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談實施生活德育的幾點思考論文
談實施生活德育的幾點思考■陳峰
生活德育論是本輪小學德育課程改革創新的重要指導依據。正如課程標準所指出的,“本課程遵循兒童的生活邏輯,以兒童的現實生活為課程內容的主要源泉,以密切聯系兒童生活的主題活動或以正確的價值觀引導兒童在生活中發展,在發展中生活”。道德教育如何回歸生活?回歸什么樣的生活?如何引領學生學習智慧生活?育人與生活有何關系?由此,結合所指導的一些教學課例,談幾點思考。
一、教學從哪里開始?——了解學生的生活經驗
教學從哪里開始?在教育學上這個問題早有答案,教學理論中有“最近發展區”。這個問題放在知識學科中,也許相當比較容易把握,但在品德這個綜合性學科中卻顯得比較復雜。作為以學生的品德形成和社會性發展為目標指向的學科,教學的“最近發展區”在哪里呢?這就首先要談到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
下面是我區余莉華老師在執教鄂教版教材第六冊第四單元《10到哪兒去買》第二個話題《各類商品到哪里買》的教學課例。
活動一:感受超市的特點
(1)師:人們經常逛超市,像余老師這樣的上班族一個星期也是必去一次。哎呀,【出示圖片:超市里的購物人群】大家在超市里買什么啊?
生:(陳述在超市里可以買到的各類商品)
師:真是不說不知道,一說嚇一跳。原來超市里的各類日用品這么齊全,難怪吸引了眾多的消費者。【板書:日用商品齊全】
(2)師:余老師知道咱們學校附近就有一家武商量販,我們一起去“逛一逛”好嗎!【出示系列圖片:超市購物情景①學生居住小區內的武商量販大門口;②干凈的走道;③分類擺放的商品;④同一貨架不同品牌的奶粉;⑤身著工作服、戴口罩和手套的熟食銷售員;⑥人們在自行挑選紙巾;⑦集中結賬的收銀臺。】
師:剛才的畫面太熟悉了,同學們能不能結合自己的購物經歷,說說除了“日用商品齊全”這個特點外,人們還為什么喜歡在超市購物呢?
生:交流,簡單講述事件,明晰超市特點。【板書:選購方式自由,購物環境舒適,集中繳費省時,商品質量放心】 活動二:進一步感受超市與生活的聯系
(1)師:從同學們的談話中,老師感受到了超市給大家生活帶來的便捷。也正是因為這樣,超市的數量不斷增多,瞧,這僅僅是武商量販一家超市在我們湖北地區的分布情況。【出示分布圖】

(2)師:同學們還知道哪些超市?
生:中百、易初蓮花、沃爾瑪、家樂福、大福源……
(3)師:剛才有同學提到了沃爾瑪,它可被譽為超市中的龍頭老大,網上有這樣一組數據,一起來看看【出示數據表】,你有什么感受?
生:數量多,遍布全球。
師:是呀,1930年8月美國人邁克爾·庫侖(Michael Cullen)在美國紐約州開設了第一家超級市場。開張那天人們尚不知超市為何物,紛紛抱著好奇的心態前往光顧,但過不多久,人們逐漸嘗到了超市購物便利的甜頭,大大小小的超市像雨后春筍似地遍布世界各地,超市成為老百姓日常購物的首選,我們步入了以超市購物為主流的現代生活。
這一課的教學目標為:了解超市這一購物場所的特點,感受這類購物場所給人們生活帶來的方便。
教材著重以超市為例,左上角圖片中的的小同學說“我經常跟媽媽去超市購物”,左下角的小同學提問“大家說說,超市有哪些特點”,旨在引導學生結合自己的購物經歷、經驗,去發現超市的特點。左下角的資料卡上,介紹了超市的來歷,讓學生自己閱讀,以豐富學生知識。教材的意圖很明晰,但是提供的信息并不多,怎樣才能用好這部分教材,達成教學目標呢?
