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code id="ya7qu"><span id="ya7qu"><label id="ya7qu"></label></span></code>

    <b id="ya7qu"><bdo id="ya7qu"></bdo></b>
    <wbr id="ya7qu"><optgroup id="ya7qu"><strike id="ya7qu"></strike></optgroup></wbr>
  2. <u id="ya7qu"><bdo id="ya7qu"></bdo></u>
    現在位置:范文先生網>教學論文>綜合教育論文>大學人才培養模式研究綜述

    大學人才培養模式研究綜述

    時間:2023-02-27 07:45:39 綜合教育論文 我要投稿
    • 相關推薦

    大學人才培養模式研究綜述

      大學人才培養模式研究綜述
      
      陸晨晨1,王 良2(1.安徽師范大學 教育科學學院,安徽 蕪湖241000;2.中共黃山市休寧縣委黨校,安徽 黃山 245400)
      
      摘 要:高等學校應當以人才培養為中心,人才培養模式是基于一定的理論指導,具有指導性、它是一個過程范疇,具有過程性和標準性。在經濟飛速發展的今天,人才培養模式的改革已經成為高校改革的重要問題,歸納傳統人才培養模式出現的問題,即市場需求和在校學生的矛盾、課程結構,專業設置不合理、各高校培養模式定位不清和教育實踐環節中出現的問題,并總結給予了解決辦法。
      
      關鍵詞:大學;人才培養模式;綜述
      
      中圖分類號:G64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3)02-0294-02
      
      一、人才培養模式的內涵
      
      《中華人民共和國高等教育法》第四章第31條明確規定:“高等學校應當以人才培養為中心,開展教學、科學研究和社會服務,保證教育教學質量達到國家規定的標準。”圍繞人才培養有不同的人才培養模式,其內涵到底是什么呢?查閱不同的文獻,各個學者都給予不同的理解。
      
      龔怡祖教授指出:“所謂人才培養模式,就是在一定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論指導下,為實現培養目標(含培養規格)而采取的培養過程的某種標準構造式樣和運行方式,它們在實踐中形成了一定的風格或特征,具有明顯的系統性和規范性。”[1]
      
      劉英、高廣君在總結了其他學者的理解后,認為“人才培養模式是在一定的教育理念指導下,高等學校為完成人才培養任務而確定的培養目標、培養體系、培養過程和培養機制的系統化、定型化范型和式樣。”[2]
      
      關于人才培養模式的內涵界定還有許多其他的解釋,但綜合這些學者的看法我們可以找到一些相通點。首先,人才培養模式都基于一定的理念指導,具有指導性。我們知道一定的行動是在一定的理念指導下行事的,它制約著其培養目標的設置、專業設置、課程體系和培養方式等等。其次,人才培養模式是一種過程范疇,具有過程性。這體現在人才培養模式的各個方面。最后是人才培養模式的標準性。
      
      二、人才培養模式出現的問題
      
      在經濟飛速發展的今天,人才培養模式的改革問題已經成為我國高校改革中的重要問題。結合各個高校的現狀,各個學者都闡述了現行人才培養模式中出現的問題,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歸納。
      
      1.市場需求和在校學生的矛盾
      
      有些高校培養出來的學生畢業后不能滿足用人單位的需求,大多仍需在單位上實習一段時間才能勝任工作,造成了時間上的浪費。賈月明和張雁還認為我國高校的人才忽視了創新、通專結合型人才的培養,其缺乏從一個行業轉入另一個行業的能力[3]。
      
      2.課程結構、專業設置不合理
      
      目前我國高校課程結構、專業設置不太合理。賈月明和張雁認為課程設置中,理論教學多于實踐教學;必修課過大,選修課比例偏小且質量不好[3]。羅省賢認為我國的人才培養模式沒有將課程設置、課程體系結構和當今社會人才的需求結合起來,不適應現代社會快速發展的需要[4]。這些都能反映出我國課程結構和專業設置不合理需要改革的問題。
      
      3.各高校培養模式定位不清
      
      我國高校分為三層次五個類型,即綜合型、研究型大學;專業型、應用型大學;職業技能型大學。對于不同層次的學校應該有不同的定位,可是現在各高校都想辦成綜合型、研究型大學,盲目地求大求好,導致一些院校分層不明、定位不清,人才培養模式的趨同[5]。
      
