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初探初中地理課外知識的補充
初探初中地理課外知識的補充廣西柳州市西鵝中學 唐紅梅
【摘 要】湘教版初中地理教材內容結構合理,留給了師生寬廣的學習空間,教師在落實“雙基”的基礎上可發揮的余地很大。因此,在平時的教學中,教師可以根據教材內容適當補充一些相關的課外知識。本文將這些課外知識總結為以下幾個方面:時事地理,歷史地理,地圖、圖片、視頻材料,生活地理。
【關鍵詞】課外補充 時事 歷史 圖片 視頻 生活
筆者認為地理教學可結合時代特征,選擇新的資料信息,擴大教與學的內容,而不應拘泥于教材內容。課外補充的材料多種多樣,那么哪些材料才是對我們的教學有利,對學生學習地理有幫助,也更能引起學生學習地理興趣的材料呢?筆者經過教學研究,認為可從以下幾個方面來查找相關的補充資料:
一、補充時事地理資料
所謂時事地理,并非是脫離中學地理課本的知識,而是強調以地理的眼光來關注時事熱點問題。之所以要在我們的教學中加入時事地理,其主要的原因是世界信息瞬息萬變,而我們教材上的信息,則基本延用出版初期的信息,大大落后于時代的發展。因此要求我們的教師在緊扣教學大綱精心備課的同時,也要時刻關注國內外的地理新信息、新動向,及時補充相關的時事資料,使地理教學的內容更加豐富多彩,也開拓了學生的視野。例如:湘教版地理教材八年級下冊第一章第二節《中國的工業》這一節內容,里面許多的數據還是2000年左右的,甚至是20世紀90年代的數據。如果在教學的過程中教師不能及時補充最新數據,那么學生也就無法了解到中國工業發展的現狀,更無法感受到我國社會主義建設的偉大成就。在增加與課本知識相關的時事內容的同時,也要引導學生多去關注國內外大事,特別要注意引導學生對涉及環境、資源、人口、發展等的重大事件和科學技術的最新成果給予足夠的關注。例如,講全球氣候變暖時,讓學生分析其原因,討論其危害,找出具體的解決辦法,借以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當然這些時事地理信息的來源途徑則并不復雜,我們平時看的電視節目、報紙、雜志,瀏覽的網頁(如:中國國家地理網;CCTV-國家地理;騰訊科技-科學頻道-人文地理)等,都是主要的來源渠道。當然并非所有的材料都要收集起來,我們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來收集與地理有關的資料:1.國內的時事焦點;2.財經熱點,跨區域資源能源的調配,旅游地理;3.最近科學研究新動態,生物工程,宇宙探索,體育賽事;4.對外合作,對外交往;5.環境和可持續發展問題:主要有環境污染,資源破壞,生態惡化,城市環境;6.國情、國土開發和整治、西部開發、海洋國土開發、重大災害、重大工程建設等。實踐證明,在教學中適當地引用時事材料,能讓地理教學充滿時代信息和活力,既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欲、擴大學生的知識面,又能幫助學生理解鞏固地理知識,培養學生觀察問題、分析問題的能力。
二、補充歷史地理資料
歷史地理學是一門研究歷史時期人類地理環境變化,以及環境與人類、人類社會發展的關系的學科。就學科的性質而言,歷史地理學并不屬于歷史學,而是地理學的一個分支,在平時的教學中,地理教師很少提及歷史地理這部分的內容,而更多關注的是現在的正在發生的地理。然而,在我們現在學習的地理中,有關人種、民族的分布,行政區域的劃分,乃至一個地方的地名,都有可能與歷史有關。例如:七年級下冊第一章第二節《非洲》,為什么非洲一些國家的國界線平直?由這樣的一個問題可以將非洲受殖民統治的歷史引出,由此也可以解決本章節后面的一個問題:為什么資源如此豐富的大洲,卻是世界上最貧窮的大洲?在了解了非洲歷史的基礎上,學生會對非洲的地理有了更深一層的理解。又如:七年級下冊第三章第五節《美國》,由“為什么在北美大陸上美國有兩片不相連的國土?”這一問題引出美國的相關歷史,讓學生了解到美國的經濟發展狀況及工業的分布、人種的組成等情況。因此,如果能夠將這些歷史的知識加入到地理的課堂教學中去,既能夠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又能夠讓學生對所學的知識更容易理解、更容易記憶,何樂而不為呢?當然其資料收集的途徑也并不復雜:1.上網查閱;2.查閱歷史書籍;3.查看當地地方志。但是將歷史材料加入課堂教學中,一定要注意其真實性;當然也不能長篇大論地講述歷史事件,反而喧賓奪主,將教學大綱拋在了腦后。
