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從我國現行教育審視校園網絡文化的積極作用
從我國現行教育審視校園網絡文化的積極作用作者/高曉勇
摘 要:通過分析我國現行教育存在的中小學生學習焦慮、知興情感缺失、認趣缺乏、創造性思維不夠以及個性被抹殺等現象,以審視校園網絡文化的積極作用,引發人們對我國今后素質教育的思考。
關鍵詞:校園網絡文化;現行教育;素質教育
隨著網絡信息技術的發展,其發揮的文化功能也日益顯著,基于網絡技術基礎、制度、行為、心理、內容文化而形成了一種綜合性文化即網絡文化。在校園里它依賴于網絡資源及網絡信息技術,日益與校園文化相融合,逐漸形成了以中小學生為主體的相對穩定的文化形態即校園網絡文化。它一經出現就受到中小學生的歡迎,發揮著積極作用。
一、舒緩焦慮的良藥——減輕心理重負
中小學生因終日浸泡題海,早已疲于應付,他們以自己的真實生活踐行著“學海無涯苦作舟,梅花香自苦寒來”的不老信條。結果造成中小學生學習焦慮、厭學等不良后果我們知道中小學生身心并未發育成熟,社會經驗尚淺,其心理承受力較成年人低。對于現行教育所引發的學習焦慮情況,如不給予適當的心理疏導,很容易造成他們身心發育失衡。與現行教育中限制、被動、機械的學習生活相比,校園網絡文化營造的無疑是一個自由、主動、靈活的天地。它比現實生活更豐富多彩和輕松愉快,中小學生網上休閑成了遠離家長、教師監視,舒緩焦慮、減輕心理重負的渠道之一,通過語音聊天、觀看影視劇、收發電郵、欣賞音樂、參與互動游戲等方式排解學習焦慮,從而得到心理上的舒緩。
二、滋養心靈的港灣——彌補情感缺失
一些學校忽略對中小學生情感上的關懷,將中小學生聲譽與分數聯系在一起,某些中小學生因未取得好成績而經常受到家長、教師的責備。有的教師在課下甚至會開玩笑地說,成績差的學生就是沒人理,沒人管,沒人愛的“三無產品”。中小學生渴望得到理解和關愛,而在校園生活中卻無法得到滿足,久而久之,致使他們情緒失衡、缺乏自信,更有甚者,因此喪命。但中小學生可以借助校園網絡文化平臺,以聊天、論壇、博客等方式參與其中,把深藏于內心的情感得以釋放,在與他人的交流中因相同的情感體驗而獲得理解與支持,這種參與方式使其感受到別樣的歸屬和愛,帶來了心靈上的滋養。
三、沐浴知識的溫泉——激發認知興趣
素質教育提倡學習應建立在學生個性特點和學習興趣的基礎之上。然而,現行教育中,一些學校往往只注重傳授考試大綱中的知識,忽略了對中小學生認知興趣的培養,“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大綱書”“回收書本知識的容器”成了一些中小學生學習生活的真實寫照。我們的校園網絡文化在教育功能上恰恰能彌補獲取有限考試大綱知識的局限。學生可以根據自身特點利用網絡教學資源選擇適宜的教師、教材及學習進度,借助網絡平臺只需掌握基本的搜索方法就能獲取到大量與所學知識相關的信息。
四、擺脫枷鎖的鑰匙——發掘創造性思維
現行教育中不少學校為使其具有競爭優勢,不斷加深教學知識難度,試題中存在題目難、題型多、題量大、題面廣的現象。校園網絡文化的發展,為其創造性思維的發掘提供了想象的文化空間,在這樣一個交互式文化空間里,更新了其思維方式,加快了其思想交流頻率,各種思想和文化激烈碰撞,其創造性思維被極大地調動。學生通過網絡拓展了其獲取信息的渠道,是名副其實的資料庫,通過網絡共享可以獲取豐富的資料,還可以通過論壇、博客與他人討論博采眾家之長,這對中小學生創造性思維的發掘無疑是有利的。
為什么我們的教育會造成中小學生學習焦慮、情感缺失、忽視認知興趣、創造思性維被埋沒、個性被扼殺等現象,而校園網絡文化的出現,卻使他們找到了“家”一般的溫暖,這不得不令人反思。現行教育中,人們把關注的目光集中到校園網絡文化給中小學生造成的負面影響,其發揮的積極作用并沒有被正確地認識。因此,我們應打破長期以來人們對校園網絡文化根深蒂固的誤解和偏見,審時度勢地充分利用校園網絡文化這一平臺,為素質教育創造條件。
(作者單位 陜西省榆林市神木縣大柳塔中學)
【從我國現行教育審視校園網絡文化的積極作用】相關文章:
探析我國現行基金稅收政策幾大疑問08-18
審視自己作文02-25
審視自我作文10-29
關于審視自己的作文04-25
審視自己作文(通用9篇)03-28
研究性學習評價的多維審視08-24
現行安全生產規章制度(精選15篇)04-25
對我國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幾點思考08-27
議我國繼續教育存在的問題及原因分析論文04-24
關于當前我國教育價值觀存在的問題07-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