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談對高中化學新課程標準的幾點思考
談對高中化學新課程標準的幾點思考河北省永年縣實驗高級中學米瑞霞
【中圖分類號】G633.26 【文章標識碼】C 【文章編號】1326-3587(2013)07-0014-02
新的課程改革更加注重基礎性、社會性、文化性和發展性,其中高中化學課程理念具有更鮮明的時代特色、更寬廣的選擇空間、更深刻的人文內涵、更多樣的評價方式、更自立的探究活動、更扎實的教學研究、更豐富的課程資源。為此我們的新課程改革的教育將面向全體學生注重知識能力的全面性和學生素質發展的差異性。
一、新課程教學更應面向全體學生,注重個體差異性1.尊重并適應學生的個體差異。
教師在化學教學中要鼓勵與提倡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化,尊重學生在解決問題過程中所表現出的不同認知水平和認知方式,鼓勵每一個學生都參與到教學活動中去。問題的設計,教學過程的展開,練習的安排等要盡可能地讓所有學生都能主動參與,在學習活動中提出各自解決問題的策略,并引導學生在與他人的交流中選擇合適的策略,豐富自己的學習經驗。對學生學習的幫助針對性要強,對于學有余力并對化學有濃厚興趣的學生,教師應引導他們在課后繼續學習,以進一步發展他們學習化學的天賦。
2.學生原有的認知結構是進行教學的基礎。
根據認知心理學的有意義學習理論,一切新的有意義學習都是在原有的學習基礎上產生的,不受學習者原有認知結構影響的有意義學習是不存在的。化學教學活動必須建立學生的認知發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識經驗基礎之上。在引導學生掌握書本中知識的同時,要讓學生學會遷移,能用所學到的化學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具體問題。在加強學生基礎知識教學的同時,發展學生的概括能力,重視演繹推理的運用以及與橫向知識的聯系,確保自己的教學能夠由淺到深,由易到難,從已知到未知。每一個知識點的教學可以分成幾個小步子,讓后一步的學習建立在前一步的基礎上,前面學習的知識能為后一步學習提供基礎,使新的教學能建立在學生原有的知識準備和生活經驗之上,并能逐漸有所提高。
3.采取多種教學方法以滿足不同學生的學習需要。
教師在教學時應引導學生主動地進行觀察、操作、猜想、驗證、推理與交流等學習活動。教學內容的呈現應采用不同的表達方式,以滿足多樣化的學習需要。有效的學習活動不能單純地依賴模仿與記憶,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等應是學習化學的重要方式。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根據具體的教學條件、教學內容和教學對象選擇合適的教學方法。
二、新課程對教師教學習慣上的挑戰
以往教學中教師常常把學生當作接受教育的被動者,課堂上講什么、怎樣講,講的深、廣、多、少,對學生的要求嚴、寬、緊、松等等,主動權始終在教師手里。盡管過去己強調學生主體參與,但是在教師的教學觀念方面,并沒有實質性的進展。傳統教學方式的穩定性,除了因為以教師為中心,從教師教出發,容易被教師接受外,還因為教師視知識的傳播和技能的訓練為主要任務,并且教學上存在著明顯的可操作程序。教師只要有教材和教學參考書就能夠進入程序化的教學中,甚至還可以參照一些現成的教案進行教學這種可操作的教學程序已扎根于千百萬教師的日常教學觀念和行為之中。但是科學技術的迅猛發展,知識更新速度的加快,學生在學校中學習的知識肯定不夠他享用終身。如何使學生在校學習期間,通過一定數量的必要的學習,不僅學會了這些知識,更重要是從中培養了學習知識的能力。
新課程強調教師是學生學習的合作者、引導者和參與者,教學過程是師生交往、共同發展的互動過程,教師的主要職能已從知識的傳播者轉變為學生發展的促進者。教師作為促進者,應從以下幾方面著手:
(1)做一個學習的指導者。教師應幫助學生確定適當的學習日標,并尋求和選擇達到日標的最佳途徑;指導學生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掌握學習策略,發展元認知能力。