三、補充地圖、圖片、視頻資料
地圖就是依據一定的數學法則,使用制圖語言,通過制圖綜合,在一定的載體上,表達地球(或其他天體)上各種事物的空間分布、聯系及時間中的發展變化狀態的圖形。可以說地圖是學習地理必不可少的一個工具。因此,在七年級上冊的第一章第二節就提及了有關地圖的基本知識,并且在之后的每一章節里都少不了地圖,可以說地圖是學習地理的重要工具。然而,課本上的地圖畢竟是有限的,有時無法滿足教師的授課要求,而其中還會存在一些因為更新不夠及時而落后了的數據統計圖。如在八年級上冊第一章第三節《中國的人口》中,所能統計到的最新人口數量是2005年,而在本節中,全國省級行政單位人口數量也還是在2000年統計的;在課本第11頁的活動題3中,還要求學生去估計2010年的人口總數,但現在教師就能從網絡上找出2009年中國的人口總數為13億6千多。或許書本上的這些數據在幾年前的課堂上還能引起學生的轟動、驚嘆,然而在2013年的今天,這些數據圖已經過時了。
對于圖片與視頻資料的補充則并非可有可無的,有條件的學校很有必要將這些資料加入到課堂中,展示給學生看,特別是在講到區域地理的時候,圖片和視頻資料能極大地引起學生學習的興趣。
或許有的老師認為從網上下載的地圖、圖片不符合自己的教學要求,其中的干擾因素太多,需要刪除一些內容,又或是需要進行一些簡單的文字、符號的添加和顏色的改變、截取放大部分區域等操作。那么,我們也可以借助一些軟件來進行。如簡單一點操作的是在“開始”菜單中“附件”里的“畫圖”軟件,操作稍微復雜一點也是用得最多的軟件是PHOTOSHOP,當然還有一些軟件如: FLASH、FIREWORKS、Coreldraw、Freehand、Maya、Illustrator等。而對于視頻的處理,我們可以簡單地利用軟件“超級解霸”截取自己想要的影音段落;再復雜的操作那就要更專業一點的處理軟件了。
四、補充生活中的地理知識
地理是研究地理事物、地理現象、地理環境及其發展變化規律的一門學科,而地理事物、地理現象與人類活動和社會的發展有著密切關系,由于地理學科內容涉及的面廣,與社會生活緊密相聯,因此把握日常生活、生存發展和繼續學習所需的地理知識,了解家鄉、祖國和世界的地理概況,了解地理環境的變化狀況,了解人類所面臨的人口、資源、環境、發展等重大問題都與日常生活息息相關。知識源于生活,地理知識更是與生活密切相關, 所以提倡教學中聯系學生生活實際。例如:七年級上冊第四章第三節《影響氣候的主要因素》,這節內容中的“地球運動與氣候”可以算是教學中的難點,而如果我們將地球的運動與學生生活中的地理現象結合起來,讓他們回憶冬季與夏季自己早上六點半起床時天亮的程度。學生結合生活實際就會知道冬天天亮的晚,夏天天亮的早;下午六點學生放學回家,冬天時天已經很黑了,而夏天時太陽還很高,這樣學生就會明白夏天天黑的晚,冬天天黑的早,從而理解晝夜長短的變化。而對于教師來說,要收集生活中的地理知識,還是要源于生活,在生活中多去留意、發現。
有了以上這些課外知識的補充,相信我們的課堂將會變得更加充實,更加充滿快樂,然而,所有的補充都并非是要喧賓奪主,而是要為教學服務,為學生服務,充分地培養學生從地理的角度來思考問題,并能發思自己的思考過程,與人交流、溝通,以形成自己的地理素養。
【初探初中地理課外知識的補充】相關文章:
初中作文高效課堂模式初探08-24
高中思想政治課外合作學習的實施初探08-23
初中歷史自主學習教學初探08-18
初中地理說課稿11-11
初中地理教案11-07
初中地理教案06-07
初中地理教案04-24
初中地理的教案06-11
地理初中教案05-13
初中英語口語教學初探08-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