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淺談小學語文教學的幾點看法
淺談小學語文教學的幾點看法付珍,柳玲艷(盤縣一小貴州盤縣561600)
【摘要】隨著素質教育的開展和課改的深入,廣大教師對各種教法進行了大膽的嘗試和探索,小學語文教育的教學方法也在不斷改進并取得了一些成效,改善了課堂氣氛,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然而,在作者多年的小學語文教學中也發現了亟待解決的問題,并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本文擬從以上兩個方面討論。
【關鍵詞】小學語文;問題;改進
On the Several Opinions of language teaching in primary schools
Fu Zheng,Liu Ling-yan
【Abstract】With the quality of education in our country and the depth of the curriculum reform, the majority of teachers a bold attempt and explore a variety of teaching methods, teaching methods of language education in primary schools are constantly improving and with some success, to improve the classroom atmosphere, to a certain extentimprove the students’ enthusiasm and initiative. Of years of primary school language teaching, however, found the problems to be solved, and put forward their own views. This article intends to discuss these two aspects.
【Key words】Primary language; Improve
素質教育提出于上世紀八十年代,與應試教育相對應,重視學生的思想道德修養、能力培養以及身心健康等。近二十幾年以來,素質教育改變了死板、填鴨式的教學方式,受到了學生的歡迎。但不可否認在教學中也會出現諸多問題。
1.出現的問題
首先,脫離小學生的認知能力,片面地認為課外知識越豐富就越貼近素質教育。每個年齡段的學生都有各自的特點,就小學生而言,他們知識水平不高,特別是低年級的學生,處于啟蒙后的初始認知階段。緊扣課文的趣味性課文導入、巧妙的過渡以及簡潔的結語可以激發學生的興趣。但我們在聽課過程中發現某些教師,貌似擴展學生的知識面,實為完全脫離教材的跑題,這種情況應該不是個例。教師在教學中應該懂得,所有引入的小故事、課堂討論等等都是為教學服務,為了讓小學生——自制能力不強、注意力容易分散的群體更好地理解課文,如果脫離這個目標,就成了逐末舍本,長遠而言,也不利于學生的知識積累。
另外,在本人十幾年的小學語文教學中,還發現脫離小學生認知能力的另一種表現,即對小學生課堂知識能力要求過高。(語文教學論文 www.baimashangsha.com)小學階段學生的特點我已經在文章中簡述,對其閱讀能力、寫作能力等要求過高,無疑會挫傷孩子的學習積極性,使心智發育不全面的小學生產生畏難心理(容易產生畏難心理也是小學生的特點之一),如果教師沒有及時糾正,會導致學生對本科目的疏離,甚至偏見以及惡性循環,如此對學生未來的學習是非常不利的。
第二,越俎代庖,“以生為本”成為空話。據不完全統計,目前中國的小學課堂平均80%-90%的時間都被教師掌握,并沒有真正把學生作為主體去看待,毋庸置疑,其間有不少教師依然采用填鴨式的教學、滿堂灌。師者作為傳道、授業、解惑之人,不僅僅要傳授學生知識,使其有基本的認知框架為深層次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更重要的要通過啟發式學習為其提供思考的方法和途徑。知識是無窮無盡的,只有學習和思考的途徑才是其中“萬變不離其宗”的關鍵,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尤其是在小學階段,培養孩子獨立思考的能力對于其今后的發展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教師切不可越俎代庖,以填鴨式的教學代替啟發引導,錯失訓練學生獨立思考的機會。
第三,對“快樂課堂”的誤解。近幾年教育界提出了“快樂課堂”的理念,推崇自由、合作、高效的課堂環境,目的是為了給予學生最大的自主性。這對教師如何把握課堂氣氛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并非放任學生活動,單純追求活躍快樂的課堂氣氛。
比如,在合作學習中,教師應該對小學生加以引導,就像一部影視作品的編導人員一樣,任何活動都應該圍繞著主題展開。切不可把快樂課堂變成混亂課堂,降低對學生課堂紀律的要求,忽視活潑的氣氛、嚴謹的課堂紀律以及教學內容三者的統一性。
2.有效的解決辦法
針對以上問題,我認為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第一,從教學內容上。作為教師應該著眼于教材,注重對教材資源的開發,善于總結教材信息,了解熟悉與教材內容相關的知識,積極拓展課外資源,挖掘課文中有利于小學生成長的隱性信息,對教材內容進行有益補充,如,堅強地面對生活和學習中的困難、樂于助人等等。在引導學生時做到有的放矢,既能通過導語等引起他們的興趣,同時也能讓學生掌握教材內容。
另外,除了對教材了如指掌,也要加強對學生的了解,包括學生的知識水平、能力水平、智力水平等等,以此為基礎從眾多知識中選取與小學生階段認知能力相契合的知識擴展。
第二,從教學方法上。真正把學生作為獨立的隔日,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尊重他們的個性和情感。小學生具有強烈的求知欲望,對一切新鮮事物抱有極大的好奇型,教師引導學生進行課前預習并制定有啟發性、趣味性的設問,可以極大地激發小學生的學習興趣。
要多動腦筋,積極開展各種形式的課堂活動。使小學生一節課45 分鐘都在認真地學習、思考是非常難的,教師可以根據需要創設一些動靜結合的課堂活動。在教學活動中,我經常帶六年級的學生進行詞語接力比賽,因為六年級的小學生已經通過幾年的學習掌握了一些短語以及詞語,這對他們來說不算過高的要求。把一個班級的孩子分成五-六個小組,以小組為單位,小組中的任何成員要以上一個小組說出的詞語的最后一個字為開頭或者諧音,在黑板上寫出下一個成語或詞語,并進行最后的分數評比,設置不同的獎勵。通過幾次成語接力,不僅使學生掌握了更多的短語和詞語,我發現這種方式還可以讓學生對知識記得更牢固,而且培養了學生的集體榮譽感和團隊協作能力,激發了孩子的學習積極性,提高了成績,學生真正在快樂、合作中學習,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根據醫學研究,一節課,小學生聚精會神的時間只有20 分鐘左右,這就涉及合理分配課堂時間的問題,教師要分清主次,把時間集中在精講課文、提高學生認知能力上,之后再考慮其他形式的學習活動,切不可填鴨式的灌滿堂。
第三,隨著多媒體教學進入課堂,教師應該充分利用這一媒介為教學服務。多媒體技術集聲音、文字、美術、動畫等多種方式于一身,打破了傳統的教學模式,提高課堂的趣味性和立體感,是學生容易體會課文中的內容,特別是對一些描寫景物較多的課文,僅僅依靠教師語言的描繪難以呈現出文章蘊含的美感,通過多媒體技術就可以彌補這一缺憾。如,《趙州橋》一課就比較適合用多媒體講解,作為教學輔助。趙州橋歷史悠久,是當今世界最早、保存最完整的石拱橋,歷經1400 年之久,通過多媒體可以讓學生對趙州橋有更直觀的認識。當然在使用中,教師要把握主次,多媒體只是輔助手段,不能本末倒置,使多媒體的動畫、影片等等分散學生的注意力。
參考文獻
[1] 高帆《名師營造課堂氛圍的經典細節》,西南師大出版社,2009
[2] 方雯卿 《新課程小學語文教學透視》,浙江大學出版社,2005
[3] 楊菊卿 《提高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效益之我見》, 《成功(教育)》,201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