      4.教學實踐環節中的問題
      
      教師在人才培養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但在某些高校課堂上教師、學生、課題為中心的傳統教育模式仍占主導地位,教師缺乏與學生的互動和重理論記憶使得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等能力難以得到鍛煉。
      
      三、人才培養模式的改革建議
      
      1.解決市場需求和在校學生的矛盾
      
      關于我國高校培養目標過窄,培養出來的學生不能適應用人單位的需求這一矛盾,吳偉等學者探析了德國創業型大學人才培養模式,慕尼黑工業大學人才培養的特點在于有效整合了國內外、校內外各方的資源,利用這些資源使對學生的培養延伸到學校外部世界,使其可以和學生未來職業相融合。他們認為我國應借鑒慕尼黑工業大學的經驗,整合國內外、校內外的多重資源,形成多管齊下的“多元制”人才培養格局[6]。
      
      2.解決課程結構、專業設置不合理的問題
      
      大學的課程設置是要基于具體的培養目標,還要體現出學生的發展需求。劉英和高廣君認為高校專業設置的過窄,應加強通識教育,增加專業基礎教育、選修課程和實踐環節[2]。袁永紅、李彬分析了當前大學生的就業形勢,認為我國高校人才培養應以市場為導向,還應根據社會的需求來設置專業,加強學校與企業的合作[7]。(教育論文 www.baimashangsha.com)張豈之則從“文化育人”的角度認為人的行為是由其內在價值觀支配的,要求大學將價值和道德文化教育放在首位,開展文化素質教育,將人文學科與社會科學、人文社會科學與自然科學、學術與社會相會通[8]。以上都能反映出各個學者對學生的重視,都要求以人為本,尊重學生的個性以及強調學生的主體地位。
      
      3.解決教學實踐中教師和學生出現的問題
      
      教師是人才培養的直接實施者,在人才培養模式中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朱練平認為我國教師在教學和科研中分身乏術,他借鑒柏林大學的教學與科研相結合的模式,認為如果能讓教師教授自己感興趣的領域和研究成果,就可以使教學和科研結合起來[9]。
      
      對教育教學過程中具有主體地位的學生,各學者都提出了各自的想法。劉小燕把每位學生比作一只水桶,認為學校需要綜合分析各個學生的優勢和劣勢,采取不同的培養模式,尊重學生的個性[10]。遵義師范學院的院長周帆也認為應以學生為主體,充分激發其學習的積極性;要發揮學生的自主自律行為,使學生可以自主管理、主動學習;使學生自覺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11]。以上可以看出我們要有一個以人為本的基本價值取向,用心對待每一個學生,尊重每一個學生。
      
      4.解決各高校定位不清的問題
      
      我們都知道,不同類型的高校應該有不同的人才培養模式,這樣有利于對不同類型層次的人才的培養,下面大致從研究型大學、地方院校、高職高專這三個方面闡述學者們對此的看法。
      
      研究型大學科學綜合化優勢突出,培養高素質人才是其重要任務和特征之一。馬廷奇、史加翠認為研究型大學人才培養模式改革應關注以下幾個方面:因材施教、交叉復合、創新實踐教育、科學評價和開放辦學[12]。顏李等學者還指出研究型大學人才培養應建立以順應時代發展與滿足人才市場需求為中心的人才培養理念[13]。
      
      構建地方高校人才培養模式,對發揮地方高校在我國高等教育中的作用十分重要。楊玉海認為同類型的地方高校在辦學理念上同質性太強,應針對各個地方的經濟發展,辦出自己的特色[14]。佘遠富等學者從實踐中探索出以下幾種人才培養方式:一是“2+2”人才培養方式,即學生入學后不分專業,二年級末時,由學生自主根據其個性特長和社會需求在院系內或專業二級類范圍內選擇專業;二是“1+3”人才培養方式,即一年級末經過考試優秀生可在全校自主選擇感興趣的專業進行學習;三是復合型人才培養方式,即學校通過開辦副修專業,跨專業、跨學院選修課程,培養復合型人才[15]。楊玉海還提出一種聯合培養的模式,即學校和企業合作培養人才,還有一種是與國外大學一起聯合培養。
      
