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區域推進養成教育的實踐與思考
區域推進養成教育的實踐與思考王興富
。ńK省如東縣洋口鎮教育管理辦公室,226600)
摘要:學生良好行為習慣的養成是一個漫長的過程,構建養成教育體系、完善養成教育機制、優化養成教育策略是每一個教育工作者都必須思考的問題。在實踐中,應積極營造養成教育的“大環境”,搭建養成教育的“大課堂”,打造養成教育的“大品牌”,拓展養成教育的“大舞臺”。只有把培養學生良好的行為習慣定位為“根”的事業,才是真正對學生的未來負責。
關鍵詞:行為習慣 養成教育 實踐
“十年樹木,百年樹人”,短短八個字,道出了教育的真諦。在實踐中,越來越多的教育工作者強烈地意識到培養學生良好行為習慣的重要性。近年來,受社會功利思潮和不良風氣的影響,學生的行為習慣出現了一些令人擔憂、啟人深思的問題。家庭、社會、學校以及學生自身發展中的多重問題疊加,導致了學生諸多不良行為的出現。我們以為,抓好學生的行為習慣養成是全面實施素質教育的一個有效突破口,只有把培養學生良好的行為習慣定位為“根”的事業,才是真正對學生的未來負責。
一、夯實“根”基,營造養成教育的“大環境”
如何讓養成教育全面開展?首要的是必須努力營造濃厚的教育氛圍,讓教師充分認識養成教育的重要性。為此,我們有計劃地召集所轄學校召開德育工作專題會議,對學生的行為習慣養成教育工作進行全面部署,先后多次組織、召開全鎮學生行為習慣養成教育現場推進會,通過活動觀摩、現場展示、工作交流、過程性資料展評等,有效促進了各學校和全鎮教育工作者對養成教育工作的進一步重視。各學校組織開展了多種形式的教育活動,如:有的學校在學期初專門開展系列化的學生日常行為規范專題教育活動,有的學校開展學生行為習慣養成教育月“八個一”活動,有的學校開展行為習慣養成教育隊活動展評,有的學校開展“與文明同行,做快樂少年”簽名承諾活動,等等。各學校還充分發揮主陣地的作用,切實加強校園文化建設,力爭讓校園內的每一面墻壁都能“說話”,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自覺規范自己的行為習慣。同時,我們將養成教育納入課堂教學評價指標體系,強化課堂主渠道作用,強調德育目標和知識目標并舉、能力培養與習慣養成并重,真正做到全面育人。
通過強勢推進,我們的廣大教育工作者都充分認識到,是否重視加強學生良好行為習慣的養成教育,既反映我們的思想和觀念,也體現我們的能力和水平,更考量我們的責任和良心。
二、壯大“根”系,搭建養成教育的“大課堂”
養成教育是一項系統性工作,需要學校、家庭、社會的密切配合。按照《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加強和改進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若干意見》的要求,在完善學校內部德育管理體系的基礎上,必須大力推進“學校家庭社區”三位一體教育網絡的建設,將養成教育活動延伸到學校、社會、家庭和社區:以教師的文明習慣帶動學生文明習慣的形成,以學生的文明習慣促進家庭文明習慣的形成,以全體師生的文明習慣推動全社會文明習慣的形成;做到學校內部一致,家庭內部一致,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一致,學校教育、家庭教育與社會教育一致,有效地實現學校、家庭、社會三者之間的優勢互補,搭建起養成教育的大課堂,這樣才能確保養成教育工作的效果。
一方面,我們十分重視各項教育制度的建設和執行。比如,“月交流”制度——每學期召開不少于兩次的各學校分管領導專題交流會,各學校每月至少召開一次班主任工作專題交流會;“常規管理校校行”制度——除了把學校常規管理作為教育視導等活動的必查內容之外,還定期對下轄學校進行專項的常規管理督察;培訓制度——定期組織德育管理人員和班主任開展全員培訓和考察學習;評比制度——每學年都評選文明班級(中隊)、優秀班主任、優秀德育工作者、優秀管理工作者等。
