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淺談初中生物課程的探究性學習與創新性學習
淺談初中生物課程的探究性學習與創新性學習內蒙古呼和浩特市34中 張春玲
研究性學習是指學生通過自主地參與獲得知識的過程,掌握研究所必須的探究能力,進而培養探索未知世界的積極態度。在探究學習的過程中,教師要指導學生進行模仿和改進,全面激發學生潛能,要求學生有所創新,從而使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得到發展。
在初中生物教學中如何開展以解決問題為中心的研究性學習與創新學習,以培養學生的探究精神和創新精神,這已成為新一輪課程改革的熱點問題。圍繞這一熱點問題,我進行了思考與初步實踐。
一、研究性學習的一般程序
研究性學習一般以小組合作為基本組織形式,其教學的一般程序如下:提出問題→做出假設→設計探究方案→實驗驗證假設→分析驗證過程及結論→表達和交流。在這些程序中始終貫穿著創新學習。
1.提出問題。問題是創新的源泉。在以往生物教學中多是由教師提出面小、狹窄的問題,學生進行解疑,這嚴重阻礙了學生創新意識和創新精神的發展。學生是“有思想、有個性”的人,對生命現象的好奇心促使他們會產生定向的探究反射,也就存在許多發自內心的疑問,如:花為什么五顏六色而葉片是綠色的?魚為什么生活在水中?鳥為什么能飛?等等。這些問題的出現往往激發學生強烈的求知欲,從而向往自己能親自解決。因此,在生物教學中,教師不應“圈地為牢”,限制學生創新意識的發展,相反應充分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主動精神,創造民主平等的地位,使學生有獨立獲取知識的權利,允許和鼓勵學生敢于提出問題,敢于面對要解決的問題,這樣才能有效地激發學生的創新意識。問題可以是教材中要求學生探究的問題,也可以是在學習中發現的問題。所提出的問題要使學生“跳一跳,摘桃子”,難度不能太大。
2.作出假設和設計方案。根據已有的信息,學生對問題的結論提出可能的假設。教師要引導學生大膽假設,優化設計,培養他們的創新思維。創新思維能力是創新素質的核心。學生在提出問題后,教師應該引導學生圍繞問題提出假設性的理論,假設僅僅是嘗試性的解釋和推測,因此教師還應引導學生通過查閱文獻資料、上網查閱最新的知識動態,對各個實驗進行觀察探究,使學生能設計出相應的最佳實驗方案去驗證假設,進而解決問題。學生在設計中難免有不合理甚至錯誤的地方,教師不必急于指正,而是讓學生通過實驗去發現、糾正,從中尋找正確答案。生物學實驗不能只求循章辦事,應該提倡創新。我將驗證性實驗和探索性實驗結合起來,這樣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3.實驗驗證假設。學生根據設計方案,通過實驗、觀察、調查等多種途徑來獲得事實和證據,具體包括實驗操作、記錄實驗結果,收集資料、數據等步驟。在這個階段,教師要創設適當的實驗條件,幫助學生順利完成研究性活動。探究是學生在生物實驗中的操作活動,是培養學生具有創新操作能力和創新精神的關鍵環節,在這一環節中,由于是學生獨立操作,因而教師應特別注意學生的操作活動,及時反饋信息,為學生鋪設符合認識規律的探究過程和思維坡度,使學生敢于改進和革新,不被現有的實驗條件限制,又能沿著科學道路探究,這樣才能使其創新操作能力得到有效發展。同時注意經常鼓勵學生不要因一、二次的錯誤而氣餒,更不要因一、二次的失敗而放棄,幫助學生分析錯誤之處,失敗之因,讓其逐漸形成堅忍不拔之精神,要能經受挫折,承受失敗。從而能使學生的求異、發散、懷疑、否定等創新思維在假設理論設計方案中充分地發揮、運用和展現。進而培養學生不懈探究精神,提高創新操作能力和創新精神。
4.分析驗證過程和結論。學生根據實驗記錄進行判斷、分析,得出結論。如果所作的假設被得出的結論所驗證,則可撰寫研究報告;如果所作的假設不能被得出的結論所驗證,則可提出新的假設,重新設計探究方案。
5.表達和交流。引導學生整理信息,撰寫探究報告,交流探究過程和研究如果。各個課題組在信息加工的基礎上,完成實驗報告,并在課堂上向全班同學匯報探究過程及結果,著重說明實驗結果是否支持本組的假設,得出什么結論。學生對探究過程及結果進行互評,教師對探究過程及結果進行點評,分析并對照實驗的優缺點。通過互評和點評進行交流研討,各課題組分享成果,進行思維碰撞,取得共識。
二、兩點思考
1.要鼓勵學生大膽質疑。因為創造始于質疑,研究性問題在質疑中產生。沒有問題,就沒有創新;不會質疑,就不會有思考,就不會有探索。問題與質疑是研究性學習的起點,解決問題的欲望是研究性學習的動力。
2.要鼓勵學生自主參與,積極體驗。鼓勵學生在實驗課前預習時要善于發現問題和提出問題,如本實驗為何要采用這樣的方法?能否采用其它方法?實驗材料是否可以替代?等等。還應鼓勵學生查閱課外資料,設計相關實驗進行探索、嘗試、驗證。學生在教師的引導啟發下,主動參與探究的過程,真正成為學習的主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