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淺談新課程改革背景下的高中歷史課堂教學
淺談新課程改革背景下的高中歷史課堂教學文/李佰娜
摘 要:新課程改革倡導高中歷史課堂教學中對學生學習過程以及學習方法、實用性等方面的啟發和培養,同時強化教師對教育資源的挖掘和整合,借此來促使學生多元化的學習、應用歷史知識。對此,作為高中歷史教師,在課堂教學過程中要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以及新課程改革標準來創新教學模式,以生為本開展多樣化的歷史教學,最大限度地凸顯學生在課堂教學中的主體性作用,展示高中歷史新課程的改革與創新。
關鍵詞:新課程改革;高中歷史;課堂教學
傳統高中歷史課堂教學中教師大都讓學生采取“死記硬背”的方式來學習,而高中歷史新課程改革就學生這一主體來說,鼓勵學生的主動學習、探究等,其旨在改變學生學習的方式。在課程目標方面,則強調學生學習的過程和方法,注重學生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培養。高中歷史課程改革的基本理念之一就是:“高中歷史課程的實施要有利于學生歷史學習方式的轉變,倡導學生積極主動的學習,在多樣化、開放式和探究式的學習環境中,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培養探究歷史問題的能力和科學態度,提高科學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這對高中歷史教師來說是一種機遇和挑戰,在此,筆者結合自己多年的教學經驗,粗略地談一下新課改背景下的高中歷史課堂教學。
一、加強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培養
《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指出:“在掌握歷史知識的過程中,既有能力的訓練,也有對史學方法的了解和運用,更有態度、情感與價值觀的體驗和培養。”我們知道,教學目標是教學活動開展以及教學模式的選擇、教學評價如何實現等等一系列教學活動的中心內容,筆者結合這一課改要求,在教學中以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為基準來設計教學目標、開展教學活動,層層遞進,循序漸進地培養和滲透。如,在教學“抗日戰爭”這一內容時,首先針對“釣魚島”事件、我國抗日系列的影片、日本首相屢屢參拜靖國神社事件等來啟發學生的民族感,確定“銘記苦難,不斷咀嚼苦難”的情感教學目標;其次,結合我國2012年就“釣魚島”事件我國部分群眾砸日貨商店、打砸日本出廠的車等一些不理智的行為現象,制訂正確紀念苦難、反思苦難的情感教學目標;最后,直入本節的教學內容學習主題:“寧戰死不為亡國奴”“勿忘國恥、自強不息”“正視歷史,展望未來”等,圍繞情感教學目標來逐步對學生進行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培養,引導學生端正對歷史的學習。
二、構建開放性的歷史課堂教學
《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實驗稿)》就課堂教學指出:“創設和諧的教學環境。運用開放性的教學模式來激活學生學習歷史、探究歷史的激情和興趣,不僅能夠培養學生正確的唯物主義歷史觀,還能夠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新課改倡導學生主體性作用的體現、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等,而這些都需要教師給予學生一定的思維時間和空間,開放性的教學不僅僅能夠活化學生的思維,而且對于學生作為個體的發展也有著很強的推動作用。同時,心理學家研究表明:學生在開放的環境中,有利于自我個性思維、自我內在力量的發展。對此,筆者認為新課改背景下的高中歷史課堂教學應是開放的,筆者在教學中結合教學內容,設置一些開放性的問題、開放性的活動等來構建開放性的歷史課堂。如,在教學“鴉片戰爭”這一內容時,首先,讓學生自主閱讀教材內容,將自己的不同見解或者不懂之處記錄下來;其次,設置開放性的問題來引導學生開展小組討論活動;最后,鼓勵學生相互之間交流自主收集信息的途徑、學習和思維方法等,學生在開放的教學氛圍中充實展示自我。
三、開發與利用鄉土資源
傳統教學中,教師教和學生學主要都依據教材,新課改指出:教材是教師教和學生學的依據,卻不是唯一的。對此,倡導教師結合地域文化特點來開發、挖掘相關的鄉土歷史資源,借以增強學生對歷史實用性的體驗和感受。陶行知先生說:“生活即教育”。筆者在此認知基礎之上,結合教學內容,從學生的生活著手,充分挖掘、開發、利用鄉土資源,借以來讓學生更真實的感受歷史與生活之間的關系,增強學生學習歷史興趣的同時拓寬學生歷史知識范疇,開闊學生的歷史視野,實現素養和技能的雙重培養。如,在教學“從計劃經濟到市場經濟”這一內容時,筆者引導學生對現在的生活和10年前的生活做比較,即:收秋:傳統的人工工作——機器作業;聯絡:書信、BB機、固定電話——手機、網絡等,讓學生通過比較,真正地感受到經濟體制改革的重要性,深化高中歷史教學。
總的來說,新課改背景下的高中歷史課堂倡導以生為主,注重對學生自主學習歷史、情感、素養等方面的培養,強化開放性的教學模式和多元化歷史資源的整合等。因此,作為高中歷史教師應創新教學模式,真正的促使自我教學與新課程改革理念的相吻合、統一。
參考文獻:
周小山,嚴先元。新課程的教學策略與方法[M]。四川大學出版社,2003.
(作者單位 遼寧省大連市長興島臨港工業區高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