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淺談數學課堂導學案教學模式下教師教學習性的改變
淺談數學課堂導學案教學模式下教師教學習性的改變作者/ 王梅
摘 要:教學習性是指教師在長期的生活與實踐中,逐漸習得并內化而成的教學信念和行為傾向系統。“導學案”課堂教學模式基本方法是“先學后教,以學定教,當堂訓練”,它體現了“以人為本、教學合一”的理念,在這種教學模式下,教師的教學習性獲得了改變,促進了教師的成長。
關鍵詞:導學案;教學理念;教學習性影響
一、問題的提出
教學習性是指教師在長期的生活與實踐中,逐漸習得并內化而成的教學信念和行為傾向系統,是教師內隱的教學觀念和行為習慣。數學課堂中“導學案”教學模式一定程度上打破了傳統教學現狀中教師為主體和主導的現象,教師習性有了一定意義的改變。
在新課程改革實踐中,關于如何推進教師教學行為的變革已經有了較多的研究,但改造教師舊有教學習性的實踐層面的探索并未得到足夠的重視。
二、數學課堂“導學案”教學模式的理論基礎和實施方法
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強調,學生的學習活動必須與任務或問題相結合,以探索問題來引導和維持學習者的學習興趣和動機。“導學案”教學模式由建構主義“任務驅動教學方法”演變而來。導學案是集教師的“導案”、學生的“學案”“練案”和綜合性評價于一體的導學性文本。
它的基本方法是“先學后教,以學定教,當堂訓練”,體現了“以人為本、教學合一”的理念。學生借助“導學案”自主學習,初步掌握基礎知識、概念、理清知識線索,并嘗試用掌握的知識解答“學案”中的問題,進行自我能力訓練或討論交流,并在“學案”上作相關的學習記錄。學生能自主完成的內容,就可先學習基礎,剩余部分在課堂教學討論中解決,從而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的教學方法。
三、“導學案”課堂教學模式對教師教學習性的影響
“導學案”課堂教學模式從以教師為中心轉變為以學生為中心,從以教師講授為中心轉變為以學生活動為中心,從教師灌輸知識
轉變為以學生經驗為基礎探索新知識。從對事物認識的本質來看,人對事物的認識總是從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再進一步發展到創
造性實踐的過程。學生學習總是從已知到未知,從低級到高級循序漸進的認知過程和從知識點到知識體系的形成過程。這個過程在教學中應理解為學生從自己的主觀意識出發,利用自己已有的知識和經驗,對學習內容作出主動的、有選擇性的信息加工過程。“導學案”課堂教學模式完全符合學生的認知活動。通過對數學教學活動的實踐,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對教師教學環節的影響可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對教師備課的影響
備課是教師教學的起始環節,傳統備課模式側重于對教學大綱的研究和教科書的研析,梳理好上課所授知識點(如重難點的分布、知識點之間的銜接和邏輯關系),而學生的學習心理活動常會被忽視,而在“導學案”課堂教學模式中,教師的教學設計必須建立在學生的學習活動上,不僅關注知識傳授本身,還必須關注教學策略的設計,學生的學習規律,和為學生自學提供豐富多彩的資源開
發上。
2.對教師講課的影響
傳統意義上的講課是教師組織協調教學內容,是一個側重于講授、指導、歸納的過程,主要著眼于教師呈現知識與演示技能。在“導學案”課堂教學模式下教師講課不僅是講授教學內容,還必須關注教學手段和學生等各方面因素的關系,解決各方面的矛盾,使學生發生認知結構上的變化。教師主要著眼于指導行為,以“產婆”的身份代替傳統教學中主宰和監護人的身份,用啟發、助產、歸納和定義等步驟,代替片面傳授知識點的一個全新的講課模式。這有效避免了傳統以教師為中心的課堂中教學內容過多,進度過快,學生因承受知識載重太多而疲勞,效果不佳的現象。
3.對作業批改與課堂輔導的影響
一般教學情況下,學生的作業是書寫或刻畫在紙面上,教師判斷“是”或“否”,而在“導學案”課堂教學模式下對學生作業批改和輔導注重教師和學生的雙邊活動,注重教師與學生的交流環境。在“導學案”課堂教學模式中,教師對作業批改與課堂輔導的啟發作用是任何其他教學手段和工具所無法替代的,教師的主導作用是根據學生的學習基礎、心理因素、智力和非智力因素等方面存在的差異,設計和安排教學,讓不同層次的學生都參與到學習過程中來。這無疑對教師的素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4.對學生聽課的影響
在傳統課堂教學模式中,學生的聽課往往是被動的,大容量、快節奏的學習內容,往往課堂單調、沉悶。而在“導學案”課堂教學模式下學生以求索和體驗代替了被動學習。學生參與教學過程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提高,教師與學生之間的雙向互動一直以來都是較為提倡的,既有知識的傳授、反饋、擴展,又有感情的交流,學習效果較好。
“導學案”課堂教學模式與傳統課堂講授模式差異顯著,促進了教師專業化成長。“導學案”教學模式建立在建構主義理論基礎之上。“導學案”課堂教學模式對教師教學習性的影響是顯著的,這種教學模式首先改變了教師的教學理念,其次改變了教師的經歷。教師自己獨特的教學經歷影響著自己的教學習性。因此,在這個過程中教師會不斷調整自己,努力從實踐中總結和反思自己的教學行為和教學經驗,并結合自己的個性風格,把許多自己和他人的科學的教學行為不斷內化、強化和固化為自己的教學習性。
參考文獻:
[1][法]布迪厄。實踐感[M]。蔣梓驊,譯。南京:譯林出版社,2003.
[2]張華,劉宇。試論課程變革的文化問題。教育發展研究,2007.
(作者單位 宿遷經貿高等職業技術學校)
【淺談數學課堂導學案教學模式下教師教學習性的改變】相關文章:
實施“學案導學”課堂教學模式08-24
“三導一思” 課堂教學模式05-24
導學案教學論文08-24
淺談創新課堂教學“30+15”模式08-20
學案引領下的歷史課堂教學08-24
“活動數學”課堂教學模式初探06-19
淺談數學課堂教學設計08-23
高中數學"學案導學"模式探究08-25
淺談初中語文導學案的設計08-20
“學案導學式”教學感悟08-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