課文以肖邦故居為切入點,內容大多在描寫肖邦誕生地的自然景色,但主題卻在揭示肖邦音樂與故鄉、祖國的關系,在表現、頌揚肖邦的愛國情懷。再結合“學案”上的羅素名言加深認識:本文著力表現的是“祖國與人具有雙向的意義(影響)”、“個人受益于故園又反哺故園”。
該課受到聽課教師一致好評,被贊為“重點突出,推進爽捷”,“在教學內容的‘取舍’上體現了執教者的眼光”。
最后談一談學生需求。顧及“學生需求”就是要把握學情,基于學情作出取舍。所謂“學情”,指的是學生在課堂里的學習情況,主要包括學習起點、學習狀態和學習結果三大要素。把握學情首先應考慮學生的學習起點,如學習能力的差異性、學習狀況的層次性,又如學生已有的生活積淀與體驗能力、學生不同的知識背景與個性特征。一般而言,教師可對班內中等學習程度的學生進行分析,分析他們已掌握了什么,最需要的又是什么。為了準確判斷學生的學習起點、學習狀態,除了憑經驗,教師還可采取問卷調查的方式。比如教學蘇教版高中語文選修的《我的一位國文老師》之前,我針對“閱讀疑難點”作了調查,學生普遍反映對文中兩個問題心存疑惑:一是文末為什么要寫“悵惘”、“敬慕”;二是前文似乎有意在貶低這位國文老師,這是為什么。明了學生的學習現狀、學習需求后,我有針對性地備課,課堂上師生就緊緊圍繞這兩個問題展開對話、探討與交流。如針對“悵惘”、“敬慕”的理解,分三個步驟展開:
第一步,明確原因。這里的“悵惘”、“敬慕”可謂點睛之筆:“悵惘”是因為一直“未能與先生一通音訊”,且先生已不在人世(作者梁實秋先從時間的間隔上寫自己的懷念,“將近五十年了”,但先生的音容笑貌競記得如此清晰,足見懷想之深;又從空間的間隔上寫自己的懷念,“聽說他已早歸道山”,陰陽兩隔,更添惆悵之情)!熬茨健眲t是因為讓“我”在寫作方面、在對國文的興趣方面“受益最多”。
第二步,對比分析。教師追問:“敬慕”僅僅是由于以上原因嗎?還是回到本堂課開頭的問題:徐老師究竟是怎樣一個人?他真的很兇嗎?為什么作者要花大量筆墨描寫他生活習慣上的隨意乃至衣著邋遢?學生各抒己見,逐漸理解了文本內涵:(1)所謂的“兇”,一來屬于“正當防衛”(維護自身尊嚴),二來因為“有一天,先生大概是多喝了兩盅”。(2)文中特別寫到其他——“國文先生呢,大部分都是年高有德的,不是榜眼就是探花,再不就是舉人。他們授課不過是奉行故事,樂得敷敷衍衍”,在對比中凸顯了一層意思:看起來是“兇”,實則體現著對學生的愛與負責。(3)而且他心胸寬廣,“酒醒之后,他給我批改作文特別詳盡。批改之不足,還特別的當面加以解釋”。這些都是寫他為人方面的真性情,即人品之真。生活習慣上的不拘小節,與他教學上的投入、專注暗相比照,突出其敬業精神,即學業之精。
第三步,作出小結。作者同時“受益”于先生的是該怎樣做人;“敬慕”是因為先生敬業、愛生,具有出眾的才華和高尚的人品。作者對他滿懷感激與崇敬。
這樣的設計,內容集中,線索清晰,教學質效良好。
從根本上說,教師的智慧不僅在于“教什么”,也在于“不教什么”,這兩點缺一不可。面面俱到的結果必定是“面面不到”,從根本上說,教師的學養以及對學科與學情的理解把握,是確保閱讀教學取舍得宜的重要條件。
【取舍:閱讀教學設計的基點】相關文章:
學會取舍作文05-12
取舍優秀作文(精選32篇)01-04
學會取舍作文11篇05-28
學會取舍作文12篇06-08
學會取舍作文(11篇)06-01
閱讀教學反思08-25
閱讀教學反思04-01
英語閱讀教學反思08-25
閱讀教學計劃06-26
小學閱讀教學反思0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