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云南水運技能人才培養模式研究
云南水運技能人才培養模式研究韓震1王昭翮1楊經元2劉友麗1
(1.大連海事大學交通運輸管理學院,遼寧大連116026;2.云南交通職業技術學院,云南昆明650300)
[摘 要] 近幾年來,云南省得天獨厚的區位優勢日益凸顯,為其內河航運發展提供了更多的機遇和挑戰。尤其是在內河水運上升為國家戰略之際,探索適合云南水運發展的水運技能人才培養模式,就顯得更為必要。首先,介紹了技能人才的概念、分類及模式,比較了云南不同區域的水運技能人才培養現狀;進而形成了云南水運技能人才培養的體系框架,并依據云南水運發展的實際需求,針對體系建設的關鍵環節,提出云南水運技能人才職業教育的“多元制”模式,以期為政府主管部門及相關單位提供可供參考的決策依據。
[關鍵詞] 水運技能人才;培養模式;多元制
[中圖分類號]U69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5-4634 (2013) 01-0006-03
引言
云南作為我國高原山區省份,山嶺縱橫、水系交織,地緣、區位優勢顯著。近年來,隨著國際大通道發展戰略的不斷深入,如何抓住歷史機遇,盡快實現云南水運事業的跨越式發展,滿足發展中所形成的巨大水運人才需求,已成為當前云南交通建設中的一項重要課題。
與其他運輸方式相比。內河航運的運量大、成本低,其人員需求多以執行能力強的操作型技能人員為主,具有專業性強、實踐操作能力突出、教育培訓周期短等優點,進一步提升其規模和水平,已經成為許多內河航運發達地區人才發展的重要任務之一。
云南水運起步較晚、基礎較差、意識淡薄,較之其他內河航運發達的省份和地區,更迫切地需要培養大量善實踐、懂操作的水運技能人才。目前,云南在水運技能人才培養的考培體系建設和職業教育開展等方面還存在諸多問題,這對云南水運事業的進一步發展產生了嚴重制約。因此,探尋適合于云南水運技能人才的培養模式,不僅能夠有力促進云南水運發展,也將為我國技能型人才培養的理論研究和實踐工作提供可供參考的決策依據。
1 水運技能人才的相關概述
普遍認為,現代人才可分為科學型、工程型、技術型和技能型四種。其中,技能型人才主要是指依賴熟練的職業操作技能,通過具體的生產、操作或服務,將技術型人才形成的設計和革新得以實現的技術操作人員。回顧人類近代發展歷程,技能型人才作為社會實踐的一線操作者和社會財富的直接創造者,成為科學技術轉化為現實生產力的關鍵因素Ⅲ。20世紀末,隨著知識經濟時代的來臨,“知識型技能”以及“復合型多技能”人才正成為技能型人才發展的主要趨勢。
我國將技能型人才分為初級技能人才、中級技能人才、高級技能人才、技師和高級技師等。目前,國內學者對于高等級技能型人才(主要包括取得高級工、技師和高級技師職業資格及相應職級的人員)的探討較多,而針對水運業實踐特色的技能型人才培養研究還較為缺乏。一般而言,水運技能人才主要指滿足內河水運發展、具有一定技能水平的系列技術操作人員,涉及領域包括:船舶駕駛和輪機工程,船舶維護、修理技術,航道監測、維護和施工,港口設施及維護,航運業務等。根據云南水運發展的實際需求,本文將云南水運技能人才界定為:在云南內河通航河流和庫湖區,主要從事船舶駕駛、輪機工程技術以及船舶維護、修理的內河船員和技術操作人員。
總體來看,許多發達國家都將技能人才培養視為提高經濟競爭力的重要手段,并涌現出各具特色的培養模式,如:德國的“雙元制”模式、美國的社區學院模式、加拿大CBE模式、澳大利亞的TAFE模式、英國的“工讀交替”模式、法國的“學校本位”模式、日本的“實習生制”模式,韓國的“企業教育模式”,新加坡的“教學工廠模式”等等。雖然培養模式千差萬別,但各國都以大力發展職業教育為主要辦學途徑,在法律保障、政府支持、成才途徑及學習理念等方面也存在許多相似之處。
2云南水運技能人才培養的現狀調查
為了系統掌握云南省水運技能人員的發展和需求狀況,從戰略高度上明確培養目標和實現途徑,依據云南水運“兩出省”、“三出境”通道建設的發展思路,“云南水運技能人才培養戰略研究”課題組于2010年7月——8月,以水運發展較快的瀾滄江流域(景洪港)、金沙江流域(水富港)和主要庫湖區(大理洱海)為對象,先后對各地方海事部門、航運企業、港口碼頭等單位進行走訪,通過問卷調查、專家訪談、現場座談等形式,獲取了豐富的數據和資料。
