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增權:社工理念在解決大學生自卑心理中的運用
增權:社工理念在解決大學生自卑心理中的運用作者/袁璽
摘 要:自卑往往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大學生的人際關系、個性發展及潛能發揮。運用增權理念對大學生的自卑類型、成因及消極影響進行分析,試圖運用增權理念,通過個案工作和小組工作的社會工作方式,來增強大學生對權力感的認識,挖掘自卑根源,使其發揮潛能,實現自我價值。
關鍵詞:增權;大學生;自卑;社工理念
當今社會,由于市場競爭日益激烈,科學技術快速發展,大學生面臨更多機遇和挑戰。大學生作為擁有較高智力、較高文化和較高自尊心的群體,有著不同于與一般青少年的抱負和追求,因而也承受更多自我壓力。據資料統計,在我國大學生中有30%的人存在心理障礙。目前,因心理障礙或精神疾病導致大學生退學、休學的大學生人數,占患病總人數的30%左右,遠遠高于其他疾病,而在這些有心理障礙的大學生中,因強烈的自卑而導致心理障礙的現象比較突出,列其他心理障礙之首。
一、當代大學生自卑心理的類型、成因及消極影響
(一)大學生自卑心理的類型
大學生自卑的種類分為兩種,一種是情境性自卑,另一種是心因性自卑。情境性自卑,即某一場合自信,另一場合感到技不如人,又稱技術性自卑。心因性自卑,即無論面對什么事情,總是懷疑自己,認為自己能力不夠。想象失敗的體驗多,而想象成功的體驗少,又可稱人格自卑。這種自卑的表現形式可分為三類:氣質性自卑、認知性自卑、創傷性自卑。氣質性自卑,指大學生的人格由遺傳來的氣質和環境共同決定,一些人生來較為膽小,遇事逃避、膽怯,加上后天不利環境的強化作用,導致與生俱來的氣質越來越穩固。認知性自卑,指大學生在成長過程中過分關注自己,對自己的要求過分苛刻,自我評價低,在認知上堅持自己的看法且難以改變。創傷性自卑,指原本很自信的一個人,由于生活的挫折經歷變得小心翼翼、消極被動,對自己作出不合理的評價。
(二)大學生自卑心理的成因
大學生自卑心理出現的原因可從兩方面分析,即從認知角度和心理根源角度。從認知角度來看,自卑心理基于在社會生活中比較中產生不如他人的心理體驗,并主觀放大自己的缺點,加之自我缺乏正確的認知和判斷,不能進行有效的心理調適,從而陷入消極、不自信的負面情緒和心理體驗中。上述認知性自卑是由大學生錯誤的認知所導致的。
從心理問題的根源來看,由于大學生受到不能直面早期經驗因素、過分關注自我的現實因素及對未來不確定因素的影響而導致自卑,表現在以下三大方面:
1.受早期經驗影響。大學生的自卑心理往往可追溯到童年時期,兒童在0~6歲正處于獲得勤奮感,避免自卑感的時期,這個階段兒童已經進入學校并接受學校賦予他并期望他完成的社會任務,為完成這些任務同時要避免失敗,他必須勤奮學習。如果這階段沒有獲得勤奮感,即兒童在這階段經歷學習、人際交往等在校經驗失敗的經歷過多,成年期會以無意識的形態表現出自卑感。
2.受過分關注自我的現實因素影響。大學階段是自我意識發展最強烈的階段,大學生強烈的關注自我,往往從自我的角度和標準去評價、認知和行動,容易出現自我中心傾向,而這一特點會導致其過度苛求自己而不顧自己的實際,只接受理想中“完美”的自己,不肯接納現實生活中有缺點的自己,一旦主觀愿望沒有得到滿足,便歸因于自身能力不足,導致其易感到自卑。
3.受未來不確定因素的影響。大學生當前的迷茫、恐懼和對自己定位不準容易導致其自卑,這種自卑既是障礙又是動力,其中虛構未來不良發展狀況,對未來不抱希望是自卑的表現。由于對自己能力的分析不足,自己對未來的恐懼心理增加,輕視自己或看不起自己,擔心失去他人的尊重和期望,而導致自己在行為上的退縮,猶豫不決等現象。
