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淺談高中語文課堂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
淺談高中語文課堂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文/劉 玉
摘 要:現在的高中學生學習語文的意識和興趣越來越淡薄,作為語文教師如何積極巧妙地活躍語文課堂氣氛以調動學生有效思維,培養閱讀興趣以積淀文化、文學、人文素養,指導作文寫作以學以致用是必須解決的問題。
關鍵詞:閱讀習慣;寫作;課堂氣氛
很多語文教師越來越感覺難以勝任這份工作,越來越覺得語文課難上,也發現語文課堂的問題越來越多……閱讀興趣、習慣的培養,寫作的指導,語文課如何設置導入語,問題的層級設置,小組合作學習怎么展開才是有效的,教師的語言,作業的布置……這些問題個個都是值得深究的。下面就其中的幾個問題做簡單的探討。
一、閱讀興趣、習慣的培養需要給予時間和積極引導
大家都說這是一個信息時代,是一個知識爆炸的時代,學習從來不缺少機會。但是現在的學生都不怎么喜歡閱讀,尤其是書面閱讀。于是教師發現,現在的學生文學、文化知識積累很貧乏,因為閱讀積淀少了,所以帶來一系列的問題。比如,學生的理解能力降低了,寫作表達能力弱化了。這是學生學好語文的致命傷。作為語文教師,必須盡力培養他們的閱讀興趣,尤其是在起始年級要亡羊補牢。完全可以這樣認為:沒有廣泛的閱讀積累,就學不好語文。相反的,很多學生愛閱讀,語文學得很好,卻不一定是語文教師的功勞。
在語文教學中教師要注意學生閱讀習慣的課堂培養,注意學生的潛能發揮,給學生提供課堂閱讀時間,在緊張的教學時間中給學生留有天地。晚自習安排一半的時間讓學生自由地閱讀,并要求及時書寫閱讀的感想和收獲,字數是不限制的,也可以推薦、分享精彩的文章,師生暢所欲言。在閱讀時,教師一定不要吝嗇時間,他們自主的讀比教師一味的講也許收獲會更多。在學生閱讀習慣還沒有養成之前,課代表每天提醒學生要閱讀,把它作為每天必須的功課去完成。起初課代表會在一個月的時間里每天板書在黑板上提醒他們,一旦學生習慣養成,就可以不用板書提醒。在課堂教學中,還要努力改變學生“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圣賢書”的現狀。所以學生的閱讀,教師既要培養興趣,也要勇于給他們時間,并傳授閱讀的基本技巧。
二、寫作訓練要循序漸進,引導方法技巧
除了閱讀的問題,語文教師還發現在高中階段的學生中,流傳著這樣的順口溜:一怕文言文,二怕周樹人,三怕寫作文。有的教師也經常嘲笑學生的定時作文:老母雞下蛋。因為閱讀、閱歷的受限,使得學生的知識、見解、視野都有限,寫作的素材也不多。很多初任高中語文教學工作的教師,基本按照傳統的作文教育模式:教師出題目,學生寫作文;教師改,學生聽。結果學生常常處于被動狀態,效果不是很理想。教師會慢慢地意識到寫作教學是一個系統工程,寫作教學應有章可循,應按照循序漸進的原則,按照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原則,多種訓練并舉的原則。教師交給學生一些學習方法,使學生感覺到作文有法可循,有章可依,在課堂教學中,自己有意識地加強寫作點示,寫作技法點示,如,學《荊軻刺秦王》時,教師就可以從記敘文情節的設置,人物的描寫等方面引導學生寫作。變傳統作文教學的“無序性”“無時限性”為“有序”“限時”,加強積極引導,通過模思路、模語言、模修辭的細節訓練,隨筆與定時作文穿插,感悟與體驗相結合,使教學呈現出“多樣”“活潑”的局面。學生的思維能力,口頭表達能力得到了鍛煉,而我不但與學生的心靈會面,加深了對學生的了解,還增強了教學自信心。
三、活躍課堂氣氛,把課堂交給學生,使學生積極主動參與討論