另一方面,我們通過家訪、家校通、家校(園)聯系卡、家長會、家長學校等途徑,主動與家長溝通聯系,促進教育合力的逐漸形成;加強與村(居)委會、關工委、法制副校長等的聯系,積極營造養成教育的社會氛圍,不斷拓寬養成教育的渠道,促進養成教育資源的有效整合。
三、彰顯“根”力,打造養成教育的“大品牌”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讓學生在自己感興趣的教育教學活動中養成一生受用的好習慣,是實施養成教育的最佳方式。為此,我們把良好的學習、生活、衛生、安全等習慣的培養長期滲透在日常教學和管理中,使養成教育的內涵和外延在學校組織的各類活動中得到深化和擴展,學生的靈魂在養成教育中得到塑造,素質在養成教育中得到提高。
為了促進區域性養成教育目標的實現,我們初步構建起了以課堂滲透為主要渠道、以豐富多彩的教育活動為基本載體的養成教育工作體系:一是實施“小事”工程,即專注于養成教育的“小事件”,專心于校內外一切教育場所的“小角落”,致力于一切德育行為的“小環節”。比如,我們圍繞“五個學會”扎實開展相關活動,讓學生逐漸養成吃飯、寫字、路隊、做操、衛生等方面的良好習慣,從而帶動道德涵養的提升。二是突出學生的主體參與。開展各類活動,不僅僅要重視活動結果,更要重視活動過程,努力克服只有少數學生參與活動甚至由教師越俎代庖的現象。如“小家大家建”、“問題自己找”、“優點相互賞”、“活動同策劃”等等,學生在參與的過程中,既最大限度地保證了教育效果,又極大地鍛煉了各種能力。三是重視比賽促進。通過組織開展各類競賽活動促進養成教育,既符合學生好勝心普遍較強的年齡特點,又能突出教育活動的階段性重點,從而增強教育的計劃性和系統性。比如,近年來。我們在不同年級段分別開展了“自主之星”評比、“文明禮儀之星”評比、“四小”(“小標兵”、“小伙伴”、“小衛士”、“小主人”)評比、“我能行周周賽”評比、“示范中隊”評比等競賽活動,調動了學生的參與熱情,起到了很好的教育效果。四是強調特色建設。不少學校在科技教育、藝術教育、文化育人、體育工作等方面都極具特色,結合自身實際,充分挖掘優勢教育資源開展養成教育,定會收到更好的教育效果。比如,有的學校定期組織學生開展各類航;顒,培養學生對科技的興趣和動手的習慣;有的學校充分依托團課,將養成教育活動系列化、常規化;有的學校自編《文明禮儀讀本》,教育成效顯著;有的學校以《弟子規》誦讀為切入口,開展形式多樣的文化傳承活動,等等。立足特色,學校養成教育就有了不竭的動力。
四、孕育“根”氣,拓展養成教育的“大舞臺”
教育家葉圣陶曾指出,“教是為了不教”。養成教育同樣如此。我們必須努力探索學生“自主管理、自我教育、自主發展”的管理模式,引領學生由他律走向自律。這就要求我們要注重引導學生自覺反思自己的行為,不斷完善、提升自我道德感,并逐步形成較強的自我教育能力。比如,有的學校多年致力于校園文化育人功能的實踐和研究;有的學校以“五小公民”道德建設為抓手,塑造學生的健全人格;有的學校堅持以日記的形式引導學生自我教育,提升班風、校風建設水平;有的學校持久地開展經典誦讀活動,讓學生在閱讀中與高尚者對話,提升個人的道德素養。這些有益的嘗試,帶動了養成教育不斷向縱深推進。
學生良好行為習慣的養成是一個漫長的過程,構建養成教育體系、完善養成教育機制、優化養成教育策略是每一個教育工作者都必須思考的問題。站在新的教育起點上,我們必須認真審視教育的本質和內涵,反思教育理念和方法。能否把這項“根”的事業做好,這既是對我們的考驗,也為我們自身的專業發展提供了新的機會和空間。
【區域推進養成教育的實踐與思考】相關文章:
全面推進新農村建設的思考08-24
關于農村推進“三個轉變”的思考03-01
關于推進電信體驗式營銷的思考04-07
區域經濟發展的探索和思考08-24
對數學新課改中推進素質教育的幾點思考08-19
小班區域活動的實踐與探索08-23
關于“懂政協”的實踐與思考08-24
【思考提升】跨區域培訓活動學習體會08-23
語言文字運用的實踐思考08-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