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十二五”背景下我國旅游管理專業人才培養模式構建研究
“十二五”背景下我國旅游管理專業人才培養模式構建研究基金項目:2012年度遼寧省普通高等教育本科教學改革研究立項項目“旅游管理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的改革與創新研究——基于培養外向型、應用型人才的視角”(139)
作者簡介:王穎(1965-),女,遼寧丹東人,教授,主要從事旅游管理研究。
王穎
(遼寧對外經貿學院 旅游管理系,遼寧 大連 116052)
摘要:“十二五”時期中國旅游業的發展將進入到一個黃金發展期,對旅游管理專業人才的需求也將日益旺盛。從旅游管理專業人才的社會需求來看,更加強調人才專業技能的應用性、專業知識的復合性和專業素質的外向性,然而目前高校旅游人才培養與市場需求嚴重脫節,要構建適應“十二五”背景下旅游業向戰略性支柱產業發展需要的旅游管理專業人才培養模式,必須明確旅游管理專業人才培養的目標定位,制定以市場需求為導向的人才培養方案,以導師制為依托構筑跟蹤式能力培養教學模式,構建多層次的旅游管理專業實踐教學體系,突出外向型旅游管理人才的課程設置,建立產學研一體化的師資隊伍建設模式。
關鍵詞:旅游業;旅游管理專業;人才培養模式
中圖分類號:G64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4-5884(2013)04-0038-03
近幾年來,我國旅游業以持續高于國民經濟增長的速度快速發展,逐漸成為我國重要的新興產業。2009年,在《國務院關于加快發展旅游業的意見》(國發[2009]41號)文件中提出:“要把旅游業培育成國民經濟的戰略性支柱產業和人民群眾更加滿意的現代服務業。”這是國務院文件中第一次明確提出了旅游業在國民經濟中的戰略地位。2012年12月1日,在國務院發布的《服務業發展“十二五”規劃》(國發[2012]62號)文件中,進一步指出在“十二五”期間旅游業將初步發展成為國民經濟的戰略性支柱產業。可見,“十二五”時期中國旅游業的發展將進入到一個黃金發展期,對旅游管理專業人才的需求也將持續增長。但是,由于高校的培養方式、旅游業的用人制度、社會各界對旅游行業的偏見、學生個人的就業偏好等原因,旅游管理專業畢業生普遍存在“有業不就”或“頻繁跳槽”的“潛流失”現象,這直接導致了我國旅游管理專業人力資源的嚴重浪費[1],培養適應地方旅游業發展需要的旅游管理人才迫在眉睫。因此,適應“十二五”時期旅游業快速發展的需要,構建旅游管理專業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具有十分重要的應用價值和實踐意義。
一“十二五”背景下旅游管理專業人才的社會需求分析
(一)旅游管理專業人才的需求規模分析
旅游業的快速發展離不開旅游人才的支撐,“十二五”時期是我國旅游業發展的黃金機遇期,對旅游人才的需求將與日俱增。據《中國旅游業“十二五”人才發展規劃》預測,到2015年,我國旅游從業人員將達到1.149億人。其中,直接從業人員為1 650萬人,每年新增旅游就業60萬人;間接從業人員為9 750萬人,年均增速8.65%,比2010年增長51.8%;中高級人才占從業人員比重將進一步提高,到2015年,大專及以上學歷旅游人才將達到347萬人。從上述數字可以看出,旅游業的高速發展對旅游從業人員的需求越來越大,對人員素質要求越來越高,旅游業廣闊的發展空間為旅游教育提供了良好的平臺。
(二)旅游管理專業人才的供給質量分析
發展旅游業需要大量優秀的高素質人才,“十二五”時期大專及以上學歷旅游人才的需求要比“十一五”時期增長75萬人,然而目前高校每年僅能提供15萬名左右畢業生,并且旅游人才的供給質量也不盡如人意。從當前旅游行業的人力資源情況來看:第一,人力資源多,人才資源少。中高層管理人員缺乏,總經理難招,基層員工包括一些中高層管理人員多數都是職高畢業,只有20%左右具有專科學歷,管理隊伍學歷水平不高。第二,單一人才多,復合人才少。從業人員的外語水平達不到與國際接軌的水平,外語好又業務精的人才較少。第三,戰術人才多,戰略人才少。旅行社的經營滯后,缺乏戰略的眼光,沒有長遠的發展計劃。第四,經驗人才多,創新人才少。在旅行社的經營中對導游員培養不夠重視,缺乏培訓機制和培養計劃,缺少創新思路和方式,只憑以往的工作經驗用人。第五,工作熱情多,吃苦耐勞少。大量旅游管理專業的高校畢業生對旅游行業認識不足,就業目標不明確,雖然有很高的熱情,但不愿吃苦,剛剛畢業就想從事管理工作,且眼高手低,在工作中頻繁跳槽,無法穩定工作,加之我國高校旅游管理專業本科畢業生在操作能力上不如職高生,無法適應工作崗位的技能需求,因此,相當多的旅游企業在用人上不愿考慮聘用高學歷學生,使旅游管理專業高校本科畢業生在企業中處于“用不上”、“留不住”的尷尬境地[2]。這種旅游人才培養與市場需求脫節的現狀嚴重制約了旅游業和旅游教育的發展,急需構建適應社會需求的旅游管理專業人才培養模式。