前蘇聯學者曾經說過:“……創造一種生動活潑的課堂教學氣氛,使學生感到沒有思想負擔,大膽地、無拘束地討論問題,論證自己的觀點,學會證明和反駁。”要真正做到這一點,教師就必須樹立“教學相長”的思想和“弟子不必如師,師不必賢于弟子”的觀念,不能自以為是,不懂裝懂,扼殺異見。在這么一種情況下,學生才會知無不言,言無不盡。還記得有次講《伶官傳序》一文時,有位學生認為“禍患常積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的提法是不完全正確的。這個學生平日紀律散漫,成績很一般,況且這一句話又是千古名言,所有人當時頗為震驚,但還是問了句,為什么?他便論證起自己的觀點來。他說:“牛頓、陳景潤等科學家為攻克科學難題廢寢忘食。如果你所溺愛的是真理、科學、健康有益的事情,那你就不會玩物喪志了,因此問題不在于‘溺’,而在于你是什么人,‘溺’什么。”聽完他的見解,同學們情不自禁地鼓起掌來,贊揚了他獨立思考的精神。教師耐心地聽取學生的意見,對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創設民主化課堂起著多么重要的作用。是的,教師不僅要走下講臺,甚至可以把這塊“圣地”也交給學生。在實踐中,要大膽讓學生走上講臺,讓學生暢所欲言,其他學生也愿意坦誠相見,一節討論會被開展得有聲有色。這樣很容易發現,學生雖然基礎薄弱,成績不好,但他們有潛力、有主見,就像一堆火藥,就等著教師去點燃,從而釋放能量。教師要敢于放手,只有這樣,才能培養出富有個性、積極向上的學生;教師要敢于嘗試,只有這樣,才能挑戰教學中的新領域,獲得新知,培養出同樣敢于嘗試的學生。
“十年來,我上過四百多節公開課,其中有的課上得一塌糊涂,事后查找原因,重要的一條就是看的參考資料太多,考慮了太多的意見,以致進行教學設計時,忘記了學生的實際,而去適應各類教參的需要,結果課堂上學生昏昏欲睡,死氣沉沉,自己越講越不是滋味。”這是魏書生教師在《論語文教學的民主化》一文中的一些話。很多教師頗有同感。有時候,一節語文課下來,自己莫名的傷感,甚至有被徹底打敗的感覺。沒有學生互動的語文課堂是悲哀的。那么,建議教師回到學生中去。語文課的沉悶,教師是問題的首要,但是能真正找到問題并把問題很好解決的應該是學生,他們才最有發言權。也許專家只是紙上談兵。課間教師就深入學生中,尤其是那些活潑開朗,平時敢說敢笑的學生。他們就提議要多開玩笑,多講故事;而有些則認為教師不能抹殺其授課的個性而只停留于表面,更重要的是能夠引領他們進行比較深刻的認知活動;更有學生指出,教師應將課堂交給他們,讓其組織討論等等。教師對學生的意見進行了歸納與思考,就會越來越清醒地意識到只有結合學生的實際需要,實行教學主體的轉變,由講堂變為學堂,一言變為群言,才能從根本上改變課堂教學狀況,教師才會有豁然開朗之感。形式的創新有時候也顯得很必要。孫春成老師說:“在教材、教師和學生三者構成的教學過程中,確立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后,課堂教學的中心也就明確了。這時教師不再具有絕對的權威,不再扮演一個‘布道者’的角色,而是以平等的面貌出現在學生中間組織教學過程,指導學習方法,討論疑難問題,提供有關知識。”
總之,作為一名語文教師必須具有開闊的視野,海納百川的胸懷,應及時了解時事和周圍世界,做知識的傳播者,思想的開啟者,將時代文明成果傳給學生。教學是門藝術,必依法而行,必探索前行。古人云:“善學者師逸而功倍,不善學者師勤而功半。”作為教師要努力做教改的實踐者。高中語文教學具有工具性,也具有人文性,教育起著傳承文化的作用。新教材“著眼于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質”“突出實用性,培養學生的語文實用能力(快速讀寫能力和口語交際能力),重視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教師應主動地轉變觀念,不斷地鉆研教法、學法,努力適應時代變化。教師在傳道授業解惑的同時,必須擔負起教育的責任。
(作者單位 重慶市北碚田家炳中學)
【淺談高中語文課堂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相關文章:
淺談班級管理中存在的問題與對策論文04-14
淺談初中作文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及采取對策08-28
淺談高中優秀生存在的心理問題及教育對策08-23
中職汽修專業教學中存在的問題與對策08-25
淺談農村中小學作文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和對策08-24
數學課堂教學評價存在的問題及其對策03-24
中職學校招生工作中存在的問題與對策08-23
高中信息技術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分析08-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