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立足“點”“面”,關注表達形式
立足“點”“面”,關注表達形式唐娟紅
葉圣陶先生指出:“凡是學習語言文字如不著眼于形式方面,只在內容上去尋求結果是勞力多而收獲少。”語文學科與其他學科最主要的區別,就是讓學生認識并深入理解文本內容是怎樣通過語言形式來表達的。教師在閱讀教學中尤其要引導學生揣摩課文的表達形式,體會表達效果,關注表達方式的運用。教師要引領學生領會課義如何選材剪裁、布局謀篇、遣詞造句、起承轉合,特別要留心教材中的典型表達方式。
一、關注“點”,靈活呈現
語文教材有許多堪稱典范的片段,教學中要善于捕捉,引導學生學習、訓練。以下是文本中經常會出現的描寫范式。
1.貫穿言行舉止的人物記敘。中高年級的課文中大部分都是寫人記事的文章,人物形象刻畫自然是學生感悟的重點,除抓住重點詞語體會人物的特點外,教師要引導學生體會如何進行人物描述。人的言行舉止、心理活動是人物個性展示的關鍵,閱讀課文時,教師要引導學生抓住人物的動作、語言以及心理活動理解人物的特點,更要引領學生關注人物塑造的方法。
2.凸顯文章重點的點面結合。對于一些場面、事件、人物,在寥寥數百至數千字的文章中是不可能闡述得面面俱到的,這就要注意點面結合。這里所講的點與面也是文章詳略得當的一種呈現方式。點面結合、詳略有序是學生學習布局謀篇的好方法。
3.孕育情感語言的環境襯托。“一切景語皆情語也”,文學作品中的環境描寫都不是閑筆,它對事情的發展起著鋪墊、烘托的作用。教師應當引導學生關注從環境描寫中得到的感受,品味環境描寫的作用。
4.充滿節奏變化的對比手法。對比描寫包括動靜結合、正側面描寫、程度發展結果的對比。對比手法的運用往往令記敘文中的景物、事件中的人物靈動而有活力,從正反不同角度讓事物的特征更為凸顯。
二、留心“面”,適度遷移
一篇好文章就好比一幢雄偉的建筑物,其框架結構尤為重要。因此,教學中我們要給學生有機滲透謀篇布局的技巧,關注文本中的起承轉合,讓教學的整體彰顯靈動。小學中高年級教學中,不主張向學生灌輸閱讀方面的術語,但這并不代表我們不需要關注文本表達形式。如果認真鉆研教材,就會發現幾種比較常見的謀篇布局的結構框架。
1.總分結構。這樣的結構經常出現在寫景狀物的文章中,以總起一分述一總結的框架展現景物的特點。但有時也能用于一人多事一品質的寫人文章。
2.承接結構。寫人記事的文章往往采用這種形式,按照事情的發展進程記敘整件事情的過程,通常以“起因、經過、結果”理出文章的線索。
3.地點的變化順序。這種記敘方式通常出現在游記中,通過“移步換景”描寫景物的特點。有些記敘文也會按照地點轉移來推動事件的發展。
4.時間的變化順序。通常出現在描寫植物的散文或說明文中,結合時間變化凸顯植物生長的過程和特性。記敘文中也經常會出現以時間為推移的文章。
三、力求“融”,合理穿插
需要指出的是,很多文章在點與面的表達方式上呈現了不同形式的多重組合,有的是通篇文章一種結構,有的則是幾種表達形式多次穿插。例如《美麗的小興安嶺》,整篇文章以總分總的結構成文,在具體介紹小興安嶺迷人的美景和豐富的物產的七個自然段中采用時間順序來貫穿春夏秋冬的景觀,而每一個季節的描寫又都結合了優美的景和快樂的動物。這些有鮮明特色的表達方式是學生由讀到寫的有效資源,教師應當在備課時就具有遷移意識。
解讀文本需要品詞析句,精雕細琢,但是教師要重視對重點語段整體結構的閱讀把握。我們學校有位青年教師要上《猴子種果樹》一課,由于是童話,對話比較多,老師的教學設計就走入了“角色朗讀”“角色扮演”的狹隘的圈子。在薛法根老師的評課活動中,我們對這一篇課文有了全新的、整體的認識,站的角度也高了,視野也開闊了。薛法根老師的評課實錄。
