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高職院校思政教學的困境及破解對策
高職院校思政教學的困境及破解對策劉永旭
摘要:從學生、學校及社會三個層面入手,深入分析了高職院校思政教學中存在的困境及原因,提出了加強思政教學實效性的破解對策和提升途徑。
關鍵詞:高職院校;思政教學;困境;對策
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見》中明確提出要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教育部《關于推進高等職業教育改革創新引領職業教育科學發展的若干意見》明確要求“高等職業學校要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現代企業優秀文化理念融入人才培養全過程,強化學生職業道德和職業精神培養,加強實踐育人,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針對性和實效性。”這些都是對高職院校思政教育教學提出的明確要求。作為培養高端技能型人才的高職院校,同樣要重視人的全面發展,重視思政教學;作為思政教育的主渠道、主陣地的思政教學則應緊跟形勢發展的要求,結合高職教育發展和人才培養實際,與時俱進,加強教育教學改革,提高思政教育的實效。
一、當前高職院校思政教學存在的困境
高職院校堅持以就業為導向,以培養高端技能型人才為目標,在能力素質方面突出了學生動手能力和技能水平,對學生的思想
品德、職業素養等綜合素質也同樣重視,但在實踐中,思政教學受到諸多因素的困擾,具體體現在:
1.學生因素
在對學生缺課原因的調查中,相對于專業課程,思政課缺課率要高得多。對此,學生坦言認為:一是思政課程“無用”,即思政課與專業相關不大,無助于今后的就業;二是內容枯燥,缺乏吸引力和感染力,沒有興趣。更有學生向學校提出少開或不開思政課程的建議,將思政課時讓位給專業課程。
2.學校因素
高職院校在突出職業技能訓練的情況下,教學安排上一般都會較大限度地滿足專業及實訓課程的需要,思政教學往往成為被壓縮的部分。對于思政教育教學,普遍存在著“說起來重要,做起來次要”的情況。
3.社會因素
思政教育環境尷尬,功用倍受質疑。課堂上核心價值、道德文明等的正面教育,與現實社會中諸如毒大米、毒奶粉、地溝油等各種食品安全事件層出不窮等丑惡現象的對比,使學生對于思政教育的功用產生質疑。
二、原因分析
1.學生主體存在實用主義思想
當前,受到網絡文化、市場經濟的影響,高職學生的思想觀念日漸多元化,他們關注周邊環境,關心自身的發展,對學習的目的趨于實際和多樣化,存在實用主義思想。許多高職學生以就業為目的,漠視思政教育的功用,唯專業是從,認為目前用人單位對技能要求越來越高,學好專業尤為重要,而思政課沒有明顯的效果,似乎上與不上都一個樣。
與此同時,有些思政課教師無法將思政教育的內容與當今時代特點、學生感興趣的熱點問題等結合,抱持“一本書講十年”的陳舊教育理念,課堂上出現學生一片倒睡覺、玩手機、講悄悄話等情況;在教學方法上,道理主義盛行,貫穿著“應該、必須、務必”,缺乏對學生處境的同情心,本應潤物細無聲的思政教育,造成“一般平常不見,一見就是傾盆大雨”,教育效果可想而知。由此,對于思政課,許多學生視為可有可無之課,思想上產生不認同、逆反心理,行為上對課程學習不積極、不主動,缺乏學習熱情,出現缺課現象。
2.學校層面重視不夠,削弱了思政教學的力量
高職院校人才培養以就業為導向,突出重視學生專業技能培養,思政教育教學說起來重要,做起來次要。尤其是高職院校在推行工學結合人才培養、就業“訂單”培養、“2+1”等人才培養模式時,往往會與常規教學安排發生沖突和矛盾,于是思政等基礎課教學安排往往成為被調整或壓縮的部分。同時,思政教學隊伍建設同其他基礎課程一樣,受重視程度較低,因此思政教師的積極性得不到有效提升,從而在教學改革與創新方面較為滯后,思政教育內容與形式較為陳舊,無法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和自覺性。在高職思政教學中,相關內容大多都在中學階段有所涉及,如果教師不能將政治理論知識與時事熱點、學生實際情況有機結合,就很容易陷入老生常談的境地,課堂沒有吸引力,缺少了學生的參與,教學效果可想而知。
3.社會環境變化給思政教學帶來了沖擊
當今思政教育環境受到外部因素的多重“沖刷”,互聯網普遍運用,享樂主義、拜金主義等多種價值觀、人生觀涌現,嚴重沖擊當今大學生的思想認識。受到先入為主的主觀認識和社會實踐主觀認識的影響,思政教育效果倍受質疑。有的教師在課堂上教育引導學生明禮誠信、甘于奉獻服務,但遇到自身問題時卻是另一種態度,未能做到言傳身教,以身示范,直接影響到思政教育的效果。應該說思政教學與社會實踐的反差是影響思政教育實效性的重要因素之一。
三、高職院校思政教學實效性提升途徑
1.加強教育引導,激發學習主體性
