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理論課也可以很開放 ——《溶液的形成》課例研究
理論課也可以很開放 ——《溶液的形成》課例研究文/楊 飛
現今的初中教學對考試要求越來越高,教師的壓力越來越大。一方面學校和家長對教學質量的要求越來越高,另一方面社會也要求提高素質教育,提升學生的綜合能力。在課堂教學上,越來越重視以學生為主體的課堂探究式教學,還課堂給學生,讓學生成為課堂的真正的主人,教師應該起到引導的作用。這樣的要求從課改開始已經提了好多年,但是在應試的壓力下總體上還是存在著重應試輕能力的現象。從長遠的角度來看,學生能力的提高對應試也是有很大的幫助的。這就對教師的教學能力要求越來越高,教師的教研能力要求也越來越高。本學年我有幸參與了由進修學校和南師大組織的課例研究,主要對如何提高教學效率,課堂教學中如何體現教學效果等方面進行了研究。在專家的指導下,就教學中的目標達成、教學效果的體現等問題進行了交流和探討。專家的教學理念和指導思想帶給我們很大的觸動。下面就結合本學期的一次課例研究的實踐,介紹一下在課例研究中的一些做法和反思,并把在實踐活動中取得的一些經驗和大家交流一下。
本學年就人教版初中化學第九單元課題一《溶液的形成》開設了研討課。
一、理論學習
在接到課例研究任務時,首先在我校化學教研組集體探討,通過學習了解到:課例是關于一堂課的教與學的案例。課例研究是指圍繞一堂課的教學在課前、課中、課后所進行的種種活動,包括研究人員、上課人員與他的同伴、學生之間的溝通、交流、對話、討論。課例研究是以教師的教學實踐為基礎,通過對一節課的全程描述或其中若干件教學事件的描述,使之形成個人反思的對象、理論研究的素材或他人學習的范例。
二、課前研討
(一)確定教學內容
在理論學習之后,根據《溶液的形成》教學內容的特點,計劃將本節課設計成一節實驗探究課。但是本節課是一節理論課,概念性的知識點比較多。教學中往往以概念性教學為主,幫助學生進行概念性的認知和理解。以前的教學中,學生學完了知道有許多的概念。但是這些概念重在理解和運用,基于以前的教學方式獲得的經驗,學生往往在概念的運用中會出現較多的問題。在探討之后分析認為:學生的運用出現問題主要還是概念的理解不到位,理論不能很好地理解,運用就一定會出現問題。所以本節課的研究重點為如何提高學生對概念的理解和運用能力。
(二)確定教學目標
通過交流討論初步確定如下的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1)認識溶解現象,知道溶液、溶劑、溶質的概念。
(2)知道一些常見的乳化現象。
(3)了解溶液在生產和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2.過程與方法:
(1)學習科學研究和科學實驗的方法、觀察、記錄。分析實驗現象。
(2)學習采用對比的方法認識對相同問題的不同解決方法。初步學習由宏觀現象(溶解、乳化)到微觀本質(粒子的運動、擴散)的推理方式。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通過實驗探究增強學習化學的興趣。
(2)通過對溶液的應用,認識學習化學的重要性。
(三)確定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
1.建立溶液、溶質、溶劑的概念。
2.認識溶液、溶質、溶劑三者的關系。
教學難點
1.從微觀上認識溶液。
2.理解溶質、溶劑的辯證關系。
(四)教學內容設計
針對本節課的教學內容,我計劃設計成學生自主探究的開放性試驗,通過學生的自主實驗來獲得基本的知識點,對此我主要設計了四個探究活動:
活動與探究一:根據提供的藥品進行實驗,蔗糖、食鹽(NaCl)、植物油、泥土分別與水的混合。觀察實驗現象,并做好記錄。

目的:通過實驗探究獲得溶液是均一穩定的混合物,從而達到概念的強化。
活動探究二:上述溶液分別由哪幾部分組成?其中哪種物質溶解?

目的:知道并學會區分溶質和溶劑
活動與探究三:按下列組合進行溶解,觀察實驗現象。

目的:明白不同的溶質和溶劑溶解情況不同。
活動與探究四:課本[實驗9-4]