      大力推進產學結合、校企合作、培養高素質技能型人才是職業教育教學改革的方向,“2+1”校企合作訂單培養模式是高職院校人才培養工作最有效、最基本的途徑之一。但楊永明認為泛“2+1”的培養模式,即在人才培養的過程中,緊密服務地方經濟和產業發展的需要是傳統模式的深化[16]。李曲生在對比了高職院校文科專業與理工科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的區別后,認為對于高職文科專業人才培養模式,應該根據文科專業的特點來設置專業;還要探索校企合作工學結合的模式;在校內建立學生自主創業基地;實行多樣化和探析的實習模式[17]。
      
      四、結語
      
      大學人才培養模式是一個綜合的、動態的概念,人才培養模式的改革要充分考慮教育教學規律、學校的實際情況以及社會、市場對人才的獨特需求等多方面的因素。同時,我們還需要在實際的過程中加以驗證和總結,不斷深化對大學人才培養模式的認識,經過深入、持久地實踐、認識、再實踐、再認識的不斷探索,在發展中不斷完善。只有這樣,我們大學培養出來的學子才能真正成為滿足社會需要的各類有用人才,才能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添磚加瓦。
      
      參考文獻:
      
      [1]龔怡祖。論大學人才培養模式[M].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1999:16.
      
      [2]劉英,高廣君。高校人才培養模式的改革及其策略[J].黑龍江高教研究,2011,(1)。
      
      [3]賈月明,張雁。淺談我國高校人才培養模式改革與創新[J].當代教育論壇:綜合研究,2010,(6)。
      
      [4]羅省賢。對符合社會需要的高校人才培養模式的研究[J].成都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1)。
      
      [5]舍娜莉。淺議就業難背景下我國高校人才培養模式改革[J].北京機械工業學院學報,2008,(4)。
      
      [6]吳偉,鄒曉東,陳漢聰。德國創業型大學人才培養模式探析——以慕尼黑工業大學為例[J].高教探索,2011,(1)。
      
      [7]袁永紅,李彬。當前就業形勢下高校人才培養模式改革探討[J].當代教育論壇:管理研究,2010,(9)。
      
      [8]張豈之。大學如何踐行“文化育人”[J].中國高教研究,2011,(9)。
      
      [9]朱練平。柏林大學模式對高校人才培養模式的啟示[J].景德鎮高專學報,2007,(2)。
      
      [10]劉小燕。木桶理論與當今高校人才培養模式[J].學習月刊,2010,(2)。
      
      [11]周帆。以學生為主體,創新人才培養模式[J].中國高等教育,2011,(8)。
      
      [12]馬廷奇,史加翠。創新人才培養與大學人才培養模式改革[J].現代教育科學,2011,(9)。
      
      [13]顏李,蔡婕萍,李小龍。研究型大學人才培養模式探究[J].教育教學論壇,2011,(31)。
      
      [14]楊玉海。地方高校人才培養模式的構建[J].河南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2)。
      
      [15]佘遠富,劉超,貢福海。地方綜合性大學人才培養模式的創新與實踐[J].高等理科教育,2008,(5)。
      
      [16]楊永明。高職院校泛“2+1”人才培養模式的探索[J].中國高等教育,2011,(24)。
      
      [17]李曲生。高職文科專業人才培養模式及實踐路徑[J].中國高等教育,2011,(24)。

    【大學人才培養模式研究綜述】相關文章:

    電子商務盈利模式研究綜述08-18

    云南水運技能人才培養模式研究08-15

    鄭觀應研究綜述08-07

    鄭觀應研究綜述08-11

    個人研究過程綜述08-24

    道教音樂研究綜述08-05

    “訂單教育”人才培養模式保障體系構建研究07-23

    高校創新創業型人才培養模式分析與研究08-17

    軟件服務外包人才培養學生管理模式的研究08-05

    国产福利萌白酱精品tv一区_日韩亚洲中字无码一区二区三区_亚洲欧洲高清无码在线_全黄无码免费一级毛片
    1. <code id="ya7qu"><span id="ya7qu"><label id="ya7qu"></label></span></code>

      <b id="ya7qu"><bdo id="ya7qu"></bdo></b>
      <wbr id="ya7qu"><optgroup id="ya7qu"><strike id="ya7qu"></strike></optgroup></wbr>
    2. <u id="ya7qu"><bdo id="ya7qu"></bdo></u>
      在线āv视频国产免费网站 中文字幕久久久久久久免费 | 亚洲日韩十八禁在线观看 | 亚洲欧洲日韩精品中文字幕 | 最新国自产拍在线 | 亚洲女V在线免费观看 | 在线观看黄V免费网站免费 亚洲视频在线香蕉 |