教師教學中善于從學生生活經驗人手。試教時,在不同的學校,教師都到學生生活中最近的大型超市進行現場了解,并拍下超市的環境、商品陳列、人們在超市購物等方面的生活照。教學中,教師將這些學生生活中的實景一一呈現出來,一下就能勾起孩子們的回憶。再對學生提供的事件進行有機梳理,提示學生結合自己的生活經歷,分析人們喜歡在超市購物的原因,實際就是在提煉超市的特點。學生有生活感受,經過討論交流,歸納整理,對于超市的特點有了細致的了解,也真切地感受這類購物場所給人們生活帶來的方便,這就有效達成了教學目標。
為了進一步引導學生感受超市對我們的生活帶來的影響,教師在學生的生活經驗基礎上,增加了兩項資源:武商量販湖北地區的分布圖和沃爾瑪店面統計數據。這兩項數據建立在學生已有的身邊的超市很多的經驗上,但把這一項經驗進一步放大,從而幫助學生了解超市發展的趨勢及原因,從它們的分布之廣、發展之快,進一步引導學生感受超市與生活的密切關系。
品德教學是育人育德的教學,人的發展,必須從人自身已有的基礎開始,品德教學必須了解學生的生活經驗,善于幫助學生歸納和梳理已有的生活經驗。
二、回歸什么樣的生活?——直面生活的真實
直面生活的真實,要了解孩子面臨的生活的復雜性,要以指導孩子真實的生活,未來可能的生活為導向。
《我在旅途中》是鄂教版《品德與社會》第四冊中第三單元的教學內容。如教材所示,教科書56~57頁安排了一系列進站模擬活動。教學目標為:一是將日常生活中常見的旅途常識進行綜合運用,激發學生學會獨自處理問題的自主意識,文明出行,安全出行。二是學會收集、整理、分析和運用信息,在旅途中能夠解決一些實際問題。
看似簡單的活動,實際教學中如果依據教材圖片活動提示,直接開展模擬,可能活動也會熱熱鬧鬧。但這樣的活動,學生只是走了過場,或草草了之,或簡單重復自己過去已有的經驗,收益不大。造成這樣的原因有兩個方面,一是對教材的性質認識不準,品德教材是范例,是聯系學生生活的紐帶,教學不是教教材,而是引領學生到生活中去。二是對生活的認識簡單化。四年級的學生都有一些出行經驗,火車出行的過程中所見所聞所感也是非常豐富,但即使這樣,畢竟哪些出行都是在家長帶領下完成的,家長安排了一切,真正在出行中可能遇到的各種問題,才是學生期待解決的,而出行中可能遇到的問題是多么復雜:學生大多數不會買火車票?進站時,要注意安全,如何做?可能會帶上違禁品?對違禁品的了解不全面,如果確實帶上了,如何處理?如何找到自己所在火車的候車室?下到站臺,如何找準車次車廂?要上火車了,想上廁所怎么辦?當前出現的電子車票如何使用?……這樣的問題,不同的出行還會有更多的復雜情況出現,而這些,也正是這一課教學的價值所在,教學目標明確描述了這方面的要求,在具體教學設計中,就要回歸真實的生活,為學生可能的未來的生活所指引,最終實現文明出行,安全出行,促進學生的社會性發展。
下面是我指導我區梅敏老師這一課的教學課例片段。老師在教學中,充分考慮到生活中可能遇到的各種情況,帶領學生及時捕捉學生的智慧火花或者是生成性的問題,鼓勵他們用自己的經驗和交流、體驗活動過程中產生的感悟,來解決這些問題,從而既了解安全文明出行的重要性,也可以對今后學生真實的生活產生有益的影響。
智慧出行我在旅途中
1.模擬扮演:我們過安檢門
師:好,四(一)班的同學們,我們準備好出發了。我們的集合地點是武昌火車站,時間是九點半鐘到火車站門口集合,車票在老師手里集體保存,請大家準時到。
師:教師清點人數,全班同學都到齊了嗎?到齊了。請大家跟隨老師的旗子,排好隊,我們準備進行安檢了。
師:有沒有同學乘坐過火車呢?請你們來為大家做示范。(用課桌模擬安檢臺)
生示范模擬:走到前面,將行李放下自己從旁邊走過去,拿起行李在一旁等候排隊。(其余學生根據自己的生活經驗給出建議。)
師:你們都會了嗎?送給大家一個小建議,請大家在進行安檢時,一定要看好自己的行李,以免被小偷趁亂拎走。(小組模擬過安檢門)。
2.借助視頻:找到候車室
師:我們排隊都進入了武昌火車站,大家看——(播放武昌火車站的視頻)
學生結合視頻和自己過去的候車經驗談到人多、車多、行李多。
師:那我們現在應該做什么呢?