以上便是大學生自卑心理的類型及成因,由于大學生處于特殊的生理、心理發展時期,對自身不良的認知及不能直面產生自卑心理的根源的這些問題,會對其大學階段乃至一生的心理和社會發展都會造成不良的影響。
(三)大學生自卑心理的消極影響
大學生的自卑心理容易引起心理壓力和緊張,激起逃避或退縮反應,抑制自信,導致焦慮,形成內在阻力,這是非常有害的壓力轉換模式。自卑感一旦產生,就會漸漸地蔓延、擴散,產生極大的危害。
1.大學生自卑心理的最大危害是導致人際關系緊張。大學生正處在生理和心理迅速發展的階段,在人際交往中,因懼怕出丑、受挫或遭受他人的恥笑,缺乏自信,自慚形穢,產生自卑心理,往往以一種消極或錯誤的防御方式來保護自己,形成閉鎖心理,失去了與別人建立良好人際關系的機會。
2.大學生的自卑心理會影響其個性發展。自卑的大學生會對外界的興趣降低,對一般的刺激做出消極反應,不愿與人交往,心理上消極退縮,喜歡沉思默想,甚至是胡思亂想。個人所面對的是自我的狹小天地,使其與學校、社會產生隔閡,與新生事物缺乏聯系。最終導致大學生失去了一些良好的鍛煉自己、發揮自己才能的機會,從而影響到自身個性的發展。
3.大學生自卑心理會限制其潛能發揮。處在自卑的心理狀態中的大學生,會過度自省,害怕失敗,把風險估計的很大。而現實情況是,越害怕失敗,就越難成功,社交面就會逐漸縮小,影響日常的學習和工作,即使有才華也得不到充分發揮,最終自身權能感的嚴重缺失影響了個人潛能的發揮。
以上是自卑心理對大學生的不良影響,針對上述自卑心理的成因及其給大學生帶來的不良影響,有多種不同類型的解決方式,而增權是有效的解決方式之一。
二、增權理論及其在解決大學生自卑心理的運用
(一)增權理念概述
增權是通過外部的干預和幫助,增強個人的能力和對權力的認識,減少或消除無權感的過程,其最終目的是使個人能采取行動來解決自身問題和改善現狀。其中,權力從心理學角度來看,是指一個人擁有的能力,不僅是客觀存在,還表現為人們的主觀感受即權力感,這種權利感可增進人們的自我概念、自尊和重要感等。自卑心理的產生往往伴隨權力感的消失,而權力感的消失是一種無權感。無權感是指當個人對侵害其社會系統感到無權時,他們易把這種感覺內化,通過內化貶低自己,并陷入惡性循環。許多高校的大學生由于認知的錯誤及沒有直面自卑根源等原因往往會出現權能的缺失或無權感,而解決權能缺失問題有效的途徑是通過外部的干預和幫助,增強自卑心理大學生對自身權能的認識,減少或消除無權感。因此,增權理念的運用是解決大學生自卑心理問題的有效途徑之一。
(二)增權理念運用的目的
增權的目的從總體上看,是為使自卑大學生明白自己是一個獨立的權利主體,有平等地受到他人尊重和重視的權利,要發揮自身主觀能動性,逐步克服自卑心理,增強自信心,正確對待他人,消除無權感。從具體方面看,大學生運用增權理念:(1)是為自身當前的自卑感找到合理解釋。(2)使他們認識到自己正處于自我意識發展最強烈的階段,需適度關注自己的言行、思維方式及與他人的關系。(3)讓其不為將來的未知和迷茫擔憂,活在當下,順其自然。
三、解決自卑心理的具體方式
有效地達到增權目的有兩種方式即:個案工作和小組工作兩種方法。個案工作的方法是指社工遵循基本的價值觀念、運用科學的專業知識和技巧,以個別化的方式為自卑大學生提供心理方面的支持與服務,以幫助其解決自卑心理問題,挖掘生命的潛能,實現其自我價值。(1)社工可走訪學校和家庭,針對自卑學生的相關因素,形成促進包括自我心理支持、同輩群體支持及心理咨詢機構的支持及家庭支持等在內的有機結合。(2)社工需運用科學的工作方式與心理學咨詢師的課程,結合教師教學、家庭支持等資源,與自卑大學生建立良好的信任關系,讓自卑大學生自由表達自己觀點,加強心理健康教育,調動自我正能量。(3)大學生通過社工的賦權后要充分重視外部的幫助與其自身不斷進取、艱苦努力相結合,激活自我發展的主動性、積極性和創造性,樹立自信、自立、自強的意識,形成自卑大學生自我激勵機制,實現增權。