目的:知道乳化現象。
三、課堂實踐與反思
以上設計通過課堂教學實踐,經過專家的聽課評課,發現了其中的一些問題,專家們提出了以下幾點修改意見和建議。
1.學生對溶液有一定的認知,應該讓學生體驗溶液的形成過程。
2.教材對溶液的定義為:一種或幾種物質在另一種物質中的分散。如何體現幾種物質的分散?
3.通過對實驗的分析,讓學生認識到溶質可以不同,溶劑可以不同。還有其他溶劑嗎?
4.液體和液體可以形成溶液嗎?
5.實驗的開放性程度不足,教師設定的范圍較窄。
意見分析一:在活動探究一中,雖然設計成實驗探究,但在實驗的學案設計時卻人為設定了將一種物質溶解到另一種物質中去,不能很好地結合教材的定義:即將一種或幾種物質分散到另一種物質中去,探究不夠開放,從這里可以看出教師在教學設計上還是有些縮手縮腳,不敢讓學生完全自主地探究。通過研討,專家給出建議,應不限定溶質的種類數量,讓學生認識到溶質可以有好多種,同時也可以考慮給出不同的溶劑。
課后修改如下:活動與探究一:根據提供的藥品,進行實驗,蔗糖、食鹽(NaCl)、硫酸銅、泥土分別與水的混合。觀察實驗現象,并做好記錄。增加了硫酸銅,去掉植物油。這里的做法是基于學生對溶液形成認知,物質溶于水形成溶液。課堂實驗探究讓學生任取物質與水混合,既不限定種類也不限定數量。通過這樣來達到對概念的理解。排除油與水的干擾。較容易得到溶液是均一穩定的混合物,且可以使多種物質同時溶解即概念的一種或幾種物質的分散。
意見分析二:在之前的教學設計中,學生的探究內容是一開始教師設計好的探究內容,如,活動與探究三:

這些實驗進行的目的是什么,為什么做這些實驗,學生理解得并不清楚,只是完成教師一開始設計的要求。所以在引導學生推斷出:不同的溶劑溶解情況不同,不同的溶質溶解性不同的結論時,在課堂中的得出比較困難,因為這些不是學生自己要求的實驗內容,實驗的目的也不是很明確。所以在專家的指導后進行了修改,在課堂中,引導學生提出想要探究的內容,教師整理出學生想要探究的內容,選擇了如下的探究內容:
(1)除了水還有其他溶劑嗎?(2)還有什么物質可以溶于水?(3)酒精和水可以互溶嗎?(4)植物油可以溶于水嗎?(5)植物油可以溶于汽油嗎?
對于其他的建議則采取學生自主活動探究。不限定學生的實驗內容,根據學生的猜想,讓學生自己選擇想要探究的內容,并選定藥品進行實驗。這里還應該補充提供酒精、汽油、植物油等藥品。
在課堂中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猜想并結合實驗得出相應結論。當然,教師之前的實驗準備應多提供一些適當的藥品,以適于學生的實驗探究。通過這樣的修改使得整節課的內容主要是由學生通過實驗探究完成,能很好地達成教學要求。
四、心得體會
一節課通過前后兩次實踐,教學形式差別較大,對比修改前后的效果可以看出,修改之后的教學方法更有利于學生的主動探究,這樣的教學設計對學生的實驗能力和綜合能力的提升幫助都很大,因為這些不是在教師之前設定的情形下完成的,而是以學生的自主意識進行的,這更加強化了學生的主體意識,對于培養學生的自主性學習有更大的幫助。
通過這次課例研究,使我認識到教學內容的確定和教學方法的選擇應基于學生的認知,知識的獲得應來自學生的探究獲取。教師的預設應建立在學生的認識基礎上,應該從建構主義理論出發,而不是基于教師對知識點的認知出發。建構主義理論認為學生的新知來源于原來的源認知,是以原有的經驗為基礎的。所以之前的設計是以教師的角度出發設計的教學過程,并沒有從學生已有的源認知去考慮自己的教學設計,學生的探究能力沒有得到提升,思維的有效性無法達到。
之前一直認為理論課應該重視學生的理解,所以往往在證明理論的過程中強調實驗的記憶,幫助學生去分析,而學生對概念的理解往往是建立在教師講解的基礎上強化記憶的,理解的成分相對來說比較少,更不是自己的探究所得。長此以往,學生對以后的學習往往是主體性越來越差,習慣等待教師給出答案,這對學生的自主性學習是很不利的。因此,上述理念的轉變對學生以后的發展是有很大幫助的。
同時,這樣的教學形式對教師的要求也是很高的,修改后的教學設計在課堂實踐中由于教師個人的習慣和處理方式都讓這樣的課有點生疏,教師把握起來明顯不足。對課堂中可能出現的問題預計不足,同時出現了學生的想法不在教師的預設范圍下的情況時,教師的主導作用不夠,有些未能將學生引導過來。但這種課的教學設計和理念是新穎的,是符合學生的認識規律的,能體現學生的主體性,充分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培養了學生的探究能力,通過課例研究,及時提高課堂的教學效率,又使學生成為真正的課堂主角,同時對教師的要求也更高了,教師的改變才能帶動學生的改變,教師的創新才能讓學生有創新。作為教師,這樣的課例研究對教師教學能力的提升幫助是非常大的。雖然課程改革也談了好多年,但真正深入其中體會其過程,才發現自己離真正的有效和高效還有較大的差距,這也給了我研究的方向和動力。
(作者單位 江蘇省南京市伯樂中學)
【理論課也可以很開放 ——《溶液的形成》課例研究】相關文章:
課例研究心得11-22
體育理論課教案05-27
《飽和溶液與不飽和溶液》復習課教學反思11-04
體育與健康理論課教案02-02
關于體育理論課教案01-12
初中體育課理論課教案08-26
體育與健康室內理論課教案01-06
我也可以作文03-19
我也可以優秀作文0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