調研結果顯示,有92%的被調查企業表示現有水運技能人員較為缺乏,主要原因是待遇不好、流動性強(58%),層次較低、沒有專門培訓(55%),市場供應不足(50%)。船舶駕駛(30%)和輪機維護與修造(29%)是當前急需的水運技能專業類型。現有技能人員的學歷以初中為主(52%),主要來自企業內部培養(56%)和市場招聘(43%),“師傅傳授”(88%)是專業技能獲得的主要方式,其次是考試培訓和自學,專業學校培養幾乎是空白,缺乏完善的考培體系(79%)和適用的課程設置和實驗室建設(63%)是其主要的影響因素。目前,被調查人員普遍參加過水上交通安全及適任考前培訓,迫切希望在“職務法規”(62%)和“船舶基礎知識”(53%)等方面得到脫產培訓的機會(68%)。
實地調研發現,云南各區域的水運發展和人才培養均呈現較大差異。瀾滄江水運發展雖然受到高度重視,但由于季節性枯水和上游水電站的影響,貨運發展相對緩慢,現有水運技能人員多是當地少數民族或來自四川、貴州等地,數量及素質結構呈明顯下滑趨勢;金沙江水運憑借與長江黃金水道的對接優勢,依托上游水電站及庫湖區建設,航運發展較快、前景較好,人員需求較大,當地相關部門開展水運技能人才合作培養、聯合辦學的需求十分迫切;大理洱海旅游航運較為成熟規范,人員相對穩定、崗位需求不多,日常運營主要是安全保障和旅游項目,一些船員還充當民俗表演者,在職培訓需求較大。具體情況如表1所示。
通過實地調研,可以看出各區域水運發展各具特色,水運技能人員狀況也存在明顯差異,但整體看來,仍可得出以下三點共同特征:(1)水運技能人員整體需求較大,主要集中在船員從業培訓及取證上,船舶修造也具有一定需求;(2)水運技能人員素質普遍較低,系統培訓較少,具有專業資質的培養機構幾乎處于空白;(3)現有培訓資源需要系統整合,圍繞職業院校形成特色培養模式是必然選擇和最佳途徑。據此,可進一步總結出制約云南水運技能人才培養的主要因素:(1)內河船員考陪體系不健全;(2)缺乏人才培養的專業院校;(3)缺乏校一企、校一校合作的經驗和模式。
3 云南水運技能人才培養的體系架構
調研發現,目前云南水運技能人才培養工作的參與主體和影響因素較多,是個復雜的系統工程,需建立一套科學、適用的特色培養體系,這既是水運技能人才培養的必然要求,又是云南水運特色發展的必然選擇,更是人才培養戰略制定的重要依據。為此,課題組綜合考慮相關要素,構建了云南水運技能人才培養體系,其中參與主體包括:相關政府部門、職業技術學校、水運企業、具有資質的培訓機構和航運類高校等;功能子系統包括:具有考試認證功能的適任考試培訓系統、具有職業培養功能的學校職業培養系統和具有短期培訓功能的實踐操作培訓系統(如圖1)。
其中,適任考試培訓主要是針對內河船舶船員適任等級的考試及培訓,為避免當前監管部門定位不明、考試培訓職責不分的現狀,主管部門應將工作重點放在考核與認定上,而將考前培訓及考試過程委托給具有相關資質的培訓機構。另外,在主管部門進行資質認定的基礎上,可以通過學校職業技術教育方式,培養內河航運所需專業的學生,并通過校一企、校一校等多種合作方式,進行師資培訓,建設實訓基地和實驗室。同時,由于良好的實際操作能力是衡量水運技能人才質量水平的重要指標,因此,可以在系統規劃的基礎上,采取主管部門、水運企業、培訓機構、相關院校等多方合作的形式,在全省按照水運區域建設若干的實操培訓基地,使得水運技能人員能夠更好地符合實際需求。
云南應根據自身的特點及市場對人才規格的要求,通過以上三個子系統之間的相互支持、協調互動,共同實現水運技能人才培養目標,培養出既具有扎實內河水運理論基礎,又具有突出實際操作能力、分析解決實際問題能力、適用性強的復合型、實用型人才。
4云南水運技能人才培養模式的提出
云南水運技能人才培養工作的特殊性和差異性,決定了其培養模式選擇必然要充分考慮適用性和創新性。在水運技能人才培養體系中,職業技術學校在三大子系統中均承擔了重要培養任務,為整個培養體系的良性運行起到樞紐作用,在推動人才持續發展、實現系統培養工作中起到關鍵作用。為此,課題組針對云南水運技能職業教育提出了如下培養模式,如圖2所示。
這種培養模式,圍繞職業技術學校(傳授與水運有關專業知識的學校),針對其與政府、機構、高校和企業的共建過程,形成一套具有特色的新型合作培養方式,具體包括如下幾個方面的辦學模式。
