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以人為本的思想品德學科課堂模式
關注學科思想 建設“道德課堂”——以人為本的思想品德學科課堂模式文/潘志剛
摘 要:學科思想是學科教學的靈魂,課堂模式是學科教學活動的基本結構。“道德課堂”是思想品德學科以人為本思想理想的課堂詮釋形式。
關鍵詞:思想品德;學科思想;“道德課堂”;以人為本
多年來的理論引領學習和教學實踐探究,促使我們每位教師更深入的思索:只有深刻把握學科思想,才能建立科學高效的課堂教學模式,實現課堂教學的優化創新,達成教育教學的理想目標。
一、思想品德課學科思想
學科思想是對學科發展和學科學習最具影響力的那些思想、觀念和見解,是知識背后的“知識”。《義務教育思想品德課程標準(2011版)》對這一學科進行了界定:思想品德課程是一門以初中學生生活為基礎、以引導和促進初中學生思想品德發展為根本目的的綜合性課程。本課程的特性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思想性、人文性、實踐性、綜合性。我們從中發現,作為一個思想人文學科,學科本身全面綜合的特性,對學科學習教學而言,相對于自然學科思想的明確性,思想品德學科思想反而很難做到具體而微,其學科思想應該包括不同層面:(1)“形而上”而言。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和科學的方法論。(2)“形而下”而言。社會層面:學習即生活思想。道德層面:主動建構思想。心理層面:情感體驗思想。認知與方法層面:實踐與反思思想。可見,思想品德學科思想的最大特點是:以人為本。
二、思想品德課學科思想的實現路徑
思想品德學科思想的實現要把握價值追求、認知方法、學科知識三者的統一。按照當代有機論、生態論、復雜科學的思維方式來理解,一切存在物都是關系性存在物,學科課程天然的追求教學中的價值與知識、方法的統一性。它們之間不僅存在具體復雜的網絡式、非線性的關系,而且這種價值關系在其中具備某種肯定和否定性質的作用。人類的社會活動和學習活動是人主觀能動性下的自我驅動,包含自我需要、自我滿足的價值追求。“教育活動就是一種以人的需要為動力,以掌握社會歷史經驗為媒介,以培養人為特征而構成的價值認識、價值選擇、價值實現的特殊活動。”反過來,價值的實現又必須建立在學科所呈現的多樣性知識的基礎上。所以,學科“教”與“學”的過程就在在把握學科思想的前提下,以科學的認知方法為路徑,達到學科知識的掌握理解運用,最終培養學科能力和人格健全的過程。
學科思想與學科價值追求是不可分的。新課程背景下思想品德學科價值追求目標被賦予了十分豐富的內涵。它一般包括對己、對人、對自然及其相互關系的價值判斷,以及做事應具有的科學態度和科學精神。并且隨著時代的發展,關心、熱愛、尊重、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可持續發展觀念、競爭意識、團結合作精神、全球意識、具有世界眼光等價值觀念豐富學生的人格。學會做人、學會生活、學會學習,這是學校教育塑造人、引導人的根本宗旨,而思想品德學科的最終價值目標就在于通過本學科的學習,使學生形成對自我、他人、社會、國家的正確認識,立足于學生情感態度價值觀的確立與發展,充分關注、有效培養,在多元的社會生活中,弘揚主流的世界觀、生活觀與價值觀,引導學生成長為國家、民族未來的接班人。
學科思想與學科認知的方法論是不可分的。學科方法根據學科內在的規律和特點,總結和歸納出來的思維方法、研究方法與學習方法。思想品德學科追求通過過程性、體驗性的目標,引導學生主動參與、親身實踐、獨立思考、合作探究,引導學生能夠確立法制規范意識、培養豁達開朗的健康心理品質、增強關注社會的責任感、夯實社會科學常識基礎、初步學會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思維方式,最終促進學生個性的和諧、健康發展。
學科思想與學科知識是不可分的。思想品德學科的學科知識范疇十分廣泛,新的課程標準對此表述為:以認識自我、我與他人和集體、我與國家和社會為主線,對道德、心理健康、法律和國情等多方面的學習內容進行有機整合;與初中生的社會生活、學校生活和家庭生活緊密聯系,是對學生在這些領域中的體驗、認識和遇到的問題所進行的梳理、加工和提煉。思想品德學科知識的廣泛性、生活性體現了學科思想人本性。
三、“道德課堂”是以人為本的課堂模式
“道德課堂”模式是思想品德學科以人為本的學科思想的理想詮釋。“道德課堂”模式強調三個問題:課堂教學要把學生帶到哪里?怎么把學生帶到那里?你如何確信自己把學生帶到了那里?
“道德課堂”的課堂模式是開放的。在課改理念推動下,全國各地很多學校在高效課堂教學模式的研究探索中取得成功經驗,形成了許多有特色、有影響的課堂模式。例如“先學后教,當堂訓練”的洋思教學模式,課堂“三三六”環節的杜郎口教學模式等。這些成功的高效課堂模式各具有特點、各具特色,但也從側面說明,科學高效的課堂模式形式可以是多樣豐富的,而課堂思想、課堂生命才是課堂的靈魂。
“道德課堂”是體現學科思想的課堂模式,“道德課堂”的理念追求課堂形態的“道”與“德”、課堂生命的真實回歸;“道德課堂”的方法要求課堂要“合乎道,至于德”,即課堂既要尊重教育教學規律、學生的認知規律和成長規律,又要實現師生共同發展,實現國家人才培養目標而建構的課堂生態;“道德課堂”形式強調重生成、有生命。可見,“道德課堂”的靈魂是:課堂要有思想、課堂要有生命,而有思想、有生命的課堂模式,是思想品德學科以人為本思想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最好的詮釋。
“道德課堂”課堂教學模式的特點,滿足了思想品德學科思想人本性這一最大特點,是科學高效的思想品德學科教學模式之一。
參考文獻:
[1]田保華。構建合乎“道”至于“德”的課堂。中國教師報,2010(7)。
[2]陶元紅。品德與社會課堂教學評價的價值取向與實施策略。中小學教材教學,2006(3)。
(作者單位 黃河水利委員會黃河中學)
【以人為本的思想品德學科課堂模式】相關文章:
高效數學課堂的模式08-18
創建教學模式,打造有效課堂08-24
擺脫“課堂教學模式”的誘惑08-24
探索課堂教學新模式08-23
“六學”課堂教學模式08-24
初中作文高效課堂模式初探08-24
責任課堂論文 責任課堂:策略、模式及機制04-29
“活動數學”課堂教學模式初探06-19
高效課堂模式心得范文(通用10篇)10-27
小學信息技術“翻轉”課堂模式的嘗試08-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