(2)做一個發現問題的引導者。新課程計劃中要倡導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學習。在課堂教學中,應盡可能讓學生進行探究性學習,教師應當引導學生,使學習過程變成學生不斷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探索過程。
(3)做一個積極的參與者。當學生自主進行實驗、觀察或討論時,教師要積極地觀察、積極地聽,設身處地地感受學生的所作所為,所思所想,隨時掌握課堂中的各種情況,考慮下一步如何指導學生學習。一個好的教師是積極的參與者,而不直接事事干涉,熱衷于做裁判員。
(4)創造良好的學習氣氛。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為學生營造一種平等的、具有安全感的學習氣氛。如果教師仍堅持課堂上一言堂的權威闡述方式施教,會直接影響學生主動參與學習的主動性。長此以往會扼殺學生的創造潛能,而且學生也會產生一定的厭煩情緒和逆反心理。因此教師要轉變角色,教師應由權威者變成學生的朋友從知識的傳遞者變成學生學習知識的引導者,從課堂的統治者變成學生學習過程的組織者。
三、課程標準更要求使學生在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上的發展
1.注意化學與人文精神的結合。
化學教學在培養學生養成科學探究的習慣,培養科學的物質觀的同時,也應使學生樹立正確的態度、情感和價值觀,在探究的過程中學會交流與合作,幫助他們通過具體事例認識化學與社會文明進程的聯系。例如:講化石燃料這一節時,使學生知道煤、石油、天然氣是人類社會重要的自然資源,但它們都是不能再生的,而且由于廣泛的使用對我們的環境造成嚴重污染,增強學生的能源危機意識,深刻認識積極開發清潔新能源的重大意義,教師在教學中應注重科學、技術、社會三者的結合。
2.重視對學生學習過程和方法的教學,培養學生的化學思維能力
通過化學課程的教學,應讓學生經歷從自然到化學,從生活到化學的認識過程,經歷基本的科學探究實踐,注重學生化學思維能力的培養。中學化學以實驗為基礎,以化學概念和化學原理為主體,概念的形成和化學原理的掌握都是學生在觀察實驗的基礎上通過思維加工而實現的,所以思維能力在學生學習化學時顯得尤其重要。人的思維發展由具體的感知開始,從具體形象思維到抽象邏輯思維。化學教學應適應并促進學生的思維由形象思維向抽象思維的轉化,教學時必須從學生的形象思維開始,充分利剛觀察和實驗,展現化學現象,重視表象的作用。同時,對學生化學思維的培養應注意提高思維的深刻性、靈活性、獨創性、批判性、敏捷性。
四、要重視學生科學探究的能力的培養
科學探究是化學教學的重要目標之一,也是學生學習化學的主要方法,它可以通過觀察、提問、實驗、比較、推理、表達、應用以及其他活動,發展學生思維的廣闊性、深刻性、獨創性和敏捷性,這些優良思維品質正是科學素養中所必須具備的。科學探究是學生參與式的學習活動,教師要鼓勵學生積極動手、動腦,通過自主的探究活動,學習化學概念和化學原理,體驗科學探究的樂趣,了解科學的方法,獲取化學知識。逐步樹立科學的創新精神和創新意識教師在教學中多設置問題情境,引導學生發展新的化學情境與已有的沖突,從而提出問題并做出合理的假設和猜想。教師應爭取讓每一個學生都經歷:提出問題→猜想與假設→制定計劃與設計實驗→進行實驗與收集證據→分析與論證等科學探究的過程,使學生在不斷的活動中學會科學探究,在探究中提高自己的科學素養。
總之,新形勢下的化學教學必須改革傳統的教學思路,使教師應從思想上提高認識,從行動上趕上時代發展的步伐,這就要求我們中學化學教師轉變觀念,拓寬思路,改變方法,以全新的思路,全新的方法投入到化學新課程改革中,使化學課堂成為學生喜聞樂見增長知識才干之所在。
【談對高中化學新課程標準的幾點思考】相關文章:
談新課程標準的“新”05-31
新課程標準的實施給數學教學帶來的思考08-20
例談新課程標準下的數學活動課08-21
關于地理美育的幾點思考08-20
初中地理教學的幾點思考08-19
關于歷史教學的幾點思考08-19
對企業稅收籌劃的幾點思考08-18
學校情感德育的幾點思考08-20
對中學體育教學的幾點思考08-25
【隨筆】關于教育的幾點思考08-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