1)政府一學校的合作辦學模式。學校與政府相關部門之間的合作,主要體現在海事主管部門對學校資質的監管和認證上””,學校參與政府部門主辦的相關考試培訓;另外,學校可以通過申請科技立項的形式,尋求相關政府主管部門的辦學支持,如,申請“船舶操縱虛擬駕駛系統”、“常規輪機教學設備”等課題。
2)機構一學校的合作辦學模式。項目調研中,課題組發現,目前昭通航運技校編制仍然保留,還有8名專業教師(同時隸屬于昭通海事局),具有經驗豐富的師資力量,而且能夠利用“雙重角色”關系,幫助學生解決實習和就業。職業學校可與該類機構加強協商和溝通,發揮自身在場地、設施和辦學經驗的優勢,進一步開展合作辦學,甚至合并辦學,實現教學資源的優勢互補和合理配置。
3)學校一學校的合作辦學模式。這種模式主要是在航海類高校與職業技工學校間的合作,一方面航海類高校可以利用自身在教學、科研上的相對優勢為職業技工學校提供長期的師資培訓;同時,職業技工學校的一些優秀畢業生,還可以申請繼續教育,到協議的對口高校進行進一步深造,為云南省培養出更高層次的水運人才。
4)企業一學校的合作辦學模式。這種模式強調理論與實踐相結合。一方面,作為人才輸出方的航海類高校與職業技工學校,對水運人才的專業理論知識進行系統而全面的教育;另一方面,作為人才輸入方的企業等用人單位,向學校提供與理論教學相匹配的實踐基地,并且通過經驗交流和實際操作觀摩等形式使企業從業人員與學員進行經驗交流與共享。從而使云南的水運技能人才成為基礎理論知識扎實、實踐經驗豐富的復合型人才。
5結束語
通過對云南水運技能人才培養現狀的調研,課題組充分認識到對于水運技能人才的強烈需求以及培養輸入的不足。云南水運發展的區位優勢明顯,但各區域的水運發展特征不盡相同,參與水運技能人才培養的主體較多,這決定了云南水運技能人才的培養需要綜合考慮適任考試、職業教育和實踐培訓等多方面因素,形成滿足區域特色的“多元制”培養模式,為云南水運事業發展提供豐富的人力資源支持。
參考文獻
[1]王志明,尤慶華,等,云南省水路運輸和水運人才發展的戰略思考[J]水運工程,2008,(2):1—6.
[2]董奇,技能型創新人才及其培養范式之探究[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07,(10): 20-22.
[3]張大然,高職人才培養模式的改革與高技能人才的培養[J].教育評論,2007,(2): 49-51.
[4]婁春暉,國外技能人才培養模式對我國的啟示[J].商場現代化,2007,(6): 77-79.
[5]李波,培養高素質高技能人才的校企合作辦學模式研究[J].內蒙古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09,(5): 35-37.
[6]云南統計年鑒,就業人員和職工工資[G].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2007.
[7]羅建華,論云南水運人才的需求[J].云南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7,(4): 95-98.
[8]桂德懷,長三角地區高技能人才培養戰略比較研究[J].職業技術教育,2010,(7): 26-31.
[9]池建業,提高內河船員培訓質量的探討[J].武漢船舶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7,(4): 29-33.
[10]李殊,宋章琦,提高內河船員素質的策略探析[J].中國水運,2009,(10): 111-112.
[11]李賀,破解沿海及內河船員供給不足瓶頸[J].中國水運,2008,(9): 24-25.
[12]楊鳳翔,六種產學合作模式培養高技能人才[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07,(14): 51-52.
[13]張可安,“校企合一”高技能人才培養模式的構建與實施[J].職業教育研究,2009,(6): 114-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