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詞藻警人,余香滿口宣沫經典誦讀巧解課
詞藻警人,余香滿口宣沫經典誦讀巧解課作者/文 李仁甫
詞藻警人,余香滿口
安徽肥東一中 宣 沫
師:有人評王實甫之詞如花間美人。從《長亭送別》看,它的遣詞用語有哪些令我們觸目而動、過心難忘的地方?
生:曲中文辭華美。比如“曉來誰染霜林醉,總是離人淚”中的“染”就很別致。
生:“淚”是滴的,用“染”看似與事實不符,其實是為了強調眼淚之多,染在“霜林”而不是滴在“霜葉”,可知傷感之重、用情之深。
師:如果用“濕”不也能說明眼淚之多嗎?
生:“染”更形象,“染”出來的顏色更鮮亮、更均勻。“染”給我們一種動態變化的感受,好像看見染缸里的布正一點一點被染料浸泡,直至浸透,最后漫山遍野的楓林都被染成了哀傷。
生:老師,用“華美”可能過了點,我覺得《長亭送別》中的曲詞很秀美。
師:為什么?
生:“長亭”、“柳絲”、“斜暉”、“夕陽古道”、“秋風”、“青山”、“芳草”、“濁酒”等,也都是古典詩詞中表達離情別緒的常用意象,很詩意。
生:另外,【幺篇】中的“清減了小腰圍”,讓我想到柳永《蝶戀花》“衣帶漸寬終不悔”之意;【耍孩兒】中的“比司馬青衫更濕”,出自白居易《琵琶行》;【收尾】中的“遍人間煩惱填胸臆,量這些大小車兒如何載得起”,和李清照的《武陵春》語意也差不多。
師:對,曲中這些詞語的使用突出了書卷氣息,加深了劇本和古典詩詞文化間的聯系,我們稱之為“用典”。全曲用典平易不晦澀,將崔鶯鶯別離的情感表達得既淋漓盡致又典雅細膩。有人評價《長亭送別》是詩化戲劇的代表,麗中有雅、美而不俗。故謂之日“雅麗”。(板書:雅麗)除此以外,同學們對曲中的遣詞用語還有什么發現嗎?
生:【叨叨令】中連用十組疊字,讓我印象深刻,想到李清照《聲聲慢》中的疊詞,都特別能把幽怨女子的別離之情表達出來。
師:如果換成是張生這樣說呢?
生:那肯定不合適,男子哪有那樣喋喋不休的。如果用到張生身上就乏味,甚至讓人心生貶意。
師:說得好。套用傅庚生《文學欣賞舉隅》的評語就是:“此等離別的心情,唯女兒能有,非疊字不能傳達;設使寫張生心情,雖同樣是離別愁苦,斷不能下此疊字。”疊字不僅寫出了鶯鶯異于張生的女性特質,也符合鶯鶯大家閨秀的身份。看來,戲劇的語言還要注意個性化。還有嗎?
生:“減了玉肌”、“清減了小腰圍”、“心內成灰”、“將來的酒共食,嘗著似土和泥。假若便是土和泥,也有些土氣息,泥滋味”等等都是女主人公在特定的心理狀態下的真實感受,很形象。
生:還有,崔鶯鶯對功名也有自己的理解,如“但得一個并頭蓮,煞強如狀元及第”、“蝸角虛名,蠅頭微利”、“你卻休‘金榜無名誓不歸”’等都能看出她追求的是感情至上,是一個多情、純情、深情的女性。
師:這點發現特別重要,戲曲中的曲詞是為形象的塑造服務的,應該要符合人物的身份、特質、性格、角色等。這種對個性化和真實感的追求就是“本色”。(板書:本色)
生:老師,你剛才說《長亭送別》語言雅麗,可是我感覺有些語言也很口語化。
師:你能舉個例子嗎?
生:【叨叨令】中“見安排著車兒、馬兒,不由人熬熬煎煎的氣……兀的不悶殺人也么哥?”這些個什么“兒”的,讀過去都很通俗。
師:讀書很細心,學語文就要有這樣的鉆研勁。大家想想,為什么要這樣寫呢?
生:我想戲劇最終是在舞臺上演給老百姓看的,人物語言還得有生活味兒,讓大家能聽得懂。
生:戲曲既要耐讀也要能演,不能都是陽春白雪吧。
師:對,耐讀,能演,既要富有文學色彩,又要適合舞臺演出,做到雅俗共賞、觀聽咸宜。還有沒有這樣的語言呢?
生:有。【滾繡球】中的“馬兒迍迍的行,車兒快快的隨”、“聽得道一聲‘去也’,松了金釧”等,就很形象生動,富有生活氣息。
師:是啊。這些句子很鮮活,其實劇中的賓白很多都是像這樣的口語,能夠傳達出人物的性格和生活的情狀,既優美又靈動,又十分適合演出。
師:可以想象,當劇作家構思《長亭送別》時,他會感覺到這折戲好寫,因為有許多舊的范例可以化用;但他又會感覺到這折戲難寫,因為他必須考慮到戲劇的實演性。《長亭送別》能以獨創之筆寫出崔張離別的“此情此景”,而使人有身臨其境之感,我們稱之為“當行”。(板書:當行)
師:“雅麗、本色、當行”是《長亭送別》在遣詞用語上留給我們的一筆財富。后世評者美譽如潮。曹雪芹曾借《紅樓夢》中林黛玉之口評價《西廂記》,說讀后頓覺“詞藻警人,余香滿口”。此言不虛。
經典誦讀巧解課文
江蘇鹽城中學 李仁甫
在梳理了季節特征、時間變化、角色名稱、人物關系等基本信息之后,課堂教學把重點放在對文中精華曲(【端正好】、【滾繡球】、【一煞】、【收尾】)的鑒賞上。
師:好的作品要反復讀,乃至熟讀成誦。大家翻到本專題后的“積累與應用”,看看編者對本文的學習布置了一個什么任務。
眾:啊?背誦!