(三)旅游管理專業人才的供求趨勢分析
1.強調專業技能的應用性
受傳統教育觀念和體制的影響,目前,高校旅游管理本科專業過多定位于管理類人才培養,學生就業期望值偏高,不愿意從事基層工作或服務型崗位,而從行業需求來看,無論是旅行社還是酒店,缺乏的主要是掌握實際工作技能的一線操作人員。因此,旅游管理專業人才的定位應非常明確,即滿足專業技能的應用性要求的應用型人才。應用型旅游人才培養應以市場需求為導向、以校企合作為依據、以實踐教學為手段、以實踐能力培養為目標,構建應用型旅游人才培養模式。為此,在旅游管理專業課程的設計中,應盡可能地加大實訓課的課時量,以強化技能性訓練力度,從而使旅游專業的本科畢業生能夠適應一線崗位的工作需求,再經過一段時間的鍛煉,最終成為賓館、旅行社中基層崗位的生力軍。
2.強調專業知識的復合性
無論是作為社會現象的旅游,還是作為多元產業的旅游,都體現了一定程度的綜合性和復雜性,旅游業急需一批既有理論水平又熟悉實踐過程、既能真抓實干又能開拓創新的復合型人才。旅游從業人員不僅需要具備服務技能的相關知識和能力,而且還要掌握旅游法律法規、旅游企業經營管理、旅游資源開發、旅游文化、旅游財務管理等方面的專業知識,只有這樣才能勝任本職工作。“一專多能”已成為旅游行業對其從業人員的基本要求。可以說,知識面越寬,就越能適應實際工作的需要,旅游專業課程體系所呈現的寬泛性正是為了適應這一需求趨勢。
3.強調專業素質的外向性
外向型旅游管理本科專業人才是指熟練掌握旅游專業的國際化知識,具備國際旅游文化底蘊,有較強的跨文化溝通能力、實踐能力,有良好的職業道德,敢于面對挑戰,具有國際化視野和創新意識的高素質人才。隨著我國經濟進一步與國際經濟接軌,中國旅游行業將面對更加激烈的國際競爭。失去了政策保護傘的民族旅游企業面臨著巨大挑戰,而旅游人才的競爭將是這場角逐中非常關鍵的一環。對于蓬勃發展的出入境旅游來說,要求旅游從業人員具備更高的素質,不僅要有較高的旅游管理專業水平,還需要具備較強的外語溝通和交際能力,這樣才能滿足社會和行業的發展要求。
二“十二五”時期旅游管理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的構建
為了適應“十二五”背景下旅游業向戰略性支柱產業發展的需要,旅游管理專業的人才培養模式要在先進的教育思想和觀念指引下,根據社會對旅游管理專業人才的需求,結合高校教育資源與辦學特點,按照專業人才培養目標對學生的知識、能力、素質進行全方位的培養與培訓[3]。
(一)明確旅游管理專業人才培養的目標定位
旅游管理專業的人才培養要以旅游市場需求為導向,服務地方經濟的發展,本著“口徑適當、基礎扎實、強化能力、注重實踐”的總原則,以能力培養為重心,構建應用型本科人才知識、能力、素質協調發展的培養體系;更新教育觀念,遵循現代教育規律,加大教學改革力度,創新人才培養模式,充分體現人才培養目標的基本要求,提高學生創新意識和實踐動手能力,培養適應社會需求的外向型、復合型、創新型和應用型的高級旅游專門人才。
(二)制定以市場需求為導向的人才培養方案
旅游管理專業人才的培養要堅持以市場需求為導向,在人才培養方案的制定過程中,要時刻關注“十二五”時期旅游行業的發展和旅游企業的需求的變動,強調培養符合市場需要的合格人才。可以借鑒國外旅游管理人才培養的先進經驗,首先,延長專業實習鍛煉的時間,如將大學二三年級的暑假時間延長為3個月,用于學生到校外企業實踐實習,提高學生的實際操作技能,實行教學與實踐交替配合,達到學以致用,取得良性互動的教學效果。其次,建立適應應用型本科人才培養需求的教學培養目標,形成集教學實習、專業實習等為一體的實踐教學組織體系。最后,建立較為穩定、頗具規模的實習基地,搭建與知名企業的合作與交流平臺,為學生的實踐、實習和就業提供優良的場所等。總之,通過以市場需求為導向制定人才培養方案,培養適應企業需要的旅游管理專業人才。
(三)以導師制為依托構筑跟蹤式能力培養教學模式
要實行“思想引導+專業輔導+課題研究+就業指導”的導師制,構筑跟蹤式能力培養教學模式,此模式的根本是培養學生的專業認可度,培養學生的研究能力、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
1.思想引導強化學生德育教育
通過思想引導,幫助學生樹立正確人生觀、價值觀和社會主義榮辱觀,強化學生德育意識,關心學生的思想進步,加強與學生的情感溝通與交流,幫助學生解決心理困惑和問題。