所謂學生主體性是指確立學生在教育教學過程中的主體地位和作用,強調學生的主體性,充分發揮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主動性、積極性和創造性。發揮學生主體性就是讓學生成為知識建構過程的主體,主動、有目的地獲取信息來實現學習目標和任務,使學習進入一種自覺能動和創造的狀態,使學生成為一個有獨立意識、獨立能力和創造能力的個體,成為一個能自覺地完善自我、實現自我價值的人。當今教育的根本任務,就是要不斷提高受教育者的主體意識,并成為能進行自我教育和自求發展的社會主體。
因此,在思政教學中要尤為重視培養學生的主體性。針對課程特點和學生實際,結合思政教學開展突出學生主體性教學改革。
應把教育寓于各種形式的活動中,科學有效地管理及良好的人文環境氛圍之中,從而經過實踐證明創建切實可行的辦法。
2.形成教育合力,營造育人好環境
(1)高職院校要高度重視思政教育教學的實效性
高職教育肩負著培養面向生產、建設、服務、管理第一線需要的高端技能型專門人才的使命,極大地促進我國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和現代產業體系的建設。高職教育具有既“高”又“職”的特性,決定了對高職學生的思政教育也要體現這一特點。高職教育培養的人才不僅應具備從事職業的專業知識和實際操作技能,還必須職業道德高尚、心理健康,具備可持續發展的職業能力。
(2)要形成育人合力
如何彌補思政課課內教學的不足,調動與集中思政教育的積極力量,優化思政教學的實效,是我們必須著力解決的問題。高職思政課教師隊伍要構建起專兼職結合、人員立交式流動的科學化模式,形成育人的有效合力。要充分發揮輔導員、班主任在思政教育工作中的重要作用,讓他們配合或承擔部分思想政治理論課,特別是實踐性教學環節的教學任務,逐步建立思想政治教育的交互模式。要將學生黨員、學生干部和學生骨干分子培養成思政課教師的得力助手,利用他們貼近普通學生的優勢,讓他們發揮思政課教師發揮不了的作用。
(3)加強對學生的專業指導和職業指導
建立專業導師制度,發揮專業導師在學習生涯中的指導作用;開展職業生涯規劃設計大賽、校友報告會等活動,充分調動廣大學生參與的積極性,從中加強對學生的職業規劃指導;加強學風建設,選樹各類先進典型,正確抓好輿論導向,形成風清氣正、崇尚先進、比學趕超氛圍。
3.創新教學方法,把握課堂主陣地
(1)創新教育教學方法
借鑒專業課行動導向教學法,創新思政實踐教學的教學方案。研究表明,聽課只能接受20%的知識,看音像資料可以接受30%的知識,動手做能夠掌握80%的知識。可見,“在做中學”和“在學中做”是最有效的學習方法。這種有效的學習方法,同樣適用于思政課教學。行動導向的教學方法,就是要轉變傳統教學方式下學生和教師的位置,使學生由被動學習的變為主動學習。在行動導向教學模式指導下,思政課教師不能繼續按照傳統的教學模式來傳授思政課教學內容,而是按照學生在將來工作崗位需要的政治素質和社會溝通協調能力來確定學習領域、創設學習情境、組織學生教學。學生在學習時,不能再以聽講和記筆記為主,而是在一定知識儲備的基礎上,按照思政教師設定的問題,尋求解決問題的方法,以此為目標進行主動學習。
(2)與專業有機融合
圍繞高職教育的宗旨和目標,以各專業的人才培養方案為依托,將思政教學內容與專業緊密結合。教師應了解所教專業、根據培養目標整合教學內容、發揮學生學習主體性、實踐教學與專業實習四方面,將高職思政理論課融入專業教育。
(3)與社會實踐有機結合
強化理論與實踐的協調性和緊密聯系,提升思政教育教學的實效性。思政教育教學不僅要有效延伸至大學生“三下鄉”等社會實踐活動中去,同時還應結合高職教育特色,借助校企合作,利用學校與企業合作辦學,將思政教育教學延伸到企業實踐環節,在企業建立長期的教學、實訓、實習基地,聘請企業領導或優秀員工為特聘思政課教師,為學生現身說法。
高職教育突出以就業為導向,培養的是高端技能型人才,是企業和用人單位所認可的人才。因此,在培育學生專業技能的同時,同樣要重視加強對學生的思想政治素質的培養,通過樹立誠信意識和敬業精神,形成良好的職業道德和職業精神;培養責任意識和集體精神,形成良好的團隊合作理念。只有這樣,才能培養讓企業和用人單位滿意的合格人才。
參考文獻:
[1]安宇。德國職業教育中的行動導向教學法。中國科教創新導刊,2008-10.
[2]楊梅。淺談工學結合下的高職思政教學改革。創新教育,2012(13)。
(作者單位 廣州鐵路職業技術學院)
【高職院校思政教學的困境及破解對策】相關文章:
高職院校產學研基地建設的困境及對策08-26
“棄考”引發的高職院校發展困境與應對舉措08-26
中職物理教學的困境及對策08-20
高職院校章程建設遇到的困難及解決對策08-25
高職思政課教學中多媒體課件的運用探析08-26
論加強高職院校素質教育的必要性及對策08-26
高職院校醫學生擇業心理分析及調適對策08-26
我國農村融資困境與對策08-20
思政課實踐教學心得范文0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