生:找到動車組的候車室。
生:剛才老師錄像里不已經有所顯示嗎?在候車大廳里有電子顯示牌,告訴我們各種車次的候車地點,我們是武漢到上海的動車組,應該在相應的動車組的候車室候車,可以根據指示牌找過去啊。
師:這可真是個好辦法,你是怎么知道的呢?
生:我平時坐輕軌到學校,輕軌站上就有電子顯示屏,就可以查到相關的信息啊。
師(小結):看來啊,大家在平時的生活中留心出行的學問了,這些生活經驗啊不光是在火車、汽車、飛機,在任何旅行中都是適用的呢。
3.智慧出行:我能解決問題
師:離檢票還有半個小時,我們可以在候車室里休息下了。
師:這半個小時的時間,你們打算千什么呢?
生:我想上個廁所,車上的廁所很小,人很多。
師:候車大廳又大,又嘈雜,人又多。老師真是擔心你,萬一在候車室找不到我們,你會怎么辦?
生1:老師,在去之前,我會看清楚我們候車室的名稱,是第幾候車室,然后我上完廁所的時候就根據指示牌找過來。
師(看看其他同學):其他的同學,準備干什么呢?
生:他們上廁所,我幫他們看行李啊。
師:你真是個熱心、細心的孩子啊,火車站里人太多,大家都要注意看管好自己的行李物品,安全出行很重要。
在一系列的模擬活動中,教師并不是知識的傳授者,而是負責創設盡可能真實的活動場景,提示場景變換,將火車站這個獨特的環境放大和深入剖析,將學生碰撞的經驗予以提煉和擴展,給學生一個靈活發揮的空間,讓其盡可能獨立處理旅途中發生的問題,開始自己思考、自己安排,自己解決,從而影響學生今后出行的思考方式。
三、如何回歸——對生活事件的選擇要有利于促進思考
如何回歸生活?我們經常形象地說,品德課堂要“切口小”,要“抓細節”要“深挖井”,這些都涉及到這樣的一個問題,即對生活事件的選擇。
育人是最復雜的,因為人的發展的多元性,但我們明確要回歸學生真實的生活時,一方面我們會感嘆生活的復雜,另一方面我們也會感嘆,生活為我們提供了如此豐富的教學資源。可是,針對如此多的生活事件,我們該如何選擇?這也是回歸生活理念非常關鍵的問題。
老師們也經常說:有些題材的事件很多,課堂用哪個都很適合;有時,生活事件又特別難找,找哪個都不適合。我們都知道要抓典型性生活事件,可是如何認識典型性,如何在教學中發揮引領作用?個人以為,可以換一個角度思考,即生活事件的選擇,最終是為學生生活服務的,只有那些能讓學生靜下來、思考起來的生活事件才是有價值的。生活事件促進學生真實思考,學生有所感悟,對生活有所反思,習得生活智慧,我們才能期待學生在生活中會有道德的實踐,我們才會覺得品德課腳踏實地了。
下面結合一個教學案例談一談這方面的思考。
這是我區劉瑩莉老師執教的市優質課賽課,課題是《安全才能回家》。首先看教材,鄂教版品德與社會第八冊第三單元《安全才能回家》教材(如下圖):前部分,引導學生認識四種交通標志,后部分,以四幅圖,列舉生活中沒有利用交通標志標線或交通設施安全出行的生活事件,以引起學生的關注和思考,如何安全出行;還要求學生可以嘗試作小調查,學校附近的交通道口有多少交通標志,并說說它們的作用是什么。
最初的教學設計,劉老師就確定的以標志為主線,引領學生學會用標志智慧生活,安全出行的教學思路。整節課,由“學標志守標志用標志”三個大活動貫穿。實際教學中,主要在“學標志”這部分,“標志的作用如何理解”這個問題上,一直沒有找到很好的解決辦法,甚至產生了較大分歧。