小組工作方法是指通過小組活動過程及小組工作者的協助,使小組成員獲得小組經驗,逐步實現行為的改變和社會功能的恢復,達到個人的發展。鑒于自卑大學生對“自卑”一詞的敏感,在組員招募中需避免用“自卑”字樣的組名,可用“人際關系能力訓練小組”、“焦慮緩解小組”及“自信心培養小組”組名,開展豐富多彩的小組活動,既使大學生在活動的相互交流中中體會到自身的自卑不是個人而是集體都存在的問題;又能讓大學生通過活動培養和提高自身的表達能力,充分重視激活他們的精神動力,使外部的支持幫助與他們自身的不斷發展相結合。并且在克服困難的活動中,大學生可通過嘗試成功的體驗,提高自我效能感,從而樹立自信心。通過上述小組活動,可使自卑的大學生能夠正確對待自己和他人,改變自身不合理信念,建立新的自我認同和接納他人的方式,超越人性的自卑。
除上述個案與小組方式之外,還可將個案工作與小組工作方式相結合,讓高校教師、社工與自卑大學生互動,在互動中能體驗到互助互利和他人的真誠與友好,在克服自卑的活動中獲得成功的體驗,使大學生能更清晰地認識自己與他人,改變過去絕對化、概括化的理解和模式,建立起新的對他人和對自己的認知模式;并使大學生能正確地認清自我能力和權力,減少或消除無權感,挖掘潛能,從而達到改善其自卑心理狀況、實現增權的目的。
綜上所述,作為擁有較高智力、較高文化和較高自尊,同時面臨更多機遇和挑戰而承受更大自我壓力的大學生群體,他們產生自卑心理的原因是對自身能力和權力的認識不清而導致的自我權能的缺失,因此,加強對大學生對權利感的認識,挖掘自卑的根源,充分利用增權理念,挖掘自身潛能,消除減少無權感,克服自卑心理,實現自身價值,具有重要的意義。
參考文獻:
[1]王建香,王龍玉。大學生自卑心理的成因及矯治[J]。山東教育學院學報,2009(04):57.
[2]楊淑民。大學生的自卑情結及其干預[J]。中國成人教育,2007(04):55.
[3]賈遠娥,李宏翰。大學生自卑心理的實質及其認知機制[J]。 廣西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0(04):119.
[4]趙謙。大學生非理性信念及其與社會支持、自我同一性的關系[D]。開封:河南大學,2005:45-46.
[5]陳樹強。增權:社會工作的理論與實踐的新視角[J]。社會學研究,2003(05)。
[6]張長偉。增權:解決高校貧困生/心理貧困0問題心理貧困問題的新視角[J]。教育探索,2005(09)。
作者簡介:袁璽(1992- ),江西省新余市人,南京工程學院,人文與社會科學學院社會工作專業學生。
(作者單位 江蘇省南京市南京工程學院 人文與社會科學學院)
【增權:社工理念在解決大學生自卑心理中的運用】相關文章:
生態理念在水利工程設計中的運用策略08-23
跳繩的意義及在體育教學中的運用08-23
體育游戲在體育教學中的運用06-20
小組學習在初中數學教學中的運用09-05
微課在初中數學教學中運用09-05
淺談傳播技巧在公文寫作中的運用08-21
多媒體技術在武術教學中的運用08-24
體育游戲在田徑教學中的運用研究08-24
放松練習在體育短跑訓練中的運用1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