2.專業輔導幫助規劃大學生涯
通過專業輔導,向學生介紹專業前沿信息和發展趨勢,加強學生對旅游專業的理解,教育學生熱愛專業,指導學生熟悉人才培養方案及課程教學大綱、明確學習目標、制訂學習計劃、傳授學習方法等,幫助規劃大學生涯。
3.課題研究加強學生能力培養
通過課題研究,加強學生研究能力、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的培養。通過使學生參與教師的課題研究,增強學生文獻收集和文獻檢索的能力。通過科研實踐,加強研究能力,在研究中創新,在研究中確定畢業論文的研究方向,使畢業論文真正達到更具綜合性、設計性和創造性的實踐環節。同時,指導學生積極參加各類課外競賽活動和社會實踐活動,注重學生的個性健康發展和科學精神、人文精神的培養,促進學生知識、能力、素質協調發展,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實踐能力和綜合素質。
4.就業指導幫助學生職業規劃
通過就業指導,使學生認識到要成為一個優秀的旅游高級管理者必須要從基礎做起,在這些最基層、基礎的工作中,領悟知識的發展、產生過程和鍛煉自己的探索精神。開展就業形勢和擇業觀教育,幫助學生進行成才設計和職業規劃,指導學生擇業、求職和就業以及考取相關職業資格證書等工作。
(四)構建多層次的旅游管理專業實踐教學體系
旅游管理專業實踐教學體系的基本特點是:“分層實踐,逐層提升”,由課堂實踐教學、業務模擬實訓和綜合實習操作三個層次(或內容)構成,分別在課堂、實驗室和實習單位完成,使學生的技能水平逐層提升,最終達到專業人才的培養目標,讓學生畢業即就業,上崗即能用。首先在課堂實踐教學層面,旅游管理專業應開設旅游市場調查與預測、旅游服務禮儀、導游實務、服務技能、酒水調制等實踐課程,這些課程可以嘗試在校企合作的景區、公園、酒店進行,要讓學生走出課堂,增強學生的實踐和創新能力。其次在業務模擬實訓層面,要充分利用校內實驗室,采用“教師演示+學生操作+第二課堂”三位一體的形式,通過全過程、多輪次的模擬、仿真和全真的實訓,開展導游風采大賽、最佳講解員大賽、導游形象大使評選活動、各種演講比賽、導游詞創作大賽、旅游線路設計大賽等,提高學生的專業技能。最后在綜合實習操作層面,要通過校企合作,讓學生有更多實習實踐的機會,開展認知實習、專業實習和畢業綜合實習,由易到難,由簡到繁,分層實施,逐層提升學生的技術應用能力。
(五)突出外向型旅游管理人才的課程設置
培養具有國際化視野的外向型人才,是旅游業發展的需要。通過對旅游企業和畢業學生訪談了解到,在旅游行業中外語能力是學生未來發展和提升的關鍵之一,特別是在國際化的大背景下,外語能力已經成為旅游企業員工提職考核的一項重要標準。因此,設置以著重提高學生外語聽、說、讀、寫能力的課程體系是人才培養的重要內容。一方面,要在核心課程中加大旅游英語口語和導游英語等英語課程的比例,提高學生的語言能力。另一方面,要改變以往單一的期末筆試的形式,根據語言類課程的考核需要改革考試方法,有利于促進學生外語應用能力的提升。
(六)建立產學研一體化的師資隊伍建設模式
要培養高素質的旅游管理人才,必須要打造一支有較高學術水準、較強的事業心、較豐富的實踐經驗、較高的解決實際問題和研究問題能力的師資隊伍。因此,要建立“行業實踐+研究平臺+創新團隊”的產學研一體化的旅游師資隊伍建設模式。一方面,通過教師到企業掛職鍛煉,提高教師在產學研實踐中的綜合素質,不斷更新教學內容,改進教學方法,適應培養應用型人才的需要。另一方面,通過成立區域旅游經濟研究所,進行創新團隊建設,提高教師的理論水平和科研能力。教師自身既要注重教育教學能力的提高,又注意師德的養成和鍛煉,要把教書和育人有機結合起來。
參考文獻:
[1] 凌茜。以就業為導向的高校旅游管理專業人才培養策略[J]。科教文匯(中旬刊),2011(2)。
[2] 蒲姝。基于高素質旅游管理人才培養的探索與實踐[J]。中國經貿導刊,2012(4)。
[3] 黃國慶。高校旅游管理專業人才培養模式構建研究[J]。中國市場,2010(8)。
【“十二五”背景下我國旅游管理專業人才培養模式構建研究】相關文章:
“訂單教育”人才培養模式保障體系構建研究07-23
網絡背景下物流管理措施創新研究08-18
軟件服務外包人才培養學生管理模式的研究08-05
大學人才培養模式研究綜述08-17
云南水運技能人才培養模式研究08-15
新課改背景下高中數學高效課堂的構建08-19
新課程背景下的物理模型構建策略及有效教學08-02
新課改背景下初中化學高效課堂的構建策略08-04
工學結合下高職實踐教學管理體系的構建研究08-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