這個問題主要的爭鳴在于:要不要在認識標志環節中,進一步理解不同的標示是為不同的交通環境服務的。在這一點上,教師團隊都認為四年級學生能不能理解這么多?個人一直堅持要讓學生理解標志是如何為人們服務的,不同的交通環通,意味著這一環境下的人們有著不同的交通出行要求,標志正是服務于這樣一些要求產生。不理解,“守標志”就是強制的行為,理解了,守標志,安全出行,才能成為自己的生活需要。
試教過程中,一方面教師一時接受不了這個想法,另一方面,準備的教具學具離學生有較大距離,一直效果不理想,如我們將學校門前街道的三維地圖和交通標志呈現出來,但學生對街道狹窄、商鋪需求理解不了。直接提問,“為什么我們這條街要設置這些標志?”學生只是猜測教師的意思回答,答案也大多距離比較遠。
比賽前,為了進一步了解賽課所在地學校周圍的標志情況,我與劉老師一起開車,在學校周圍轉了兩圈,劉老師關注到學校門前只有一個不能停車的標志,而滑坡路小學門前,卻有限速、禁止鳴笛、小心兒童、單行道、禁止停車等多個標志,我們一起商量,將關注點就放在這兒,同樣是學校,為什么門前的交通標志會有這么大差別?比賽時,學生一下意識到學校門前的交通環境不同,進一步自己能分析出:自己學校在小巷子盡頭,與滑坡路門前的交通要道不同,只需要禁止停車,避免堵塞道路即可;而滑坡路小學門前,為了學生出行安全,為了學生有一個較好的上課環境,就需要這么多的標志提示車輛與路人。這就為后面守標志和為校園設標志,創設文明安全出行環境做好了鋪墊。
四、如何回歸——把握“教知識”與“育人”的關系
品德作為綜合性學科,在史地社會知識類內容教學過程中,就面臨一個困擾很多品德教師的問題,即生活德育的教學過程中遇到的學科知識傳授與綜合活動尤其是道德教育活動矛盾的問題,也就教社會知識與育人育德的關系問題。這個問題的出現是多方面的,比如教師自身知識結構等,這往往造成兩成傾向:一是只教“知識”,學生覺得沒勁;二是離開知識,單談“育人”,課堂說教痕跡重,學生所得也有限。
實際上,如何把握“知識”與“育人”的關系?應該做到:既教“知識”,更要“育人”。知識很重要,引導學生智慧生活,智慧的基礎就是知識,有了知識,并善于與日常生活相聯系,將知識運用到生活中,這就是社會性發展,這里面就包含著生活智慧的習得。知識教學不容忽視,且知識應該教得清晰,這就需要教師善于對知識進行加工,學生習得的是對“他的生活”有價值的知識,教“知識”的同時,教師還要能從知識中找到與現實生活的結合點,使育人育德在知識的運用中,在學生“會生活”中展現出來。
這是為了慶祝百年辛亥革命,我們展示的一節《孫中山與辛亥革命》的教學實錄片段。
我們與辛亥革命
(一)談調查的感受
師:從剛才的談話中,老師有一個感受,大家對辛亥革命是真的很了解。辛亥革命就在我們身邊,但作為我們武漢人對辛亥革命又有怎樣的認識呢?課前,我曾經組織過大家進行一項調查,這是本次調查的內容。[PPT呈現調查表]
師:表中提到四個方面的問題,包括了解辛亥革命是什么、辛亥革命與我們有什么關系、學習辛亥革命有意義嗎等,讓大家調查不同年齡的人的真實想法。和大家一樣,我自己也做了這樣的調查。而且,我將大家調查的結果統計了一下,大家看這四項數據,你們有什么感受?【PPt呈現】
