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談音樂教學改革中的引進與借鑒
談音樂教學改革中的引進與借鑒文/熊承敏
摘 要:國外現代音樂教學提出,以學生為中心,讓學生自己確定追求目標。在教師的引導和幫助下,通過學生主動探索,最終達到預定的目標。這一新的教育思想突破了舊的教學模式,擺脫了課堂中教師的支配地位,它是教育的革命,是音樂教學法新的騰飛。
關鍵詞:音樂教學;教學法;引進;借鑒
音樂,充滿了創造性,它培養了學生的想象力、記憶力、敏感力和分析綜合能力,大大促進了學生創造性思維和創造力的發展。對音樂的教學作用已不能簡單地視作一門技巧或作為陶冶性情、調節大腦的高級娛樂,它還有開發智力、培養品德、鍛煉意志的作用,它是培養人才的特殊手段。
美國在1965年提出了“綜合音感”教學,相繼又產生了“發掘創造力”的教學法,它導致了美國涌現出大批創造型人才,使得美國在尖端科學、文化藝術領域內突飛猛進。
20世紀德國偉大作曲家、音樂教育家卡爾·奧爾夫早在20年代就探索音樂與動作的結合,以進行綜合教育。他強調將人的本能發揮出來(要兒童在沒有任何心理負擔的音樂教學中即興演唱演奏,這并不是要每個人都去做音樂家,但他認為世界上所有的兒童都是有音樂感的,所以要一視同仁地去教育),這與過去我們視音樂教學是一種專業藝術的訓練有本質的區別。奧爾夫有教無類的觀點,對改變、提高我們民族的素質,實在是有很大幫助的。特別是他創編的大量教材中獨特的節奏訓練、五聲音樂以及豐富的打擊樂器,更適合借鑒到我們教學中來。
在東方,日本著名的“鈴木教學法”已風靡全球。它十分注重“才能教學”,即人才的造就是環境的作用。其教學也不是以培養音樂家為目的,而是美化兒童的心靈,使兒童成為早慧的天才。多年過去了,現在日本的兒童,從三四歲起就以音樂之父巴赫和音樂神童莫扎特的音樂來培養他們的敏銳感覺和高尚思想。日本全國已有兩多萬兒童接受了這種訓練,日本出現的奇跡,引起了全世界的震驚和極大的興趣。
分析以上三種教法和眾多的體素流派,不難看出其教育思想都在于以培養創造性思維和發掘創造力為出發點,而新穎獨特的教法使人們完全改變了音樂教學的傳統觀念,音樂教育不可估量的作用被人們所認識。現代音樂教學應該給學生廣闊的自由天地去充分地擴散思維,泛化知識,使學生自然地運用聯想、演繹、歸納、比較、反證、推理甚至幻想等方法通過求異和橫向思維方式求得答案,并將所獲得的知識升華到創造性應用水平上,形成生動、活潑、輕松、愉快的教學局面。
筆者聽到部分教師對新的思潮和教法能否為我所取、為我所用感到懷疑。我感到以下兩種傾向都是不對的:(1)對現代教學思想和方法缺乏了解,盲目照搬。(2)對新事物缺乏敏感,還墨守成規。因此,個別學校音樂課不僅扼殺了學生的創造天賦,而且音樂美感也在學生心靈里逐漸消失,隨著年齡的增大也就和音樂告別了。傳統的課堂數學標準是,學生安分守己、認真聽講,教學進度似乎超前,即定認為優質課,殊不知學生的創造性思維、豐富想象已關進了教師的備課夾。學生按教師既定目標“奮力拼搏”,顯然,學生只不過是一群“知識的擁有者”,永遠不會成為“知識的創造者”。所以,改革已是大勢所趨,不負責任、盲目自由的改革是會帶來混亂和失敗的,頑固守舊的所謂負責也是錯誤的,而既有自由又有責任的改革才是現代教育追求的真諦。
音樂教學改革要從根本上,多層次地、聯系貫通地改,如果僅僅從兒童教學上單層次地進行,而忽視用新的思想、方法內容去培養師資,那將導致培養的教師在現代教學中失去創造性導演的資格,教育改革難以奏效。
通過實驗探索我感到,普通音樂教育改革的第一步是過渡性的借鑒。如,對美國“綜合音感”思想的提煉和認識能在教學中出現“質”變,而逐漸形成真正創造性的課。過去,傳統數學音高是用符號表示,而孩子卻用一輛汽車上插著一面紅旗來解釋音樂:地是3,車是5,紅旗是6。車開了,輪子在地上滾啊滾,就唱成咪梭,咪梭,啦……4歲的孩子能作曲,且用的是這么特殊的符號,這是孩子自己發現的真理。同時“綜合音感”科學精辟的教學環節和系統循環上升的周期性,也給了教師廣闊自由的思維天地。
在具體教材借鑒引用上,我們認為,奧爾夫教材其水平已達爐火純青之境。如何巧借妙用是改進和突破目前大綱的極好途徑。在幼兒園教學中,我們試驗將奧爾夫節奏訓練滲進視唱練耳課,用立體聲勢訓練方法(即口唱旋律,用腳、拍腿、拍掌、捻指擊出伴奏節奏),不僅解決內心拍感和節奏,而且把音樂“活脫”地表現出來。此外,樂器引入課堂是奧爾夫教材精致獨特之優勢,如何變成“中國式”的奧爾夫教材是研究探索的重要課題。在教學手段上,“鈴木教學法”環境之說明及心理教學極有參考價值。我覺得人的思想情感像一條意識的河流,川流不息,如果你能制造一種優美的音樂心境、氣氛和環境,學生的美感起點就高,稍有美的東西即可引起其情感的激動。這樣就提供了靈感出現的心理空間,更促進了創造力的放射性。
21世紀是人類智慧高度發達的信息社會,為迎接新挑戰必然要進行教育改革。我們要更快、更多地接受新思想、新信息,學習探索、分析研究,敏銳、理智地引進借鑒是形成我們自己本民族、本地區新教學法的必由之路。相信已跨越了第一步的教師,必然會踏上一條新的音樂教學的坦途。
(作者單位 湖北武漢城市職業學院學前學院)
【談音樂教學改革中的引進與借鑒】相關文章:
談我的課堂教學改革08-19
談語文教學中的過渡08-24
小談音樂與體育教學的結合08-20
談語文教學中的寫字課08-22
談語文教學中的美育滲透08-18
談網絡在語文教學中的作用08-21
談語文教學中的成長體會08-23
生活中的音樂教案05-16
英語課堂教學改革中的幾點體會08-24
談當前稅務行政執法中的自我保護08-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