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醫教結合”背景下聽障兒童康復教育的實踐與思考
“醫教結合”背景下聽障兒童康復教育的實踐與思考
作者/蔣春陽
胡錦濤在視察中國兒童福利院時,向全國特教工作者提出了“探索規律,創新方法,把特殊兒童的康復與教育抓起來”的總要求。醫教結合順應了當下聽障兒童康復教育改革的趨勢誕生了,將教育與醫療相融合,不僅有利于打破傳統的單一封閉式康復教學模式,還有利于促進聽障兒童健康全面發展。如何對聽障兒童進行搶救性康復干預,更好地開展醫教結合康復教學,筆者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了積極的實踐與探索。
一、開展醫教結合康復教學的關鍵是培養專業化的特教師資
高素質、高質量的特教師資隊伍是保證特教事業持續健康發展的不竭動力來源,同時也是醫教結合康復教學順利實施的重要保障,加強特教師資隊伍建設意義深遠而重大。
1.樹立按需康復的新理念
“滿足一切聽障孩子的特殊需要”體現了一種全新的康復教育理念。理念是行動的先導,每位特教教師必須充分認識到在康復教育過程中要始終關注學生的康復,牢固樹立“以人為本”的理念。有機地把各種康復手段運用到教學中去,使其更好地服務日常的康復教學工作。
2.提高教師的專業化水平
醫教結合是理念上的融合,具體來說就是要了解和具備一定的醫學知識并能將其運用到日常康復教學中去。比如,在聾兒構音時許多發音不清晰,主要是舌沒有把握正確的發音部位導致口腔內氣流不通暢所致,這時必要的醫學知識起到了很好的輔助作用,借助簡單的醫療器械將聽障兒童的舌固定在一定的位置不斷地發音刺激并強化便可習得不同字母的發音。這需要每位教師比較系統地了解聽障兒童的生理、心理病因及表現癥狀,還要學習相關的康復教育方法對策及必要的醫學知識。
3.改革創新康復教育模式
教學有法,但無定法。面對特殊的教育對象,很顯然傳統的以空洞說教為主導的直觀授課方式已不能滿足聽障兒童的特殊需求。研究表明,多媒體技術的應用,結合著圖文并茂的聲、光、電等信息,既可以讓聽障兒童在感官上獲得大量信息,又可以彌補他們先天在認知經驗上的不足,使他們既得到了康復訓練,又促進了教育發展,效果比較顯著。
4.提高教科研能力與水平
在具體的康復教學實踐中,教師會遇到很多問題和困惑,這是每位教師成長和專業化發展道路上的絆腳石。如何搬掉這些絆腳石,教科研提供了解決問題的鑰匙。一個籬笆三個樁,眾人拾柴火焰高。臨沂市殘疾人康復中心規定每周召開一次業務學習交流會,這樣大家坐在一起,相互討論,相互交流,共同研究,最終攻克難題。
二、積極構建多種模式相結合、靈活、全方位的康復教育模式
美國心理學家班杜拉提出的社會學習理論指出,一個人的成功取決于遺傳、環境、教育三方因素的相互作用。這給康復教學以深刻的啟示:必須充分利用聾兒的殘存聽力及助聽設備的補償功能、注重發揮環境和教育等后天因素在聾兒康復過程中的重要作用。有鑒于此,筆者認為完整的康復教育模式應包括集體康復教育、個別化康復教育和家庭康復教育。
1.巧妙設計,創設豐富多彩的集體教學活動
在組織集體康復教學時教師要根據教學內容,選擇和創設相應的、生動具體的情境,充分利用形象,使聾兒在一定的情境中獲得感性知識,從而引導他們學習語言、理解語言和運用語言。比如,在學習《學說話》教材第1冊《愛護玩具》一課時,可以創設 “玩具店”這一形象性情境,擺出各式各樣的玩具,這樣聽障兒童的學習積極性會很快被激發起來,思維也得到了較大的發展。
2.因材施教,打造個性化的單訓課堂
個別化康復是對聽障兒童進行系統評估后,由教師制定相應的訓練計劃,對其進行個別化的、有針對性的康復教育的過程。由于不同聽障兒童個體之間存在著顯著差異,在教學單訓課時,教學內容的選擇應避免單一呆板,要注重與聽障兒童原有的認知結構相契合,以他們的生活經驗為基礎,注重培養聽障兒童對學習的興趣、對生活的熱愛。
3.廣泛動員,充分發揮家庭在聾兒康復教育過程中的重要作用
兒童對成人的模仿是教育的基礎,必須高度重視家庭在聾兒康復教育過程中的重要作用,激發廣大家長參與聾兒教育的積極性。為此,臨沂市殘疾人康復中心每周都要開展集體教學公開課和單訓示范課供家長學習交流,同時給予家長業務上必要的指導和支持,得到了聾生家長與社會的一致認可與好評。通過雙方共同努力形成中心、家庭相互教育的合力,這對于進一步鞏固康復成果,提升教育水平,促進聾兒全面健康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由此可見,在全新的康復教育模式中,集體康復是基礎、個別化康復是手段、家庭康復是關鍵,三者對于聽障兒童的聽覺、言語、語言、認知、溝通等全面康復發揮著不同的作用,它們是密不可分的,必須有機地整合在一起才能最大限度地提高康復效果。
三、以游戲活動為基本載體,促進醫教結合康復教學活動
游戲是兒童生命最本真的色彩,是一種具有多種心理成分組成的綜合性活動。我國著名兒童教育家陳鶴琴先生說過:“兒童是以游戲為生活的,他們除睡眠生病以外無時不在動作,不在游戲”。游戲是兒童最喜愛的活動,它集創造性、趣味性、活動性于一體,它能吸引聾兒的注意力,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使之主動調動自己的各種感官來參與訓練活動。
在具體的聾兒語訓過程中把各類游戲運用到教學中,會取得較好的康復效果。例如,為了訓練聾幼兒正確的語言呼吸,掌握說話時的運氣方法,可以讓其練習吹蠟燭,比一比,看誰能把蠟燭的火焰吹成一條直線,而且持續時間要長,也可以吹氣球,看誰可以一口氣把氣球吹大。為了區分各種動物,可以做許多動物頭飾,讓聾兒分別扮演各種動物,并模仿這種動物的典型動作、表情或叫聲等。這些充滿樂趣又具有重復性的游戲活動,有利于聽障兒童進行反復訓練,使所掌握的知識、技能得到強化和鞏固。
參考文獻:
[1]王宏杰。創設情境,激發聾兒說話興趣[J]。中國聽力語言康復科學雜志,2005(4):41-42.
[2]中國聾兒康復研究中心。聾兒家庭康復教材[M]。北京:華夏出版社,2004.
[3]周紅省,劉巧云,宋永寧。等。聾兒語言康復教育模式的構建與實踐[J]。中國聽力語言康復科學雜志,2009(5):39.
[4]丁海東。學前游戲論[M]。沈陽:遼寧師大出版社,2003:5-10.
(作者單位 山東省臨沂市殘疾人康復中心)
【“醫教結合”背景下聽障兒童康復教育的實踐與思考】相關文章:
聽障兒童康復訓練之我見08-25
新課改背景下語文課的思考與實踐05-31
不同等級背景噪音與距離條件下聽障幼兒語音識別能力研究08-21
素質教育背景下初中音樂教學的應對思考08-25
對新課程改革背景下高中英語教學的思考08-19
醫教科工作總結03-06
醫教科工作總結08-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