1. 90%的武漢人知道辛亥革命,但很說得上來的只有18%。
2.認為辛亥革命與我們沒什么關系的占76%,認為學習辛亥革命沒意義的占79%。
生1:我從這四個數據感受到我們周圍的人盡管知道辛亥革命,但對辛亥革命不了解。
生2:我還感受到我們周圍的人對辛亥革命不關心。
生3:我感受到由于時間久遠的原因,我們周圍的人對辛亥革命很漠然,不重視。
(二)我們所應該了解的辛亥革命
師小結過渡:我們周圍的人會這樣,讓老師覺得我們身邊的人對辛亥革命十分淡漠,同學們參與了紀念辛亥革命的這么多活動,會不會也這樣。
生:不會。
師:那好,請展示一下你們的水平,如果讓你們向這些不了解辛亥革命的人,認為學習辛亥革命沒什么意義的人,特別是作為武漢人,我們應該了解的,你會介紹什么?為什么介紹這一個?介紹的時候,你可以參考你的征文或畫報,只談你印象最深的一點,先在小組里面說說。
(學生先后介紹了紅樓、彭劉楊三烈士。)
生:我還想介紹武昌首義這段歷史。
師:你為什么想向大家介紹這段歷史?
生:因為武昌首義是在武漢發生的。作為一名武漢人應該知道這段光榮的歷史。武昌首義其實是非常偶然的情況下發生的,當時因為清政府殺了三位革命軍戰士,激起革命軍的憤怒。剛好晚上一個反動排長巡查時看到幾個士兵沒休息,就訓斥他們,問他們是不是想造反,并要把他們抓起來,激起士兵的反抗,其中一個士兵搶過一把槍將這個排長打死了,然后這個營的一個革命黨人熊秉坤當機立斷,帶領全營士兵起義,武昌起義就這樣爆發了。
師:要知道,首義之前,革命黨人曾經多次組織起義,但他們都以失敗告終。為什么在武漢能成功?為什么不按計劃進行的,可以說是倉促上陣也能成功?盡管有偶然的因素,但關鍵在人,你覺得會是什么?
生:我從中感受到我們武漢人不怕困難,敢打敢拼,敢于擔當,所以武昌起義才能獲得成功。
師:你們只知道,首義打響了第一槍,可是你們知道嗎?首義不是這一場戰斗,為了抵抗清政府的反撲,戰斗一直進行了四十多天,涉及武漢三鎮,其中可歌可泣是陽夏保衛戰。這是老師收集的陽夏保衛戰的資料。大家看了之后有什么感受?
(附:多媒體出示陽夏保衛戰的資料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義震驚了清政府,清政府派遣大軍迅速向漢口附近集結。從10月18日出戰漢口,到11月27日漢陽失陷,前后戰斗41天,史稱“陽夏戰爭”。陽夏之戰,武漢三鎮遭遇慘重,雙方死亡人數超過5000人,其中,革命軍陣亡將士4200人,漢口城區破壞得慘不忍睹,漢陽城郊彈痕累累,古琴臺和晴川閣被清軍重炮毀得殘存無幾。在這41天之中,湖南、陜西等14省先后獨立。關內十八省中只剩下甘肅、河南、直隸、山東四省效忠清朝。故陽夏保衛戰對于辛亥革命的成功,具有重大意義。)
生:我們武漢在這場戰斗中付出了重大的犧牲,我覺得我們武漢人應該了解這段歷史。
師:還有誰能就這段歷史進行補充?
生:我想補充一點,清軍再攻打漢口時,由于遇到漢口革命軍的頑強抵抗,居然想出了一條毒計火燒漢口,這場大火一直燃燒了三天三夜,將整個漢口城燒成一片廢墟,我從中感受到清軍的殘暴,同時也感受到武漢人不屈服的精神。
師:還有補充的嗎?
