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課前預習的四原則
課前預習的四原則馮琴
一、有法可循原則
預習的方法豐富多彩,形式也不拘一格。經過多年實踐,我發現對于十歲左右的孩子來說,學習的自覺性、主動性不強,在方法和形式上不妨給他們定量的指標。所以,我在開學初就根據學生的學情制定了預習“三部曲”——“讀”、“寫”和“疑”。
讀,即朗讀。我要求學生朗讀課文三遍或者三遍以上,且必須大聲、盡情朗讀。每讀一遍都要完成相應的學習任務。讀第一遍標出自然段,讀順、讀準課文;讀第二遍,劃記字詞、語句;讀第三遍,歸納內容、段意等。
寫,即要動筆。“不動筆墨不讀書”,讀時要劃記生字、新詞,查閱字典、聯系上下文及相關資料,弄懂這些字詞的寫法和解釋。寫批注筆記則包括標記問題,圈畫重點和精彩的詞句,簡要寫心得體會,補充課文的背景資料。
疑,是在讀的基礎上,聯系單元導讀和課后習題進行學習,至少能概括課文主要內容,也就是課文講了什么,并提出一個問題,自己能在文中找到答案。如遇到不懂的問題可以隨時在書中劃出或記下來。在老師進行課堂教學時,注意聽講。如還不懂,可以通過質疑來解決。
二、循序漸進原則
語文學習的一般規律是:積累、模仿和實踐。語文教學的過程也是沿著這條規律來開展的,預習當然也不例外。然而,多數小學生由于不會預習,也沒嘗到預習的快樂,故而對預習持被動態度。我覺得一個重要的原因是他們普遍對預習有畏難情緒,覺得預習要求太多,害怕完成不好;或在無人監督學習的情況下,干脆應付了事。
我們可以遵循學習從易到難的規律,在低年級的預習要求中,提出只需要朗讀與識字的要求。到了中年級,不僅要借助工具書查閱字詞,還可以讓孩子學著多問一個為什么,讀后要有所思考。這樣,到了高年級孩子的預習就可以有更高的要求。一旦學生在預習中自己解決了一個又一個難題,一定會很有成就感,對預習就能產生興趣。
三、有的放矢原則
人教版小學語文教材都是按單元來編排課文,且每個單元有它的側重點。在預習時,我們就應該教會學生先從整體上把握單元的訓練重點,促使他們圍繞單元訓練重點去讀書,去思考。
例如,人教版五年級上冊的第四單元是“生活的啟示”。我是這樣安排學生的:首先閱讀單元提示,抓住兩個主要問題進行預習,一是領會作者從生活中得到了哪些啟示,二是抓住課文關鍵詞句,體會這些詞句的含義及表達效果;其次,讓學生讀讀《回顧拓展四》的內容,讓他們明白單元的重點以及學習的重點。在預習過程中,學生近距離和文本直接“對話”,也為學生深入理解課文做好了鋪墊。
四、落到實處原則
小學生自主學習能力較弱,自覺意識不強,所以學生的預習不是單靠老師一句話就可以自覺完成的。本學期,我采取學習小組長負責制,每天記錄好組員的預習情況,在班上開展課前預習比賽。一周一小結,一月一總結。在總結中,我們發現那些預習做得好的同學相對來說對課文內容的熟悉程度更高,學習的積極性也更強。
(作者單位:長沙市雨花區砂子塘新世界小學)
【課前預習的四原則】相關文章:
關于課前預習的論文08-23
學習要加強課前預習08-24
課前預習是實施少教多學的前提08-24
選題的原則01-02
原則的作文05-21
關于做人原則的句子01-12
做人的原則與素質句子02-04
淺析思想品德課教學環節中的課前預習08-18
個人簡歷的寫作原則08-26
科研設計的基本要素與原則03-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