師:恰好兩支在開頭,兩支在結尾。【端正好】、【滾繡球】寫別前,【一煞】、【收尾】寫別后。給大家幾分鐘時間,看誰先能快速背出第一支曲子,(幾分鐘后一位學生竟流暢地背了出來。你是怎么背出來的?
生:抓關鍵詞——碧云、黃花、西風、北雁、霜林、淚。
師:大家知道嗎?這些關鍵詞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意象”:也就是說,這支曲子選取了好幾個意象,營造了一種凄美的意境。你有先進的記憶法,所以背得很快!這些意象有什么特點呢?我們一起研討一番,再來背誦。
師:下面再來背背【滾繡球】。背誦之前,我想請你們找找背誦的小竅門。
生:曲中有很多表示依戀不舍的詞語,如“遲”、“疾”、“系”、“掛”、“迍迍”、“快快”、“卻告了……又早”、“松了”、“減了”。
生:有三個“恨”,“恨相見得遲”、“恨不倩疏林掛住斜暉”、“此恨誰知”。
師:是的,無論是許多表示依戀不舍的詞語,還是三個“恨”,都反反復復詠嘆了鶯鶯和張生分別時的百轉愁腸。下面開始反復朗讀,看誰背誦得快。(自由朗讀,并指名幾人背誦。)從剛才背的這兩支曲子,我們可以看出崔鶯鶯臉上有淚、心中有恨。特別是崔鶯鶯問“此恨誰知”,同學們,你們知道“此恨”的具體內容嗎?請結合下文有關故事情節談談你的看法。
隨著對鶯鶯之“恨”理解的逐漸深入,同學們對“滾繡球”的背誦也漸入佳境。
師:“此恨誰知”?前面背誦高手說“在理解的基礎上進行記憶”,“在情感的體驗中進行記憶”,現在我們理解了、體驗了,“滾繡球”這支曲子能夠背了吧?先請自由朗讀兩遍,看看你能否現場背誦。(自由朗讀、抽查。)
師:最后兩支曲子。我們先背【一煞】,有什么好方法幫助記憶?
生:像記第一支曲子一樣,抓住詩的意象,抓住關鍵詞,比如青山、疏林、淡煙暮靄、夕陽古道、禾黍秋風、馬等,然后理解這些意象的內涵。
師:這方法很好,下面請一位同學幫助大家理解一下。
生:前三句,寫青山、疏林、煙靄,擋住了張生遠去的背影,表現了崔鶯鶯對心上人的依戀、失落和惆悵。接著兩句,用“無人語”直接寫張生遠走后崔鶯鶯的孤單,用“馬嘶”反襯這種孤單。最后是直接抒情。
師:分析得十分到位!請自由朗讀幾遍,爭取能現場背誦。(自由朗讀、抽查。)
師:最后背【收尾】。怎么去記憶?
生:四句話,是按照由景到情的順序寫的。前兩句是寫景,用“山色”、“殘照”寫騎馬而逝的張生消逝前的瞬間,這給崔鶯鶯帶來了一絲安慰,也預示著隨之而來的無限離愁。
師:你真會欣賞!另外要注意,寫景的句子,上下對仗,也便于記憶。下面我們再來欣賞最后兩旬。“遍人間煩惱”值得我們玩味。正常人的離愁,她有;正常的子女對封建家長的不滿,她有;正常的情人對遠行的心上人移情別戀的擔憂,她有;正常的妻子對遠去的丈夫生活的擔心,她有。是的,她的煩惱太多了,人間可能有的,她心中全有!套一句流行的話,這真是生命中不能承受之重!可是,有多重?曲子是如何寫出這“重”的?
(大家紛紛說起“量這些大小車兒如何載得起”一句的妙處。【收尾】很快走入孩子們的心坎里。)
師:對,這是化愁為物,愁有了重量。以后我們寫作,也要學會運用化虛為實的手法。好了,現在大家自由朗讀,現場背誦最后一支曲子。(自由朗讀、抽查。)
最后我又讓已能流利背出首尾四支曲子的學生們,仍以這以四支曲子為例,總結了王實甫《西廂記》的寫作特色。
【詞藻警人,余香滿口宣沫經典誦讀巧解課】相關文章:
誦讀課教學計劃06-29
征文:我的警爸警媽08-18
警訓有感08-18
為何從警 如何做警 為誰用警05-14
復習課:列方程解應用題的教學反思08-18
很甜的官宣句子01-13
領證官宣句子01-17
情侶官宣的句子10-23
宣部個人總結05-28
為何從警如何做警為誰用警征文0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