生:我還想補充一點,清軍攻下漢口、漢陽后,居然連革命軍的尸體都不放過,將革命者的遺體的雙耳割下去請功。我也感受到清軍的殘忍,同時體會到我們武漢人所付出的巨大的犧牲。
師:是啊,首義成功是多少人用生命和鮮血換來的。
(PPT呈現圖片,辛亥革命烈士陵園)
師:這是地處鬧市中,離我們只有十幾分鐘車程的位于球場路的烈士陵園,當忙忙碌碌的武漢人從這片陵園邊走過時可曾想過,這里面埋葬著多少不屈不撓、義無反顧的武漢革命先烈。
師:我被大家的發言感動了,大家對辛亥革命是真的很了解。
正因為我們了解,我們才不會說。辛亥革命與我們沒什么關系;正因為我們了解,我們會說,辛亥革命的首義發生武漢,是我們的自豪。
正像下面這段影片中提到,今天,辛亥革命過去一百年,我們仍然在思考辛亥革命的意義。辛亥革命帶給我們什么?我們應該銘記什么?影片中會有答案。【播放影片(電影辛亥革命片段視頻)。】
師:看完影片,你們有什么想說的嗎?
生:看完電影后,我明白了我們今天的幸福生活是革命烈士的生命換來的,我們要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生:我明白革命先烈為了中國的強大付出的種種努力,我們不應淡忘辛亥革命。
師小結:辛亥革命不僅僅是一場戰斗,辛亥革命也并沒有最終解決中國的問題,但辛亥革命是中國革命的萌芽,它點燃的星星之火,最終燎原。他所暢導的理想,我們還在追求。有了這些了解,我想,我們才算是真正走進了辛亥革命。
這節課,我們以“傳承精神,做有首義精神的武漢人”為著眼點,設計了讓學生主動學習,向身邊人介紹武漢人應該了解的一百年前這塊土地上的故事的活動。充分考慮到辛亥革命紀念活動前,有大量的信息介紹辛亥革命的相關知識,學生能夠通過課前針對性的收集和整理活動,對辛亥革命事跡有所了解,教學中,也確實是這樣,學生能或多或少介紹過去發生的許多歷史史實。如三民主義、武昌首義、紅樓的來歷等,可學習歷史不僅僅了解這些“知識”,更要讓這些知識在學生心里扎根,讓“知識”發揮育人作用,在精神層面上引領學生成長。教師通過一系列的精彩設計,首先通過一份調查匯總表,提出大家都關注的問題:生活在首義之城的“武漢人”都知道辛亥革命,但多數比較冷漠。教師以這樣一個設問拉近知識與學生生活的距離,讓知識在生活中用起來。“如果讓你們向這些不了解辛亥革命的人,認為學習辛亥革命沒什么意義的人,特別是作為武漢人,我們應該了解的,你會介紹什么?為什么介紹這一個?”在學生介紹的同時,教師又通過引入一些材料,特別是挖掘這些歷史史實中的讓人動情動心的因素,讓那些武漢人平時習以為常的歷史遺跡、路名都展現出意味深長的韻味。教師還通過電影《辛亥革命》中還原歷史人物當時搞革命的內心獨白,這些人、這些事都讓人震撼,于是,“知識”與“育人”真正結合在一起。
實施生活德育,要關注的問題還有很多,從生活中來,到生活中去,需要我們對生活有更深的理解,對引領學生過怎樣的生活也有更深的理解,這是品德人的責任,也是品德人的職業幸福。
(作者單位:武漢市江漢區小學教研室)
【談實施生活德育的幾點思考論文】相關文章:
職教論文--學校德育改革的幾點思考08-13
學校情感德育的幾點思考08-20
關于學校德育立法的幾點思考08-17
搞好語文教學的幾點思考論文07-22
關于德育工作的幾點理性思考(下)08-17
關于德育工作的幾點理性思考(下)08-08
化學教學論文|改革化學作業的幾點思考08-13
談提高課堂教學有效性的幾點思考08-18
談對高中化學新課程標準的幾點思考08-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