課文寫了三個內容雷同的段落:烏鴉勸猴子改種杏樹,喜鵲勸猴子改種桃樹,杜鵑勸猴子改種櫻桃樹。而每個段落在語言表達上都隱藏著相同的結構:鳥兒怎么勸,猴子怎么想,怎么做。而細細推之,鳥兒勸告的話語,又隱藏著這樣的語言結構:第一句“猴哥,猴哥,你怎么種(梨樹)呢?”這是“勸阻”,連叫兩次“猴哥”是著急的表現,“你怎么種(梨樹)呢?”反問句又增強了勸阻的力量;第二句“有句農諺,‘梨五杏四”’,這是“說理”,運用農諺來告知道理;第三句“梨樹要等五年才能結果,你有這個耐心嗎”,這是“再勸”,反問句再次加強了勸阻的力量。
在薛法根老師透徹的解讀教材的幫助下,該青年教師認真磨課,這才有了后面他對本課的成功教學。他的教學環節主要分以下幾步走。板塊一:聽故事,知“結構”。板塊二:講故事,用“結構”。板塊三:續故事,化“結構”。
在這樣的情境對話中,學生自然而然創造性地運用文本中的語言及結構,用以交流表達,發展了語言能力。在這樣的課堂中呈現的教學狀態就充分關注了文本語言的表達形式,呈現文本的結構,揉捏文本的內容,讓學生在讀寫遷移中受益匪淺。這些鮮活的教學環節,很值得我們咀嚼。
其實許多課文都隱藏著作者的語言特色、寫作模仿處、語言增長點,這些方面都是借助文本的特定語言結構表達出來的。老師在研讀文本時,要有一雙慧眼,能把握這樣的結構,才能確定具有語文學科特征的教學內容,讓學生有明顯的片段及篇章意識。
四、尋找“法”,有效指導
強化閱讀教學的文本意識,教師要依托文本,聚“沙”成“塔”,發揮閱讀教學在全面提高學生語文素養中的核心作用。教師要憑借不同類型的文本材料,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培養學生的語言感悟能力,教給學生學習方法,增強學生語言運用能力,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
1.閱讀教學要突出文本地位,堅持從文本出發的途徑和方法。從課題人手,理出思維點,串聯起全文;從關鍵詞句人手,達到“牽一發而動全身”的目的;從重點段落人手,幫助學生深入領會文本主旨;從思想感情人手,尋找主旨,引出主線,開展自主研讀。
2.閱讀教學要依托文本,逐步建構語文大廈。依托文本,聚“字詞”成“塔”;依托文本,聚“句子”成“塔”;依托文本,聚“片段”成“塔”;依托文本,聚“篇章結構”成“塔”;依托文本,聚“思想內容”成“塔”。《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指出:“語文課程應指導學生正確地理解和運用祖國語言文字。”理解運用并非隔離斷開,理解中運用,運用中理解,循序漸進,螺旋上升,這是語文學習的規律。智慧的語文課堂教學,應關注學生的成長,尋求學生語文技能發展的生長點,激活孩子的思維,發揮孩子指尖上的智慧,使得他們的語言在讀書的過程中變得豐厚,情感在探究的過程中變得豐富,思想在碰撞的過程中變得深邃,智慧在對話的過程中變得靈動,能力在訓練的過程中變得扎實。
概言之,語文課很重要的一個維度,是引領學生揣摩文本是如何表達的。因此,教師要將閱讀課的著力點放在“語言形式探究與課文內容理解和諧統一”上。教師應學會關注語文學科特點,依托文本,重視語言文字的感悟、積累運用,重視對學生語文能力的培養。
作者簡介:江蘇省吳江市盛澤實驗小學語文教師,小學高級教師。
【立足“點”“面”,關注表達形式】相關文章:
抖音吸引人點贊關注的句子11-07
新課程下體育教學聽課與評課的關注點08-24
關注的作文03-14
關注思維過程提升思維品質——語文課堂提升實效的關鍵點08-20
關注優秀作文07-26
關注自然作文07-09
家鄉的面作文03-05
媽媽的面作文03-31
火雞面作文05-25
關注留守兒童的教育08-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